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留在记忆里的“洋井”

(2012-05-07 19:16:02)
标签:

回忆过去

人生感悟

散文诗歌

忆旧感情

打井

分类: 散文随笔

留在记忆里的“洋井”

李晓东留在记忆里的“洋井”


留在记忆里的“洋井”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所在的小县城农村还没有自来水,人们都是压洋井挑水吃。“洋井”据说是从国外传进来的,因此叫它洋井。因其用手压出水,所以又叫压水井。留在记忆里的“洋井”

留在记忆里的“洋井”

留在记忆里的“洋井”

洋井的井身是铸铁铸造的提水装置,里面的底部是一个与管壁严实合缝中间却是空心的提水铁碗。铁碗的空心处固定了一块薄厚适度的胶皮。当提水铁碗向下运动时,地下水便会从铁碗的空心处汩汩地涌上来。当提水铁碗向上提起时,铁碗空心处的胶皮就会在水的压力下压住铁碗的空心处,地下水便会继续提升到井身里,这时井身里面的水就会溢出井头的出水口。

井身的一侧有一根约六十公分长的手柄,井身的下面是一根长长的2寸粗细的铁管子(根据地下水的深浅,一般浅的5,深的1020米)。人们将铁管子打入地下水的蓄水区域,然后利用杠杆的原理,反复压动洋井的手柄,就会将地下水压引到地面上来。

人们不停地压着洋井的手柄,随着压水发出的“嘎达嘎达”的声音,地下水就会不断被地压出。

最有趣的是打“洋井”。

1970年,我下乡到辽北的一个小县城的农村插队。恰巧,我所在的生产队有打“洋井”的“把头”,于是我有幸参加了打“洋井”的整个过程。

一天,老贫农高文儒(把头),召集了我们四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拉了一马车的“器械”来到村西头的铁蛋家,为他家新盖的两间砖瓦房打“洋井”。“高把头”先是让我们将三根铁管子支起高高的三脚架,在其顶端吊了一个滑轮。将一根结实的绳索穿过滑轮,前面绑在打井的钻头上。所谓的“钻头”,其前端焊有一个硬度极高的金属钻头,可以钻透坚硬的沙石层。紧接着是一段一米多长的空心铁管,是用来装钻下的泥沙。再后面,是一段很重的配重铁。绳索的后面分成四股,我们四个小伙子每人手里攥着一股,然后一起发力使劲地向后拽绳索,再同时松手让绳索瞬间回落。这时,那重重的“钻头”就会随着绳索的拽起和回落,而被带起一米多高,再重重地砸下来。“高把头”则负责把住卡在“钻杆”一米左右处的一根金属杠杆,一是保持“钻杆”的平衡,二是扶持“钻杆”用力向下砸。

就这样,不过两个小时,我们四个小伙子连说带笑地,竟把“钻杆”砸下地面5多。“高把头”不断地观察着通过空心铁管带到地面上来的土质,当黑土、黄土、泥沙逐渐变成纯净的黄沙时,他就果断地宣布:“可以了!”。于是,我们再小心翼翼地拽起“钻杆”。在我们将“钻杆”拽出地面的瞬间,“高把头”会把事先和好的稠黄泥浆迅速地抹在井口处,再竖起事先准备好的井管子,慢慢地插入刚刚打出的井穴。

这是一根5多长的井管子,其中的奥妙在其底部。在其最下面的一米多长的管壁上面,密密麻麻的钻了许多圆孔。在圆孔的外面还用细密的铜质纱网捆上两层再仔细绑好。目的是让地下水能够渗入井管却又不带入泥沙……这层铜质纱网的捆绑也是技术,如果一层容易渗透泥沙,如果多层或捆绑不好,会插掉井穴壁四周的泥沙,最终封死井穴,那就会前功尽弃……我真的佩服“高把头”的聪明智慧。

当“高把头”把一切都收拾妥当,我们用力压下“洋井”的手柄,看着那清冽的地下水从“洋井”里汩汩地涌出来时,我们这四位拽绳索的都非常高兴。特别是作为知青的我,更是有一种成就感。不是吗?年仅十六七岁的我,仅仅帮忙拽了2个小时的绳索,就为铁蛋家打出了一眼“洋井”,不是很神奇吗!

四十多年前的日子早已逝去,生活却让我们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辽北农村,早已是“旧貌换新颜”。昔日的“洋井”早已不见了,恐怕今天的孩子们已经不认识“洋井”为何物。更难以想象当年我们打“洋井”的过程。家家户户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别说自来水,即使是液晶彩电、电脑冰箱、手机电话也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可是,我在面对和享受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带给人们幸福的同时,可总是忘不掉“洋井”当年的作用,忘不掉当年打“洋井”过程中那有趣的故事……

 

 

欢迎加入《家庭教育随笔》博客圈http://q.blog.sina.com.cn/jy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