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通稿·国内·社会)(中国网事)山东汉子“万里走单骑”寻访古建:能救一座是一座(0:22:07)
场记:
1、唐大华开车、与文物管理员聊天、圣天寺
2、【同期】山西省沁水县东郎村支部书记 王康生
3、唐大华自驾走山路、观看古建、与管理员交流、为失修古建拍照、坐在台阶上吃饭、王母楼
4、【同期】山西省长治县北楼底村村民 杨富则
5、【同期】山西省长治县北楼底村支部书记 杨全有
6、唐大华微博、发照片、看基金运行情况
7、【同期】山东古建爱好者 唐大华
【解说】一辆车、一个导航、一部相机、一台电脑,山东汉子唐大华就敢来到山西偏远的山区小村庄,寻访山西多年失修的古建筑。
这座已经修好的古建筑是位于晋东南沁水县的圣天寺中殿,是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文管员正在交谈的这个人叫唐大华,正是他在网上的呼吁,这座曾经破烂不堪的寺庙容颜再现,寺庙内最珍贵的明代壁画才得以大部分保存下来。
【同期】山西省沁水县东郎村支部书记 王康生
要是没有他的推进,应该这么讲,他帮了我们一把,他把情况向上面反映了反映,我们也努力了努力,做做工作。他给我指了条路。这个真的,去年才开始修。要没有他的帮助,不可能修起来,估计还是破砖烂瓦的。
【解说】家住山东德州的唐大华是个不折不扣的古建爱好者。由于深爱古塔,他不仅取了个“爱塔传奇”的网名,还从2006年起自驾到处寻访古塔。2010年,怀着对佛光寺、应县木塔仰望已久的心情,唐大华踏上了三晋大地。
【同期】山东古建爱好者 唐大华
开始最早就是喜欢塔。我资料收集了很多,出差的时候有时候顺路去看一看,然后06年的时候,忽然想我为什么不挨个去看一看。因为很多塔,咱们现在知道的这些知名的塔,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塔,那个时候检索不到资料。可能就是通过报道提到一句,然后就这样,这些塔大部分都在小山里头。
【解说】随着来山西的次数增多,他又见到了很多叹为观止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也看到了它们或坍塌,或残破,或腐朽,或被盗的现状。与一处残破省保建筑的偶遇,让他开始与山西众多失修古建结缘。
【同期】山东古建爱好者 唐大华
到山西晋城的高平市,有一个省保单位叫清化寺,正好顺路去看看那个清化寺。结果没想到那个庙毁得非常严重,好几座大殿都大面积塌了。还有一次殿是彻底塌了。就感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怎么能到这个程度,很奇怪。以后来山西多,看到的失修古建筑多了,就感觉这个问题不是个别的问题了,是一个很大的、全面的问题,这样开始关注这个失修古建筑。
【解说】究竟还有多少古建处境这般凄凉?为了找寻答案,唐大华从山东自驾来到山西,每到一处失修古建,唐大华都会用相机真实记录下它当时的样子,并将照片整理上传到自己的博客。
【同期】山东古建爱好者 唐大华
我现在搞了一个“随手拍救古建”,这个徐沟文庙、城隍庙是其中的一处,然后通过动员网友就是不断地跟踪拍它的状况,将来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了解到乡村古建的这种生存现状,包括我自己也过来拍。从2012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几组照片了,就这个庙的。不断地隔一段时间网友拍一些照片,隔一段时间拍一些照片。反正最终的结果就是两个,一个是看着它慢慢塌毁,一个是经过舆论的呼吁,能够把它修缮起来。
【解说】记者看到,在唐大华的新浪微博中,50多篇“大木殇”和200多篇“抢救山西古建”的专题博文,图文并茂地向网民展示告急中的山西古建,网民纷纷留言“没想到山西还有这么多宝贝”。
然而,推动古建修缮却并非易事,往往需要多次曝光才能有所进展。1次,2次,9次,15次……就这样唐大华采取“紧盯不放”的策略直到古建动工修缮为止。性情温和的他在保护古建筑上有一股子韧劲。
【同期】山东古建爱好者 唐大华
一般都是需要多次曝光。我现在觉得推动的目标不是这些文物局长们,因为他们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没有这么大的财权,主要面向的目标是这些县太爷们。我觉得要是通过不断地曝光、不断地呼吁,让这些县太爷们觉得这个事不解决一下,老有问题,这个事可能解决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解说】4年来,他自费近十万元行走4万多里,23次来到山西,钻山沟、越荒野,寻访古建约700处。但是,寻访的路充满坎坷。唐大华告诉记者,山西拉煤车多路险,再遇上天气不好,就会遇到危险。
【同期】山东古建爱好者 唐大华
2011年的时候,有一次在吕梁山,天已经黑了,然后就下雾了。雾也很大,就看不清路了。一开始按照当中的黄线走,走着走着一下就走到路的左边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走到路的左边了,下面就是悬崖,走过来两次确实是很吓人、很害怕。然后就停在路边不敢走了,一直等到半夜一点多雾小一点才敢下了山。
