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坚:《艾泥与杨志刚》
(2011-10-12 11:38:24)
标签:
白话诗汉诗汉语经典艾泥口语诗歌诗人诗选突围文学现代诗现代诗歌 |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
按:上午看到微博私信,知道艾泥兄要给俺寄诗集,大为高兴,还记得两年前在曲靖的酒宴,艾泥兄是席上高人,似乎千杯不醉,而他的诗歌《行酒令致ZH》,我一直奉为经典。今转此文,先睹为快。
——且歌且骚
艾泥与杨志刚
杨志刚的诗长于气。意思只是用来蓄气的细节,比如《雄鸡之鸣》。
他是地方性诗人,他的诗歌经验来自马龙地方。马龙虽偏僻,但气场也是来自苍天大地,杨志刚证明了这一点。他与一般的地方性诗人不同,他的地方是史蒂文斯式的,书卷气的、给我田纳西的坛子的印象。
1989年的春节,我们是在马龙县的红土高原上过的。当时杨志刚在马龙一中教语文。我们住在一个劳改农场里,外面是红色的荒野。志刚的父亲也是中学教师,业余时间就去荒原上打猎。儿子的朋友来了,老人家很高兴,在高原上狼奔一夜,黎明时回来,打到一只麂子。这是他一生打到的最后一只麂子。后来发现这只麂子是一个“最后的”象征。时代就要变了,麂子是最后一只,诗人也是最后一个。八十年代,马龙所属的曲靖地区,诗人也是大群大群的,最后只剩下杨志刚一个。我记得我们坐在高原的黑夜里,繁星犹如一颗颗灿烂的土豆,大地在黑暗里平息,生命的马群在宇宙间无形地疾驰。我们唱起那支老歌《深深的海洋》“啊,别了,青春!啊,别了,欢乐!”一边流泪一边豪饮。到夏天,我和昆明的诗人朋友依然沉迷于诗歌,我和费嘉发起了首届云南青年诗人作品大赛,应征的作品上万,中国风起云涌,我们却埋头看诗,在夏天最火热的时候召开颁奖大会,在昆明少年宫的大礼堂里,里面挤着数千人,杨志刚的诗《八匹马》获得一等奖。如今想想,真可谓卡夫卡说的那句“上午德法战争爆发,下午游泳”。
时代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新的美学诞生在银行内部,穷诗人鸟兽散。杨志刚继续写诗,他的诗在90年代初达到一个高峰,萧条的诗坛已经注意到这个云南人,他的诗频频发表于《诗歌报》等刊物。他已经写出了可以穿越时间的东西,作为诗人,他已经当之无愧。九十年代以后,他写得少了,他用了一个笔名,艾泥。让艾泥继续写吧,杨志刚要去过日子去了。气来自天人合一,杨志刚如何处理诗人艾泥和俗人杨志刚之间的矛盾?他其实很犹豫,他一直在写,一年也就两三首,质量参差。说实话,有时候我想哀悼一颗诗歌流星。气,道法自然,因此不可能总是一鼓作气,盈虚有变,这才正常。我们偶尔见面,在杨志刚这个方面,我们同样情投意合,酒酣耳热。艾泥与杨志刚之间具有戏剧性,人们忘记了杨志刚依然在写诗,艾泥成了一个诗歌新人,虽然没有早年那么勤奋饱满,但底气还在,使不知道杨志刚的读者,以为这是一个应当刮目相看的新人,忽然读到艾泥的少作,目瞪口呆。21世纪网络来了,艾泥以一新人姿态又活跃起来,也许某某在艾泥和杨志刚之间又找到了某种平衡。对于杨志刚来说,诗人艾泥是一种储存记忆和语词的容器,杨志刚则是诗人艾泥活在世上的肉身。或者,艾泥是艾泥,杨志刚是杨志刚,二者水火不容,而同居于一肉身?如果说诗人是在用语词证实无的存在,诗人是代表无在说话,诗人扮演的无的替身,那么“文如其人”只在“气”的意义上。肉身之气场必须非常强大,才可以保证“文以气为主”。据说周朝的时候,如果活着的人要祭祀先人,朝廷就可以派别人去扮演此人的祖先来与他对话。诗人是阴阳同体的,艾泥代表过去、记忆、诗性、时间,杨志刚代表当下、现在。但那个派艾泥去扮演杨志刚的语词世界的“朝廷”又是谁?那个兼具杨志刚和艾泥这俩种身份的匿名者又是谁?2010年,诗人艾泥的诗作获得曲靖地区的一个文学最高奖,人们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这个艾泥是谁,突然,报社编辑杨志刚站起来,上台领奖。艾泥与杨志刚,或许可以瞥见艾泥诗歌的隐秘,我的印象是,当他的诗有气的时候,他接近了艾泥,当他只是逢场作戏的时候,虽然语词纷呈,但接近杨志刚。
艾泥属于那种不准备通过诗来获取名声等等的人物,他写诗只是对生命的一种颐养,他在有这个方面是杨志刚,而在无这个方面他就像兰草,诗是他为自己生命中无这一面浇水的方式。他写写停停,保持着兰在就可。这其实就是养气,以诗养生命之正气。
气养足的时候就写写,最近,忽然又亮出一首《登马雄赋》来,牛气冲天。是近年我读到的好诗之一。气还在,但有这个层面更为开阔,更为复杂,更是他自己。在这首诗里面,我看到的是艾泥与杨志刚之间的天人合一。
就说这么多吧,读诗:
唯一的秩序
是连成一片的
大地的回音
2011年2月25日星期五在昆明
附后:《行酒令致ZH》
诸王在
春犹远
盆火烧栗炭
依旧是冬夜漫漫
霜寒杯冷
朕亦有些倦
不想写诗
且让2007新年的
这个小酒吧
只弹一把
木吉他
且容朕与朕的才华
埋没于群众
心有江山万里
怀抱美女一名
且听歌
且饮酒
且大气
且温柔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与尔同销万古愁
2007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