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一)小资与小康

(2009-02-02 09:01:36)
标签:

过年

年味

杭州

小资

小康

灵隐山

文化

分类: 随笔

(一)小资与小康

 

过年(一)小资与小康年前,表弟妹电话中说,要给我一个惊喜!就一直等啊等,觉得这个惊喜该来了吧?一直到年三十的时候,我从上海赶到杭州与表弟妹们一起过节,才知道这个惊喜来自于表弟妹小资生活的附属品。

 

曾经晨起的时候,与老公闲聊,往往这个时候是老公最有灵感的时光,话从口中蹦出,就一字如千金,很经典很有分量。那一天的早晨,我说我刚刚看到一篇写宋朝时期人们的小资生活,他说:小资就是小康,只不过是带了一点文化的小康!

 

现实生活中,这种带了点文化的小康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二)城市中的乡村

 

年,就在表弟、表弟妹带了文化的小康结晶的乡村小屋中度过。表弟是杭州市某局副局长,有公车有公房,绝对的小康生活质量。表弟妹的这个惊喜就是:他们把舒适的城市楼房换成了灵隐山下的乡村小屋,表弟的话就是:换换环境,呼吸一点新鲜空气。

 

说是乡村,在杭州最美的风景区中,有一片白墙黛瓦、古朴恬静的世外桃源,这是农民的现代小区,她坐落在著名的佛寺灵隐山下。表弟、表弟妹把房子装修了一下,很现代的,很优雅的,很浪漫的,我们就在这优雅浪漫的环境中过年。窗外,群山环绕,门前,鸡犬声声。

 

还有哪一座城市会有这样的条件,居住在乡村美丽的环境中,却享受着城市的生活水准?!

 

(三)年味越来越淡了

 

人们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年,对人们来说很少盼头了。小时候,生活很苦,平时没有好吃的东西,就盼着过年,希望年永远都不要过去。临近年关了,那个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浓,孩子们兴奋地跑来跑去;每家的大人们都在忙着准备年货——吃的、玩的、响的、贴的、穿的……

 

从打我成家掌家之后,我家的年味就开始淡了,不知道是观念的问题还是别的什么。记得孩子1岁多的时候带回娘家过年,大年初一的早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都穿着新衣服,儿子却还穿着我给做的小肚兜兜(后记扣的小衣服),小妹就穿上衣服满大街的跑,试图想买回小外甥穿的新衣服,但所有的商店都关了门,哪里还买的到呢!

 

现在,不仅仅是我,整个的社会年味都越来越淡了,也许,是物质生活太丰富了?不知道将来的年会是什么样子?

 

 

以下是《从另外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的部分精彩评论

 

青藤紫杉:一针见血!张老师很有见地,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出校门就失业的问题是教育出了问题。
    我们的教育是关门读死书的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基本在中国的教育界谈不上比例。我这样讲,是因为我亲历了中外两种教育培训模式,到10年后的今天,我已经可以确认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不想讲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那需要长篇大论。我只在这里简单的说,新加坡的大学生就业率几乎可以达到99%,那不仅是因为社会发展规划精准到位,更重要的是,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摆在一个认知的高位,素质、技能、人格,缺一不可。
    而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主雇佣的时候,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解决了多少:这个人放在岗位上能够立即使用吗?答案是:没有解决多少。我们教育出来的人,你必须花费至少将近一年的工夫进行“再教育”,技能培训,否则的话,这个新人是无法胜任工作的。而国外的毕业生同样的“职前培训”一般上7天——3个月就可以搞定。(3个月的通常指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培育的人才能不能很快上手,是竞争力的一个表现。而中国大学在此大大地输了一截。

————紫杉这段话太精彩了!对比,尤其是数字的对比。可能中国的文化使然,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推崇文官,只要有理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就是人才,不管是不是纸上谈兵。教育与社会接轨,这个难度可太大了。

 

谁主沉浮:中国的高等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轻视能力的培养,无视创业精神的锻造,从根本上缺乏对学生商业精神的引导.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才能找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需要有大量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可是中国现在的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不是来自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更多的是来自于知识结构比较低的群体.这种知识结构不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依然不能摆脱以政府和国有经济体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模式.相对而言,中国江南地区人口有经商重商的传统,但是真正从商的人群中知识结构比较低.这不利于民营经济的长远发展.江北地区人口普遍重官轻商.从意识上来讲不利于民营经济的活跃.西方高等教育体制中商学院的普及值得中国教育体系借鉴.

