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春林:新诗与自然

(2013-05-21 10:14:31)
标签:

白话诗

汉诗

汉语

现代诗

自由诗

文化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新诗与自然

 

高春林

       1
    自然,即诗。这不是单纯的溢美之词,重要的是一种呼应关系。很难说,哪个诗人,他的词不与自然发生关系。我们的时代不再是一个田园诗的时代,机械、技术、楼柱,在高强度灯光下,城市复制着城市,文明颠覆着文明,破碎之处也即词语疼痛之处。我在诗中写到“弯道上,王维和明月都不见了。”“我也想做王维不是杜甫,但是行吗?”自然在转移。一个现代,甚至后现代的都市镜像在揭开它的魔术花脸……。我的高速路途,我的人造彩虹桥,我的词语亲戚,都在城市和矿区的外延中烙上了现实的拓印。自然是什么?自然,一直在那里存在着,那是一个国度,有一小片一小片卑微的风景构成,不为我们的语言所动摇——自然不是艺术——在现实和超验的世界之间,诗作为一种象征,在赋予自然这个物象以某种意义。亚里士多德说,比起历史的真实,诗更为真实,诗提供意义的真实。我也可以说,相对于现实的可信,自然更为可信,它至少远离了现实的废墟让世界有了蓬勃的一面。我不想提起过多的厄运、片面、专断和灾难性的际遇,那多半发生在人类之中的社会漩涡。词就像灵魂,在寻找着它的根,寻找着未来。自然,在这时给它带来了一个出口,带来了一面可以参照或后视的镜子。
    这个出口不是逃逸。王家新有一句诗:“一个在深夜写作的人,/他必须在大雪充满世界之前/找到他的词根。”这就是意义所在。我在我的林间空地上走动,我可以自由地呼吸。当然,这不是说诗歌仅仅停留在自然之上,毕竟生活还有另外的出口。这里强调的是,自然中的诗意,是任何生活和出口都不能替代的。自然作为一个师者,始终在对我讲话,赐予我水性的词,让我发现并说出。为此,我有时会抛弃后现代的猪仔不去喂养,宁愿在山林里寻找自己的河流。在这里,有一种背对破碎、面向自然的姿势——前边越是美好,越想把身后破碎的处境抛远。这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的情感——不仅是我,很多诗人都不能置身其外。就连曼德尔施塔姆谈到“词分享着面包和肉体的命运:苦难”时,也先谈到自然。他说:“我们的血液,我们的音乐,我们的国家——所有这一切都将在新的自然、灵魂的自然那温柔的存在中得意延续。在这没有人的精神的王国中,每棵树都将是女神,每一现象都将谈起自己的变形。”
 
      2
    我曾经参加一个“鸿爪寻踪”之旅——沿着漫长而久远的路途寻找苏东坡的足迹。因“流寓”生活,苏轼走过太多的地方,而今那些旧貌风霜在飘摇中有许多已荡然不存了,但是诗歌的影子依稀还在他生活的那个自然场景中唤醒着某些记忆,构成一个地方的诗歌地理。当再次站在我生活的小城——苏东坡归焉的那片林地时,我重获无限的亲切感。我在想,苏东坡作为一个“流寓诗人”,他从政治中心流放到了远方,退隐到了山水自然之中,即便是在那个年代,他的诗,在重构生命的同时也在对抗世界。作为诗人的苏轼完成了他的精神拯救之路。现在,庆幸的是:我作为苏轼的守林人,在这里住了十年、二十年,这让我自觉或不自觉地亲近着一种精神、亲近着自然。我那一个系列的《自然书》的诗或许是这种词与物的关系的明证?我姑且把这看做是对我的拯救,看做是对现实的对抗。是的,对抗。
    当然,必须说到这种内在的对抗关系。自然中的诗意一直都在无形地对抗着现实,这并不是我一厢情愿的诉求。这是诗歌的个性,是我们的词在现实和自然之间的一种挑衅。这里的问题是,一方面作为一个诗人他的词有着一种不自觉的宿命感,另一方面又要打破这个拘限,在当下的状态中开疆拓土,找到它的光亮。自然,对于诗人来说或许是万物之象的幻化,是一个依托的山体。我特别羡慕俄国另一位作家米·普里什文。能够带着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的异能,翻阅《大自然的日历》,他说,“歌德错了”,人能创造的是无个性的机械,而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有个性地变化着。“数百万年以前,我们失去了像白鸥一样美丽的翅膀,”在他眼里,鱼的畅游、会飞的种子飘落各处,都是我们人类先前丧失的本领,人和自然存在同一血统。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以亲人般关注的力量来恢复这种关系”。这是一个真诚的诗人,以敬畏之心还原着词语的品质。而现代生活的一个隐忧是,现代性在破坏着自然的诗意。譬如鲍曼说的:“只要现代性(即永久的、强制性的、强迫性的、成瘾性的现代化)还是一种特权,这种情况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现代性的全球霸权终将自食恶果。”那废弃的生命所带给人类生存空间的问题上升到一种毁灭性的恐慌。或许这是另一层面,社会学家的话题。但我们的词语似乎绕不开这个文明进程中的一个灾难性话题。词的力量,在于寻找着,而且持续抗拒,直到一种光亮到来。
 