【解说】盘山路、土路、石子路,这个来自平原地区的山东汉子从最初的不适应,到习惯,最后深深爱上了山路的“九曲十八弯”。
【同期】山东古建爱好者 唐大华
这边山路一开始来的时候确实是很费劲,一点点往上走,而且不光是路不好,不光是路险,车还多,大货车到处都是。现在慢慢就适应了,人的适应能力很强,要从小训练,一根钢丝绳上都能来回奔来回走,山路现在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我觉得开山路来回悠来悠去的很享受,在我们那儿没有这种路。
【解说】为了寻访乡村古建,唐大华出入于“深山老林”之中,吃了上顿没下顿是经常的事儿。在与唐大华一起寻访的过程中,他还会提醒记者,要去某个古建之前需要提前备下“粮食”,而
“粮食”其实就是饼干、方便面、火腿肠等速食品。饿了就拿出饼干啃两口,渴了就喝口水,然后继续上路,就是这样的辛苦,还让他尝出了甜的味道。
【同期】山东古建爱好者 唐大华
我觉得这个虽辛不苦,这个事确实很累,但是我不觉得苦,对我来说乐趣很大这个事。这几年像今年来了九次,2012年是来了八次,2013年少一点,今年来了九次,今年可能九次还打不住,我觉得这个事对我来说很有兴趣的一个事。
【解说】多次来到山西探访,多次来到同一个建筑,让唐大华与古建周边的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记者跟随唐大华探访古建的时候,经常遇到村民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聊天,甚至在他走时还会目送他上车走远。
长治县北楼底王母楼这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在唐大华的不断呼吁下,才得到修缮的。村支书杨全有告诉记者,自从村文化员王科将本村王母楼败落的图片发给唐大华后,他接连来寻访了六次,并通过网络呼吁,最终省、县、村三方出资40万元,用一年时间把塌陷的房顶修缮好了。
【同期】山西省长治县北楼底村村民 杨富则
多亏了人家,人家来得多主要是。这村不小,都塌了,都给弄好了。
【同期】山西省长治县北楼底村支部书记 杨全有
以前村里没有钱,心里觉得说句老实话村里确实修不起,感觉觉得对不起古人。要以现在来说经过唐老师多次的宣传,国家给修起,最起码修起来,对村里来说有个新的改变。【解说】村民的热情和朴实,让唐大华更加坚定了保护这片古建“绿洲”的信念。从各种资料中,唐大华得知山西共有古建2.8万处,其中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存量占全国的近八成,是唯一保存了从唐代至清代完整建筑体系的省份。让他欣慰的是,目前通过舆论呼吁,已有30多处古建有了抢救措施,其中16处已经修缮完工。
【同期】山东古建爱好者 唐大华
文物保护这个事,你要用百年大计来形容时间就太短了,着眼于不仅仅是百年,甚至几百年,上千年。比如说现在呼吁修上的这些庙,过上几十年以后再来看一看当初付出过努力了,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大的幸福。甚至将来可能几百年以后还能有人想着你,当时有一伙什么样的人为保护这个庙付出过努力,这个幸福是非常非常大的,对我来说这就是动力。
【解说】在唐大华的努力呼吁下,一些古建已经得到有效修缮,一些开始搭棚保护,还有古建因此得以升格为国保。
今年,唐大华又与“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等人合作发起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金”的公益项目,重点维修文物级别较低的乡村古建。
【同期】山东古建爱好者 唐大华
一个是山西低级别文物里头有很多宝贝,有很多国宝级的甚至可以称之为国之重宝的,比如说咱们昨天去的长治县的东呈古佛堂,像那样的建筑那就可以称之为国之重宝,但它现在只是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方面现在看似不重要的这些东西,仍然有保存的价值,因为木结构建筑非常脆弱,首先一个是怕水,淋雨几年就会塌,再一个更要命的是怕火,一把火就烧得干干净净。即便是保护得很好,也难免造成这个损失,所以这个必须要保留非常大的基数,保留的基数越大,将来流传下去的就会越多。
【解说】然而,成立了基金以后,受到的质疑也越来越多。对于基金的公开透明,唐大华表示,所有收入支出的信息都可以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网站上查看到,捐一分钱和每一项开支都有公开。
【同期】山东古建爱好者 唐大华
现在民间公益要生存首先公开透明,公开透明就是两方面,一个是收入要公开透明,捐一分钱在收入明细上也能够查得到,这是收入的透明。第二个支出也要透明,每一项开支用在哪个上面了,用了多少,这都要有一个公开。作为我来说主要工作是执行,执行就是也是两方面工作,一个是动员募款,另外一个是寻找合适的救助目标。