————都是金玉良言啊!有知识的人不愿意付出辛苦,只想轻松地挣钱;从事企业商业的人知识结构不高,如何才能够培育出好的企业呢?!改变这样的现实,不知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浪剑:应试教育要改革,学生的教育和就业要从国家体系去考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解决。

————改变这样大的一个系统,还真的是难题!就算是教育的体制变革了,可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他们适应不了这种变化,还是换汤不换药啊。

 

无忧无虑:张老师所言,对当代大学生的止痛治痛是个不错的建议,不过无忧倒认为,如能将此种现象再放长远点作打算,作为家长及学校的老师(或者有这样的一个专业机构)从小就给予不同的人分析出其发展潜能(类似张老师公司的服务项目之一),在学生的早期就给予建议及指导,也可提前到中学时代。这样,学生在选择继续学习应试教学或学习一门专业技能上给予指导、建议、培训。不至于所有的人都挤在一条路上,不至于每个人学业完成后就面临失业的因境。这个过程或许还将很远,或许有可能实现吧。

————我们公司老早就有这种想法,可惜的是我们的人力资源也受到了限制,给企业服务的能力(缺少有能力的人力资源)都还不够,怎么为学校服务呢?同样是教师的缺乏。

 

风雨无阻风调雨顺:根本上说是人的欲望和期望值出了问题,或者是说目标和途径不配套,用人的和找工作的都是这样,但这不完全是用人单位和找工作的人能够解决的

————是的,社会的大系统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可改变却是老大难啊。

 

一览文豪小:老师好!民主党今年的提案,我写的就是这个题目,症结在于大学多的象储蓄所,名牌大学就这几家,结果是宽进宽出,混日子,这样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即使成千上万又有什么用呢?改扫盲班算了.大学生就应该向高精尖发展,而不是毕业出来卖猪肉,卖茶叶蛋,否则就是教育资源投放的效率低下.

————有很多学者都持有你的这个观点,但是教育还是在往上走,很多大学毕业的学生继续读书,读出来一样学用脱节,还是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

 

眉儿:说到本质上,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不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 是大学生供过于求了。说到现实的利益驱动,很多大学扩招现象,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有413万,而国家能提供的岗位只有166万啊。还有现行的相关政策的制约,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处长马俊杰说:“就业政策、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本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但是现在却是相互掣肘,这是不正常的。不变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是啊,社会的进步,势必导致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导致社会问题,制约社会的发展,唉,这是个哲学问题,太深奥了。

 

蒋小华:大学教育存在问题:基础教育拔苗助长,大学教育放任自流。建议: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各占一半.

————好在不管是官方还是社会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大问题,只好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无心竹:张老师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解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与大学生本人和我们教育体系的问题,对此,我认为张老师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绝对不是最深层的原因,最深层的原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我们的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对大学生的最初的期望,所以,我们的教育体系按照这样的期望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教育,简单的说一点,“官本位”的思想,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让很多中国人至今仍然认为最成功的大学教育是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为高官,显然,这样的成功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样,文化导致我们的教育系统在高层设计和最初定位时就已经有了偏差。第二,教育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偏差,我们的大学注重的是与国际接轨,而非与企业与社会需要接轨,对于企业,则没有很好的根据现有大学生的特点来培训和使用,事实上,现在出来的大学生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具有承担一切社会责任的能力却被忽视了,企业对大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

————企业不但对大学生的评价,对人才的评价也是如此,的确,这是社会的导向问题,或者说是文化的问题。也是对人才的曲解——人才就是万能,不万能就不是人才,企业的分工合作一直存在问题,所以大学生或者新的员工进来,都没有办法发挥作用。

 

 

推荐阅读我的其他文章

 母亲                   大尾巴大老鼠

 种树者说               拒人于千里之外  

 说说老板的心态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值钱? 

 为什么写林黛玉         谁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 

 茶香弥漫的都市         静静地,我们相依走过岁月

 这样的钱要不要赚?      世界上真的有“绝招”吗?   

 有关“空降兵”的困惑   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中国式的完美与美国式的完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满载而归
后一篇:春节相亲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