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逍遥教主
逍遥教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469
  • 关注人气:22,8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 坚:《艾泥与杨志刚》

(2011-10-12 11:38:24)
标签:

白话诗

汉诗

汉语

经典

艾泥

口语

诗歌

诗人

诗选

突围

文学

现代诗

现代诗歌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按:上午看到微博私信,知道艾泥兄要给俺寄诗集,大为高兴,还记得两年前在曲靖的酒宴,艾泥兄是席上高人,似乎千杯不醉,而他的诗歌《行酒令致ZH》,我一直奉为经典。今转此文,先睹为快。

 

——且歌且骚

 

 

艾泥与杨志刚

 

 

              于坚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诗人艾泥还用着他的本名杨志刚,他还没有“用艾泥写诗,用杨志刚做人”(杨志刚语)。那时候我住在云南省文联的办公室里,里面隔出一小块,放着我的单人床。外面是办公桌,临窗可以看见翠湖。大约是1987的夏天,一个早晨,鸟在翠湖上边飞边叫,杨志刚走了进来,穿着白衬衣,左手握着一卷诗稿。他亭亭玉立,但样子老成,我以为他在25岁以上。今年春天,已经过去了20多年,志刚偶尔说起他的年龄,我才知道多估了7岁,而我和他的关系,一直是以这个年龄来感受。有时候总觉得有点怪,家伙,都这把年纪了,怎么……杨志刚一屁股坐下来,好像他是来自魏晋南北朝,很不客气就要我看他的诗。我也就翻了翻,瞟过后,心想,都这把年纪了,还写成这个样子,可见没下功夫,来不及了吧,就不太想搭理他。他住在马龙县,那个县我曾经在一首诗里写过:“红色的大地在苍天下翻滚/一群农民在地面上忙碌/黄牛在前/男人和妇女紧跟于后/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此地以土豆著名”他是中学语文教师,上昆明一趟不容易,出门要请假,交通不发达,来一趟得坐半天的车。过不久,他又来了,又来,我只是客客气气的,保持距离。直到1988年的某日,他掏出了《八匹马》,我眼前一亮,神马不是浮云,写得很准确,只有13行,气势已经出来了。从此对此人刮目相看,成为朋友。

 马龙县在云南东部的红土高原上,那边,苍茫、深邃,满地红土,那不是一般的红,红得像干掉的血,褐红色。普遍种土豆,土地是大片大片的,雄浑,超越。杨志刚的气就是在这大地上养出来。文以气为主,虽说诗是语词的艺术,但如果语词里面没有气贯穿,就是死文字。气是什么,说不出来,李白的诗里面有大气,贾岛的诗里只有文字。姜白石的诗气若游丝,辛弃疾的诗气贯长虹。如果语词是诗的有,那么气就是诗的无。有无相生,知白守黑,语词是白,气是黑,黑不在纸上,只能从白去感悟。古人云,诗言志、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以为,意、志,意思、意象、情调……这些还是在途中的东西,气才是终极,没有气贯穿,“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语词纷呈,依然是死的。这不是用口语就可以混过去的,杨志刚的诗其实也不乏书卷气,因为气在,书卷气就活泛了。讲气,中国诗歌的不可翻译性才更为鲜明自在。我的印象,西方诗歌一般到智慧、意思、情绪、事态为止。现代派到语言为止,反对意义、冷处理。气韵贯穿的西方诗歌,我读过的不多,西方大约也不讲这个,翻译过来,意思是在的,用词的巧妙也可以明白,但感觉不到气场。弗罗斯特所谓在翻译中丧失的东西,我以为就是气,口气、语气还在其次,重要的是没有气场,只有意思。也许本来就没有气场,只有口气。无论狄金森、弗罗斯特、奥登、艾略特、拉金、史蒂文斯、还是保罗·策兰、希尼……我感受到的都是智慧,这是西方诗歌的迷人之处。赫尔德林有神性,但感觉不到气,神性也是一种意思。也许美国诗歌是个例外,从惠特曼到金斯堡,诗人们试图重新回到基督教统一以后就散失的招魂,气又回来了。但意义、情绪太鲜明,只到诗言志,感觉得到气,但没有形成自在的气场,更没有语词的神韵产生的气场。金斯堡的诗要靠在现场“嚎叫”,与现场互动才生效,和摇滚一样,离开了现场,那些诗就是半身不遂。我在纸上读《嚎叫》很难受,就像听着摇滚而不能手舞足蹈。像李白的《将进酒》那样的气场在西方诗歌里是很罕见的,其实我就没有见过。也许这就是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我们各自住在不同的语言之家中的缘故。西方诗歌或许也有气这个东西,但永远翻译不过来,在汉语里面只能付诸阙如了。“文以气为主”,我以为是汉语最独特的东西,独有的东西,因为汉语起源于招魂。这个起源与拼音文字不同,那些野蛮人当年也要招魂,也要怪力乱神,但只到声音,没有像汉语这样,汉字直接就是招魂的记录。

