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杏花村——“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实践活动体
(2009-01-01 15:23:31)
标签:
散文随笔千家万户党员干部下乡杏花村农村体会 |
分类: 散文随笔 |
走进杏花村
——“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实践活动体会
李爽
根据开原市 组 织部要求,机关的党 员干部,要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开展“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实践活动。我们单位的走访对象是开原市马家寨乡的杏花村。
12月30日,我们单位集体去了杏花村。村部坐落在村的中心,四四方方一个小院子,周围用砖砌的围墙,院落正面有七八间大瓦房,装饰一新,看上去很规整。村部的办公室没设取暖设施,很冷。村书记一边给我们倒茶,一边给我们介绍情况……几口热茶下肚,一下子便驱走了我们一路的风寒。
杏花村的村部很简陋,一张圆形的会议桌和十几把椅子,再有两个书柜。墙上的几个奖状牢牢的吸引了我的目光,其中一个是中央组织部发的“全国先进党支部”,还有几块示板,反映了村里的自然情况和党组织分工,墙的正面贴了一张大红纸,上面写着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内容。看来,在村书记的带领下,杏花村党支部的组织建设还是相当有成绩的,这是我日后需要好好学习的内容。
村书记大约60岁,中等偏高的个子,魁梧的身材,棱角分明的脸庞被四季的风雨吹得黑黝黝的,透着那种让人感觉干练的神气。他衣着草绿色的军用夹克,加上爽朗的笑语,一见面,就让你觉得亲切……
他自我介绍叫李守发,原来他真的是一位脱掉军装的首长。他是长春某部的原司令员,十年前,他放弃了城市的生活不享受,自愿回到家乡。经乡亲们的选举,他当上了杏花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回到杏花村就是要带领全村300户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曾在中央电视台多次看到有关他的报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人民大会堂的一次英模演讲。从他讲述的那一个个朴实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了他那朴素的农民本色,那军人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斗志和那不谋私利、乐于奉献的雷锋精神……
在我的眼里,他是脱了军 装的军人,是摘下军 衔的转业干部,是穿着军装的农民司令员,更是杏花村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杏花村只有300多户人家,因为山地多,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农民不太富裕。如今,村里修了柏油路,家家都搞起了养猪、养牛、养鸡……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可是还有几户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李书记在向我们介绍。
李书记热情的引导我们十几名党员逐户的去与农家对接,我走访那位农民大叔叫徐世业,76岁了,清瘦高挑的身上裹着件三十年前旧式的破棉袄,头上戴一顶破绽的麻绒帽子,帽子的两个耳朵一高一低……
他家住在屯子的最东头,一个并不整洁的小院,正面是二十多年前盖的三间房,里面住着老人儿子的一家两口。东边的三小间仓房便是徐大叔老两口居住的地方。推开七扭八歪的门,再掀开旧的棉门帘子,我随他走进了小屋。立刻,我被眼前的窘迫所惊讶:低矮潮湿的外屋,除了一个没有热气的灶台,几捆散乱的柴火,一个冰冷的水缸,再无别的生机。走进里屋,破旧的箱子上有一台21寸的旧电视,小炕上铺着变了色的地板革。本来就狭窄的屋地中央,还挤放着一口酸菜缸。那陈腐的酸味,让人直想捂鼻子。然而,当我从嘴里喘出的气变成了白色的哈气时,我才发觉,屋子的寒冷才是两位老人的心病,而酸菜缸的“味道”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大叔得知我来历,并没有跟我“哭穷”,也没有诉说他的困难……而是很热情的让我炕上坐,还要给我倒水……我非常感动。他告诉我:他头些年患了肺结核病,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子自己顾不了自己,更是无力管他。他本人因病早年离婚,前些年找了个后老伴,如今已经67岁。后老伴育有两儿一女,却都不管老人。现在是老俩口相依为命……他们的生活来源只靠六亩土地。
因为没有钱,老人平时不太买东西,鱼、肉、蛋更是不敢买。只有过年了,才能赶集买点必要的年肴过。老两口都不识字,怕走丢,一辈子生活在山沟里,至今没有去过县城、没看过火车……
看到了他的家、听到了他的述说,我不禁心生感慨:“同样是人,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我问他:“快要过年了,还缺点什么?需要我帮你做点什么吗……?”他赶紧说:“不缺什么,过年好对付……这比以前强多了,最起码不吃粗粮了。买点好吃的,你大婶就能满足……”看他那忐忑不安的表情,倒好象已经给我增添了不少的麻烦。我依然执意的问道:“大叔,过年了,我想给你买点年货,让你二老过个好年……好吗?”他急忙晃着手说:“姑娘,可别价啊!……你也不容易啊,上有老下有小的,花钱的地方多着呢……你挣点工资也不多,就不麻烦你了……若是公家救济的话,给我点什么都行啊,要是你自己掏腰包就不用了,你能来看看我,大叔就谢谢你了!……”
哎呀,多么朴实的话语啊!这让我想起临来时同事告诉我的一句话:“下乡扶贫你可千万别穿貂皮啊,贫困户若是看见你穿貂皮,说不上得跟你要多少钱呢!……”
面对大叔的大实话,我很惭愧。我觉得他根本不是城里人想象的那样,而是那么的淳朴实在……
我以前曾在街道社区工作,见过许多城里的贫困户,可像徐大叔这样困难而又淳朴的老人还是第一次。我在心里暗暗心思:老人对贫困的生活是那么的知足,又是多么的体贴别人……
我琢磨,该为他做点什么呢……?就在我胡思乱想之际,突然听到他说:“姑娘,夏天你来我家住几天吧,我家的菜都是自己种的,是没上化肥、农药的绿色食品……我们这的山、水好,还有水库,你带全家来,你婶子会很好的招待你们的。临走时再带上点咱家的黄瓜、茄子、豆角……吃个新鲜!”多么实在的语言,多么朴实的情感啊!他的话透着诚挚的亲情,深深的打动了我,也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当我回走时,他出来送我送了很远。我三步五步一回头的摆手向他告别,只见他那高高瘦瘦的身影在我的视线里越来越小,逐渐的消失……
坐在返城的汽车里,同事纷纷述说着各自帮扶的对象,可我却听不进去。只在想,过年时我要带些好吃的来看望二位老人……
汽车在乡村的柏油路上奔驰,杏花村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我的心却离他们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