       3
    我们都在寻找着这样的光亮。我的诗歌中《自然书》部分倾注了很多自然的情愫,比如我走过的湖泊、河谷,或者宿在山崖的某一个星空之夜。在我的诗中,这不仅是我倾听世界的一个方式,更是情感的一个站点、诗的后视镜的一个反观点。在这里,我不再是一个蒙着面具的人,我是一个恣意的人,无拘无束的人,脱离了社会状态拘限的人。我相信,这是诗歌的一个路程,也是自然带来的的一种境界。这个路程,是从世界返回的路,反之也可以说成通往世界的路。最终通向的是一个黎明——当走出现实的废墟之后,当诗的光亮开始照向内心之时,期盼已久的明澈之境到来了。
 
    我清晰地读着贝壳,草叶,星辰
  在天空的大路上我的对抗无用了
 
    埃利蒂斯有着更精到的理解。他的自然中的“对抗无用论”是那种一切归真的心,是实现了的拯救,是赞美式的逍遥。他曾说:“自然所扮演的角色。在西方,在当今技术的时代,自然已屈居第二。如今的年轻人对自然无动于衷,认为它是一种平板、冷漠的东西。而我认为,人们无论从哪一种途径去寻求真理,最终都责无旁贷地回归自然。”对于我们的写作来说,词与物在彼此寻找着。自然,和自然中的树木、河流、鸟兽还在幻化成物象,和世界、和我们的内心发生着关系。这是一种合理的逻辑关系,即便这种关系有着陶渊明的《闲情赋》、宋玉的《神女赋》的写作传统,也是合理的,而且我相信,这种传统还会继续下去,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社会形态下的琐碎中,我们内心的反抗在增加,而我们的空间在挤压中,寻找精神的出口就成了一个人——不,是一群人的意志。这个使命,就交给了词以及承载这些词的物象,这是拯救的过程。走过了这个路途,是澄明的逍遥之境,还是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话:“余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自然有太多的内涵。别向诗歌要求太多。它们之间一直在呼应,在互为角色,在唤醒与被唤醒,它们彼此照亮。
 
 
 

读中国新诗精华请进:

《新千家诗选》目录(上)A—M

 

《新千家诗选》目录(下)N—Z

 

 佚名诗选     

 

 《现代诗歌百家欣赏》目录

 

 

唐以洪的诗歌27首      代薇的诗歌23首 代薇的诗歌23首  

 

周伦佑的诗歌42 石破天的诗歌:《星夜》  东荡子的诗歌24首张广福的诗歌23首  宇向的诗歌29首

 

沈浩波的诗歌35首    伊沙的诗歌23首     莫小邪的诗歌14首 莫小邪的诗歌14首

 

盛兴的诗歌29首 巫女琴丝的诗歌31首  巫女琴丝的诗歌31首 巫女琴丝的诗歌31首朵渔的诗歌32首

 

魏风华的诗歌21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于小韦的诗歌20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杨邪的诗歌25首 

 

轩辕轼轲的诗歌30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冷面狗屎的诗歌43首 巴音博罗的诗歌18首巴音博罗的诗歌18首 巴音博罗的诗歌18首

 

水晶珠琏的诗歌23首 吉木狼格的诗歌24首吉木狼格的诗歌24首 吉木狼格的诗歌24首魔头贝贝的诗歌26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白连春的诗歌28首     李元胜的诗歌26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吕德安的诗歌26首 公告,代表作,现代诗歌百家欣赏

 

梁晓明的诗歌17首 李红旗的诗歌26首  李南的诗歌28首 李红旗的诗歌26首   李红旗的诗歌26首

 

刘川的诗歌36首       宋晓贤的诗歌21首 宋晓贤的诗歌21首  侯马的诗歌16首 侯马的诗歌16首

 

格式的诗歌33首       马力的诗歌18首       陈小三的诗歌33首

 

柏桦的诗歌14首 与斯塔文斯关于文学的对话    朱朱的诗歌14首  女孩全裸拍水果写真大片(组图)   王夫刚的诗歌30首 世界上最美的铁路(图)女孩全裸拍水果写真大片(组图)

 

路也的诗歌34首 路也的诗歌34首    卢卫平的诗歌38首 路也的诗歌34首   朱剑的诗歌33首 路也的诗歌34首

 

 

 

 

 

 
 

 

我的代表作品:

 《平民诗话》(1—5章)                  

 

2012:《江山美人》                  2011:《爱的力量》  

2010:《送孟浩然之长安》                  2009:《今天的天气真好》     

2008:《无言的结局》                        2007:《我常年睡在一个梦里》        

2006:《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致妻》  2005:《要杀就杀农民》                

2004:《你他妈飞得也太高了吧》           2003:《头发为什么要打摩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