杨志刚的诗长于气。意思只是用来蓄气的细节,比如《雄鸡之鸣》。

他是地方性诗人,他的诗歌经验来自马龙地方。马龙虽偏僻,但气场也是来自苍天大地,杨志刚证明了这一点。他与一般的地方性诗人不同,他的地方是史蒂文斯式的,书卷气的、给我田纳西的坛子的印象。

1989年的春节,我们是在马龙县的红土高原上过的。当时杨志刚在马龙一中教语文。我们住在一个劳改农场里,外面是红色的荒野。志刚的父亲也是中学教师,业余时间就去荒原上打猎。儿子的朋友来了,老人家很高兴,在高原上狼奔一夜,黎明时回来,打到一只麂子。这是他一生打到的最后一只麂子。后来发现这只麂子是一个“最后的”象征。时代就要变了,麂子是最后一只,诗人也是最后一个。八十年代,马龙所属的曲靖地区,诗人也是大群大群的,最后只剩下杨志刚一个。我记得我们坐在高原的黑夜里,繁星犹如一颗颗灿烂的土豆,大地在黑暗里平息,生命的马群在宇宙间无形地疾驰。我们唱起那支老歌《深深的海洋》“啊,别了,青春!啊,别了,欢乐!”一边流泪一边豪饮。到夏天,我和昆明的诗人朋友依然沉迷于诗歌,我和费嘉发起了首届云南青年诗人作品大赛,应征的作品上万,中国风起云涌,我们却埋头看诗,在夏天最火热的时候召开颁奖大会,在昆明少年宫的大礼堂里,里面挤着数千人,杨志刚的诗《八匹马》获得一等奖。如今想想,真可谓卡夫卡说的那句“上午德法战争爆发,下午游泳”。

