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孩子的“留级”
(2012-03-01 12:20:46)
标签:
留级生因材施教教育孩子培养人才勤奋刻苦育儿成才早期教育人生感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怎样看待孩子的“留级”
李晓东
所谓留级,就是没有完成现阶段教学目标,无法进行下一层次的学习,留下来重新修习上一阶段的学业。也就是重新学一遍没学会的课程。
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对留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偏见。认为留级生天生愚笨,“朽木不可雕”,甚至视其为“包袱”,以丢掉为快。
后来,我在浏览一些资料中竟发现,在所谓的“留级生”中并非都是笨蛋,其中竟有许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爱因斯坦小时候脑子迟钝,直到3岁才会说话,父母担心他会是一个傻子。读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差,老师给他的评语是:“生性孤僻,智力迟钝”。“笨头笨脑”的爱因斯坦屡遭老师批评,学校的训导主任曾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的”,甚至令他退学。16岁时,爱因斯坦没有考上大学,他不想再念书了。校长鼓励他说:达尔文当年也因智力一般被大学赶出来。后来,爱因斯坦勤奋刻苦终于考入了大学。以后,他又创立了相对论,在28岁那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大发明家爱迪生,小学没上几天就因为“智商低”被老师赶回了家。
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也是留级生。
出身钉书匠的法拉第,完全是自学,发现了电磁感应……
高尔基只读过三年小学……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当年竟中途从哈佛退学。
世界第二富翁保尔·艾伦,根本就没上过大学。
被耶鲁大学开除的艾里森,竟成为世界第四富……
唐宗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连续科考,屡试不中……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当年考大学,其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四门课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这在今天,恐怕连个“三本”也考不上。
大数学家华罗庚仅初中毕业,竟成为大学教授……
青年数学家张广厚连初中也没能考取……
发明了高压汞灯、碘钨灯等几十种新型电光源的蔡祖泉,仅读了三年小学……
其实,“留级”、没上过大学的杰出人才,远不止上述这些人。
由此可见,家长不能片面地看孩子留级就断言了孩子蠢笨,更不能因此对孩子失去信心。
在留了级的孩子中谁能保证没有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钱伟长、华罗庚……如果认为他们天生愚笨,视其为“包袱”,就会给孩子的精神带来更大的创伤。他们会在心理上打下自己智力不如别人,是天生的笨蛋,根本不是学习材料的烙印....也许会使他们的精神状态更加低落,对学习更加丧失兴趣,这样,反倒会使孩子“自暴自弃”、“破锣破摔”,最终放弃自己。这样的结果是,孩子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孩子“留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身体有病不得不休学,有的因为家庭情况不得不停学一段,即使是因为学习成绩而留级的,也不见得因为脑袋瓜不开“窍”。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那些“笨”孩子,往往在家务劳动、游戏以至于体育等方面要比别的孩子强。难怪有些家长批评孩子时好说这样一句话:“你把玩的心劲放在学习上一半,准能考上初中(高中、大学)。”家长的说法一点不假,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不是笨,关键是他不想学,也就是他对学习没兴趣。
他们的成长过程说明,人的智力虽然有天生的差别,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发掘,还是靠勤奋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的做家长和教师的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关键是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孩子如果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真正能“钻”进去的话,一旦他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会“棒打不回”。也许还会后来者居上,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人一样,成为对人民有贡献的人才,奉劝家长和老师们要正确对待留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