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漫谈
(2023-01-26 17:26:15)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
分类: 散文随笔 |
理想漫谈
李晓东
理想,每个人都有,但真正能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去奋斗,去拼搏最终达到目的的并不是很多。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理想不切合本人实际。不是好高骛远,就是缺少现实的客观条件。使理想成为空想;
二是缺少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中常常眼高手低,总想一部到位,一蹴而就,不能从一点一滴做起,更缺少横下一条心,不惜汗水、终生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的精神。
小学生时的我,常在作文中表示:“长大后要当科学家、作家、画家……”其实,这便是少年时代“人云亦云,东抄西抄”的空想、幻想,根本未走脑。
参加工作后,才知道生活并非少年时想象的那么简单,哪怕最低标准的理想,也需要付出不尽的汗水,还要坚忍不拔的毅力,甚至终生的奋斗!
不过,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和挫折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或者任其自然而自流。那样,恐怕就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道理很容易明白,但真正勤奋刻苦付诸实践的怕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1970年,我初中毕业到农村当了知青。那时我的理想是当兵。老人家有句话:“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样板戏有句台词说的明白:“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解放军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甚至一身军装,一顶军帽也是每个年轻人羡慕的饰物。只可惜政治上的“先天不足”(父亲的“右派”问题),让我与当兵无缘。
1974年,抽调回城的我,理想是当一名产业工人。且不说工人的政治地位(最高指示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最起码我想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去搞技术革新,搞发明创造……可在计划经济那个年代,工作岗位是由组织确定的,而且一定终身,尤其像我这种“政治条件不好”的人,更没有资格去选择职业,怎敢再奢望实现自己的理想?
1978年,恢复全国高考,我有幸离开了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重新去读书。一想到当年参加高考时付出的汗水,一想到百里挑一的激烈竞争,大学毕业后的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考研的理想。
八十年代初,我出校门进了机关当了干部,原本也想凭自己的功底和能力去崭露头角,去施展年华,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无奈那个年代的干部制度是“论资排辈”,要靠“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我只好像当年排队购物那样,默默地排在末尾,等候被“组织发现”。后来,那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大展宏图、大有作为”的理想,也就随着娶妻生子、营造幸福的小家庭的日常琐碎事中,逐渐地磨掉了棱角。
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十余年的“考验”,经“伯乐”推荐,我终于“熬”到了“一官半职”。这又坚定了我有所作为的信心,重新对工作、对生活有了更高的理想。这时我对理想已经有了新的认识,无非是将自己的学识、才智放到实践中去实现,要把自己对理想的渴望化作动力,在现实中去追求、去奋斗、去拼搏,去圆自己的梦。这个“梦”并不很长,到九十年代末,随着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化,我在各个方面已不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势,只好放弃理想“激流勇退”。
回想自己已经工作38年,可以说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党的事业。那么多与日俱增、与时俱变的一个又一个理想,究竟实现了哪一个?甚至我不敢说已经实现了哪怕一个。我自知人生不会再有一个38年!真的是:“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遗憾的是,我实在缺少那种“上天揽月,下海捉鳖”的理想和为实现理想所必备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达目的的死不罢休的拼搏精神!
如今,无论在官场还是在酒桌,抬头举目皆是年轻朝气的面孔。暮然回首,自己大半生已过,尚无半点建树,实在有愧先祖。至今每月不过千元的薪水,维持妻儿温饱尚不能有余,实在汗颜。好在茶余饭后尚能读书看报,愿与书中贤者促膝交谈,于是,对理想又有了新的理解:
“理想并不是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而是生活在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为自己既定的目标去奋斗,去拼搏……”。这让我又有了新的理想:多抢时间,多看点书,多拼凑几篇“豆腐块”文章,以陶冶自身之情操。且警告自己:“千万不可如前半途而废!因为时间不饶人,再无重新选择的余地,切记,早日实现这“迟来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