时代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新的美学诞生在银行内部,穷诗人鸟兽散。杨志刚继续写诗,他的诗在90年代初达到一个高峰,萧条的诗坛已经注意到这个云南人,他的诗频频发表于《诗歌报》等刊物。他已经写出了可以穿越时间的东西,作为诗人,他已经当之无愧。九十年代以后,他写得少了,他用了一个笔名,艾泥。让艾泥继续写吧,杨志刚要去过日子去了。气来自天人合一,杨志刚如何处理诗人艾泥和俗人杨志刚之间的矛盾?他其实很犹豫,他一直在写,一年也就两三首,质量参差。说实话,有时候我想哀悼一颗诗歌流星。气,道法自然,因此不可能总是一鼓作气,盈虚有变,这才正常。我们偶尔见面,在杨志刚这个方面,我们同样情投意合,酒酣耳热。艾泥与杨志刚之间具有戏剧性,人们忘记了杨志刚依然在写诗,艾泥成了一个诗歌新人,虽然没有早年那么勤奋饱满,但底气还在,使不知道杨志刚的读者,以为这是一个应当刮目相看的新人,忽然读到艾泥的少作,目瞪口呆。21世纪网络来了,艾泥以一新人姿态又活跃起来,也许某某在艾泥和杨志刚之间又找到了某种平衡。对于杨志刚来说,诗人艾泥是一种储存记忆和语词的容器,杨志刚则是诗人艾泥活在世上的肉身。或者,艾泥是艾泥,杨志刚是杨志刚,二者水火不容,而同居于一肉身?如果说诗人是在用语词证实无的存在,诗人是代表无在说话,诗人扮演的无的替身,那么“文如其人”只在“气”的意义上。肉身之气场必须非常强大,才可以保证“文以气为主”。据说周朝的时候,如果活着的人要祭祀先人,朝廷就可以派别人去扮演此人的祖先来与他对话。诗人是阴阳同体的,艾泥代表过去、记忆、诗性、时间,杨志刚代表当下、现在。但那个派艾泥去扮演杨志刚的语词世界的“朝廷”又是谁?那个兼具杨志刚和艾泥这俩种身份的匿名者又是谁?2010年,诗人艾泥的诗作获得曲靖地区的一个文学最高奖,人们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这个艾泥是谁,突然,报社编辑杨志刚站起来,上台领奖。艾泥与杨志刚,或许可以瞥见艾泥诗歌的隐秘,我的印象是,当他的诗有气的时候,他接近了艾泥,当他只是逢场作戏的时候,虽然语词纷呈,但接近杨志刚。

艾泥属于那种不准备通过诗来获取名声等等的人物,他写诗只是对生命的一种颐养,他在有这个方面是杨志刚,而在无这个方面他就像兰草,诗是他为自己生命中无这一面浇水的方式。他写写停停,保持着兰在就可。这其实就是养气,以诗养生命之正气。

气养足的时候就写写,最近,忽然又亮出一首《登马雄赋》来,牛气冲天。是近年我读到的好诗之一。气还在,但有这个层面更为开阔,更为复杂,更是他自己。在这首诗里面,我看到的是艾泥与杨志刚之间的天人合一。

就说这么多吧,读诗:

唯一的秩序

是连成一片的

大地的回音

          ——《八匹马》

 

2011年2月25日星期五在昆明

 

 

附后:《行酒令致ZH》


诸王在
春犹远
盆火烧栗炭
依旧是冬夜漫漫
霜寒杯冷
朕亦有些倦
不想写诗
且让2007新年的
这个小酒吧
只弹一把
木吉他
且容朕与朕的才华
埋没于群众
心有江山万里
怀抱美女一名
且听歌
且饮酒
且大气
且温柔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与尔同销万古愁
2007新年

 

更多精华:

 

卞 敏:《哲学与终极关怀》 

刘 波:《当世界不再令人着迷时》           卡内蒂:《钟的秘密心脏》 

韩作荣:《诗来源于垃圾》                   大 解:《非诗》
大  解:《小神话》                         谢 冕:《诗歌是做梦的事业》

徐小斌:《美丽往往掩盖智慧》               西  川:“诗人生在中国,真是太不幸…

摩 罗:《别把诺贝尔奖当回事》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于 坚:《道成肉身》 我的诗生活鈥斺斖跷髌较盗蟹锰福毫浩狡                    左后卫:《“坐台”与“作诗”的25点异… 我的诗生活鈥斺斖跷髌较盗蟹锰福毫浩狡

旷新年:《卑贱的生存》                     刘晓枫:《诗与自律》

徐 贲:《宽容的困惑》                     王 涌:《你们应当有一颗不同凡响…  

陈丹青:《如何成就大师?》                 钟 鸣:《为你的生命狼狈而逃》            

徐 江:《叼着烟与经典握手》               蒋 蓝:《墨水是黑暗的补丁》

孙文波:《伤别离》 我的诗生活鈥斺斖跷髌较盗蟹锰福毫浩狡                      何立伟:《生活在别处》

鲁西西:《反义词》                         于 坚:《诗歌是无声的》

吕 约:《我们与我》                       小 引:《对批评的批评》

小 引:《无立场》                         沈天鸿:《诗歌的三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