【解说】从开始的一个人到现在的一个团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这场乡村古建的“保卫战”中来。他们计划一方面通过网络呼吁推动公共政策的完善,比如把文保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等,另一方面联合基层文物部门,一方捐款,一方负责修缮,共同拯救乡村古建。
【同期】山东古建爱好者 唐大华
现在等于是两种渠道,我们既是通过舆论的力量促进这个事的发展,促进这个事的抢救。另外我们自己通过民间的募集资金,通过民间的力量也做一些抢救工作,能救一座是一座。
【解说】目前,公众捐款已近10万元。但由于今年刚刚成立基金,还没有合适的项目对接,目前还是零支出。唐大华一直认为,山西是全国古建筑方面的“绿洲”,这里的木结构建筑遗产是属于全民族,全人类的,所以目前基金运作的重点会放在山西,但是等运作成熟以后,还会扩大关注范围,将更多的乡村古建纳入保护范畴。
【同期】山东古建爱好者 唐大华
我们还会继续推动这个事情。我们这个基金不仅仅是面向山西,比如说像安徽南部,江西一带古民居现在大量流失,很多地方都能看得到。还有像云南的一些古村落传统的村落,这个都需要关注,我们会逐渐地把我们的范围扩大。
新华社记者马志异 王陆城山西太原报道。(完)
原文链接:http://www.sx.xinhuanet.com/jizhe/2014-11/14/c_1113256450.htm
-----------------------------------------------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免费午餐创办人邓飞、民间文保人士唐大华等共同发起,致力于乡村古建的抢救和古建文化的推广,用我们共同的行动挽救文明余脉,期待您的支持!
腾讯公益平台: 电脑访问请点>>>
手机访问请点>>>
支付宝公益平台: 电脑访问请点>>>
手机访问请点>>>

微信爱心捐款
支付宝爱心捐款
拯救古建微信
爱塔传奇微信
基金会银行账号
户名: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开户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竹支行;
账号:0120014210001348(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
邮局捐款
单位名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
朝外大街乙6号
朝外SOHO A座 1101室;
邮
编:100020(请务必注明捐给“拯救古建”)
官方微博:@拯救古建
微信订阅号:拯救古建
志愿者QQ群:115112549
邮箱:mujiegou2013@163.com
----------------------------------------------------
抢救山西古建:
“发现中国西斯廷”山西乡村古建壁画探寻之旅纪略>>>
垂危古建令人怜!照片全部拍摄于2014年>>>
纸上谈兵又一年:回访焦点访谈曝光的山西高平失修古建 >>>
即将逝去的容颜--急需抢救的山西古壁画 >>>
携手并肩,拯救传统文化--解读“拯救古建”项目 >>>
《大木殇》全集导引 >>>
《大木殇》跟踪回访汇总 >>>
随手拍救古建--推荐目标汇总 >>>
有抢救措施的古建筑汇总(动态更新版) >>>
二十一次山西访古行程汇总简记(一)(1~9次) >>>
二十一次山西访古行程汇总简记(二)(10~23次) >>>
十六次探访长子布村玉皇庙 >>>
断代分析:
泽州青莲寺藏经阁之唐代建筑推断(第四稿) >>>
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之唐代建筑推断 >>>
榆次西见子宣承院之宋代建筑推断 >>>
高平张福民居-山西元代民居新发现 >>>
普及知识: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建筑壁画浅析(第四稿) >>>
唐代木结构古建筑新考(八座) >>>
早期木结构古建筑扫盲图 >>>
四椽栿 >>>
六椽栿 >>>
古建筑摄影技巧分享 >>>
唐代古建筑檐角上翘解析 >>>
龙没生“龟儿子”--为赑屃正名 >>>
访古之旅:
访古七年 >>>
访古行程汇总 >>>
寻访古塔总目 >>>
访古留影 >>>
媒体报道:
更多 >>>
山东汉子“万里走单骑”寻访古建,发起设立“拯救古建”公益基金-
新华社>>>
4万里“寻访”古建 16座得以修缮 - 新华社>>>
保卫乡村古建的“盯”子户 - 新华每日电讯>>>
山西古建筑之殇 - 南方周末 >>>
荒野丹青-新民晚报 >>>
旅游卫视《善行天下-古建筑之殇》视频及拍摄花絮 >>>
唐大华:倾力山西古建保护的山东汉子--三晋都市报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