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与压力感的积极作用

标签:
学习自觉性家长科学育儿培养孩子成才望子成龙学习成绩早期教育教育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与压力感的积极作用
中耀
促进孩子学习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中的压力感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两个因素。
所谓学习的自觉性,就是孩子对学习有明确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与必要性。因此,孩子一旦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很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强调这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就是说:要想学习好,必须积极自觉地去“自得”如果自己没有自觉的学习愿望,不靠“自得”是不会学习好的。
家长要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积极对他进行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帮助孩子树立起努力学习的观念,教育并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从而使孩子逐渐养成学习的自觉性。
相反,我们现在不少孩子不清楚学习的重要与必要性。以为学习是给家长和老师学,因而不愿意学习或学习不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学习的自觉性,也就是缺乏自身的学习动力。
要想促进孩子努力、勤奋、刻苦的学习,除了培养孩子养成学习的自觉性之外,还应当给孩子一定的(能接受并适应的)压力。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否则,即使有了学习自觉性的孩子,如果学习中缺乏一定的压力,也可能因情绪松懈而延缓学习速度(成年人也如此,因此有人主张自加压力)。
对于适当的压力不难理解:比如年终岁尾、重大节假日之前,有些工作亟需完成。在这种压力下,迫使人们昼夜兼程的加紧工作。有时为完成某项特殊任务,甚至会争分夺秒……这时,人们往往能够完成平时难以完成的工作;运动员在竞赛前的压力,会促进他不断加强训练强度,为日后创出好成绩打好基础;文学艺术家在作品诞生前的压力,会促进他创作的欲望,不断涌现的创作灵感会促进他的作品更丰满成熟……
战国时期,挂六国相印的苏秦,是个因压力而成功的典型:他起初与张仪一块从师鬼谷子,后来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于是到各国去谋职。但是,因为他的学识一般,因此各国没人重视,他只好蔫巴巴回了家。家人也认为他“没出息”而冷落他,甚至父母妻子也白眼看他。苏秦对此感到极大的压力,从此甚至“头悬梁、锥刺骨”的刻苦学习,结果学识大进。后来,他再到六国游说,六国终于赞同他的建议,聘他为六国宰相。
看来,适当的压力对促进人迅速进步的作用是巨大的。
家长在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树立人生理想的基础上,给孩子设定一定的学习目标,提出一定的要求,给孩子适当的压力,鼓励、督促孩子更好的学习还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