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明主——李世民(一)
(2009-01-01 16:57:16)
标签:
家长科学育儿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成才勤奋刻苦望子成龙幼儿早期教育教育 |
分类: 八荣八耻人物 |
治国明主——李世民(一)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 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627年(28岁)登基,在位22年,是我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一位杰出皇帝。有人统计,在中国99个朝廷、1050个皇帝中,把他列为治国有方第一名。
据说,父亲给他起名世民,是希望他“济世安民”之意,他确实做到了这点。他少年时喜欢读书,熟悉兵法,又积极练武,颇有才干。
他曾祖父李虎,西魏时期官至大尉,到北周时为柱国大将军之一,死后追封唐国公;祖父李晒、父亲李渊在北周时期先后继为唐国公。隋取代北周后,李渊曾任太原留守。
李渊无能,好酒色,他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为秦王;三子李元霸夭折;四子李元吉封为齐王。
隋炀帝荒淫无耻,不理朝政,以致国运衰败,后期全国各地纷纷起义。李渊在长子、次子及刘文静、长孙顺德支持下,杀了太原副留守王成、高君雅起义,进而攻下长安,立隋杨侑为“天子”。次年五月,废杨侑自立为帝,建元武德,国号唐。
唐建国五年中,李建成、李世民及各军首领东征西战,最终消灭了隋及各地方武装力量,稳定了政权。
李建成也好酒色、游猎……但其手下有魏征、王洼等一些人才,还有两千东宫卫士,实力强于李世民。李建成作为太子协助父亲李渊处理朝政,因此与朝臣接触较多,这方面也优于李世民。李建成自知二弟李世民文武学识均高于自己,视其为自己登上王位的竞争者,总想除掉他,齐王李元吉也倾于太子。
一次李世民击退突厥入侵,李建成假意为秦王庆功,在酒中投毒,秦王饮一盅后即觉心痛,扶回府中吐血数次,幸得复生。
公元626年,突厥重犯北疆,太子有意荐齐王北征,故意调秦王手下名将多人,并于饯行时企图再借酒宴把秦王及其心腹一网打尽。秦王早已知太子之心,家臣房玄龄此前多次建议秦王及早动手除去太子。但秦王念及手足之情,不忍动手。此次得知消息后,当夜与众人聚议安排后,秦王入宫密告父皇说:“太子、齐王淫乱后宫”。高祖李渊急召太子、齐王入宫,他们行至玄武门临湖殿时,秦王部属的伏兵四起,秦王用箭射死太子;齐王逃走,被尉迟敬德射中,取下人头。东宫及齐王府将军率精兵两千赶来。尉迟高举两人头说:“太子、齐王做乱,奉旨杀戮,尔等敢抗命,罪同二人”。众人见大势已去遂散去。秦王又逼高祖下诏:“令诸臣皆为秦王节制”。
李渊自知王位不保,遂下诏让位于李世民,自任太上皇。
李世民时年29岁,正式登基,庙号唐太宗,年号贞观,从此开始了他的治国大业。
唐太宗汲取了隋朝亡国教训,勤政爱民,心不杂务,现把他治国的要点分述如下:
皇帝的最高原则是爱民,唐太宗正是从这点出发,他认为“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他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饱暖,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贞观三年时他还对众臣强调:“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他十分关心农民的生产。鼓励农民多种田;隋朝战乱时被突厥掳去众多人口为奴,太宗陆续以金帛赎回,前后达二百万人;他还把他父亲时代选进宫中的民女,先后释放三千余人。
他进行各项活动,总是避开农忙季节,贞观五年时要为太子举行加冕礼,这在封建社会是一件大事,阴阳家将吉日选在二月,但太宗认为这会影响农耕,加冕改在十月进行;贞观期间,太宗狩猎前后七次(有练兵之意)都选在秋收之后。《唐律》中还规定,任何官吏“非法兴造”增加徭役赋税、违反农时,祸及农民者,都要依律处罚。泽洲刺史张长贵、赵士兼并丰田数十顷,致使不少农民无地可种,太宗派去新任刺史孙顺德严加查办,罢官夺田、复归农民……
为了体验农民的艰辛,他还在园苑里种了几亩庄稼,自己锄地、锄草,感到十分劳累,他说:“由此思之,劳可知矣,农夫实甚辛苦。”皇帝还要耕田,这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事。说明他爱民之切。他还多次教育皇子爱民;人民好比是水“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他时时把老百姓放在心里。
唐太宗善于识人、用人,并且用人不疑。人才的发现和使用,在任何时代、任何事业中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就是选拔和使用人才。唐太宗在这方面既有特点又有成绩。他认为:“能安天下者,唯有贤才。”他用人的原则是“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有一次他问宰相之一的封德彝说:“我让你帮助选拔贤才,为什么到现在你一个人也没提出来?”封德彝说:“这事不是我没放在心上,只是现在确实没有人才。”太宗批评他说:用人和用工具一样,工具各有各的用途,人也各有各的才能,古代的明君都是从当代选拔人才,从不会从其它朝代选才,只怕是你不能知人,怎么能说现在没有人才呢?他还经常告诉众臣:“人之行能,不能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他就是这样选人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