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医治孩子的“馋病”

标签:
培养孩子成才望子成龙家长科学育儿早期教育非智力因素哄孩子要嘴教育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有些孩子常常表现得很“馋”,看见别人吃饭,便不动的瞅着人家吃。看见别的孩子吃了什么新鲜的玩意,便吵闹着跟家长要。也有的孩子,为了吃到他想吃的东西,但又不直说,而是哼哼唧唧的磨人,大人被磨不过,便索性依了他……上述现象不仅在经济条件不算宽裕家庭孩子中常见,即使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孩子,见了吃的(也不见得特别好吃)往往也会表现得垂涎三尺。
由于上述原因,常见有的家长训斥孩子:“你咋这么馋?你若能把这贪吃的劲头用到学习上一半就行……”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孩子,我觉得这个主要责任还是应有家长们来负。
首先,我觉得这与孩子在幼儿期的教育不无关系。婴幼儿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大脑在这段时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也就是说,在幼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若打上什么烙印,以后便会给儿童留有长期的甚至永久性的记忆。一些动物实验表明:早期的训练甚至可以改变脑组织的结构,哪一部分脑组织接受的良性刺激多,哪一部分脑细胞就发育得好,细胞的体积就大,神经元的分枝也多。
印度的狼孩就是因为他在婴儿期接受了狼的“教育”,使其大部分脑细胞得到较多的有关“狼性”的刺激而增生、分枝,其它部分脑细胞萎缩。以至后来,虽经教育也不通人语,仍用四肢走路,喜食生肉,蜷曲而卧……
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表现得很“馋”的儿童,我以为他们中的多数孩子也是在婴幼儿时期经常受到食物的刺激和诱惑,从而使孩子们的大脑对食物留下深刻印象的结果。
我们常见一些不听话的孩子,提出某些不合理的要求,而大人不能满足他的愿望,哭闹起来时,家长们便立刻拿出点好吃的东西哄孩子:“宝宝不闹啊!妈妈给个苹果好不好?给你块蛋糕行不行?”当看见孩子“瞅嘴”“要嘴”时,不是告诉孩子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应当改正,而是告诉孩子:“妈妈也给你买”甚至鼓励孩子:“你去跟某某要点”个别的家长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解释:“我们家宝宝啊,脑袋疼最好治,喝上冰激凌就好。肚子疼,吃上‘肯德基’就不疼……”就这样,家长们利用好吃的东西,迅速而有效地哄好了孩子。
殊不知这种方法的另一面,即不断地以食物为诱惑,刺激得孩子们的食物中枢越来越发达
。以致孩子们对学习不上心,心眼都长在吃上了,于是孩子便患上了“馋病” 。
了解“馋病”的根源,再采取对症下药,治愈“馋病”也就不难了。根据治病要治“本”的原则,只要家长们从根本上做到不用食物哄孩子,对他们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应向他们晓之以理,不是硬性地要求他们不准“要嘴吃”,而是耐心细致地教育孩子:看别人吃东西是不礼貌的,更不能随便向别人要东西吃,并注意随时表扬某某孩子不随便要东西吃,是个好孩子……这样,在孩子的大脑中,树立好孩子的正确榜样。
当然,在这期间也要适当地买些好吃的东西给孩子们吃。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爱读书学习的健康兴趣,转移孩子关注食物的诱惑。经过这样的不断刺激,久而久之,孩子的原来的脑细胞结构一定会发生变化,孩子的“馋病”也就不治而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