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浦江客
浦江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440
  • 关注人气:61,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遗憾与震撼:感受日全食那一刻

(2009-07-23 08:50:26)
标签:

杂谈

日全食

文化

知识/探索

人文/历史

随笔

随笔/感悟

分类: 随笔杂谈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2B/38/05/05.jpg

2009年7月22日上午9时35分左右上海延安东路白昼如夜(文中图片均由浦江客摄于现场)

 

感谢冰点莲子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衣食住行]栏目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图片社区”头条推荐

 

遗憾与震撼:感受日全食那一刻 

 

    天公不作美啊!今天,上海迎来了五百年才能一遇的日全食,可是从早晨开始天上云层越积越厚,人们的心中也堆积起了阴云。尽管前几天气象台已告知,今天可能阴天并有阵雨,极有可能看不到日全食景象。然而,上海人还是对今天的观测抱有希望,不少人选择了有利地形和各种观测、摄影等设备,希望能利用云层的间隙观测到日全食的部分“壮观”。

    我还要上班,只能在工作的大楼里抽空往天空看看。到了九时,看到天上阴云密布,到九时一刻还下起大雨来,心就凉了半截,知道今天没戏了。九时半左右,安静的办公大楼里突然发出嘈杂声。往窗外一看,天空已经一片漆黑,大楼外的延安东路上亮起了路灯,行驶中的车辆打开了车灯。白昼如夜!我赶紧拿出照相机,跑到办公大楼的天桥过道上拍下了几张相片。非常遗憾,拍的很不理想,而且又没有在相机上设置日期时间,只能供博友们勉强欣赏了,总归还算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瞬间。今天,不管怎样,遗憾归遗憾,还是我的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幕,不能不为眼前的白昼如夜奇妙景象深深折服、深深震撼了,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2B/38/06/06.jpg

9时36分,办公大楼看出去的延安东路景象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2B/38/2A/2A.jpg

9时45分左右,办公大楼看出去的延安东路景象

 

    这些天来,看了一些关于日全食的资料。这次发自民间的天文盛事,经媒体推波助澜,成了一次很好的科普教育课,也成了一次极好的商机。从这次观日全食热,让我们想起了平时的科普教育之冷。近百年来,西方科技发展处于强势影响地位,使我们公众对科技的了解,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对自己古代的科技经验也缺少整理传播和正确认识。

    其实,中国在天象记录方面的连续性、完备性和准确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可以相比的。就对日月食的记载来说,也是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尚书·胤征》记载的公元前2137年掌管天文的羲和,因荒酒失职没有预测出当年发生的日食而受到夏王的征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中有5次日食记录;《春秋》一书中有37次,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公元前720年2月22日的日全食,比希腊塞利斯记录的日食早了135年。另据考证,最早的“日食”一词则见于《诗经》中的《十月之交》。这首262个字的诗开篇八句写道:“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据学者考证,这首诗作于周幽王元年。虽然古人尚无法科学解释日食现象,把其作为一种不祥之兆,但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还是准确的。据现代天文学家推算,这首诗所写的日子里确实发生过日食。伏尔泰曾高度评价中国人民说:“全世界各民族中,惟有他们的史籍,持续不断地记录下日蚀和月球的交会,我们的天文科学家在验证他们的计算后,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的记录都真实可信。”

    同样,对古代文化反映出来的古代科技成果,我们也是缺乏整理传播和正确认识的。这次日全食来临之前,我也有心查阅了一些古代诗词等古籍资料,根据我所有的案头书籍,几乎很难找到关于日全食之类天文现象的作品。倒是在网上,还能找到一些非常珍贵的诗词作品,摘抄一些以记盛事。

    如南宋诗人姚勉的《日食罪言》长诗。长诗的第一部分描写了日食的情景,写得非常真实,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今天读来仍如同亲历。 

    皇帝十四载,新元纪嘉熙。仲冬戊寅朔,午漏方中时。朔风震丘壑,猛籁号枯枝。

    黯如商雪天,四野昏垂垂。昼炊烟始息,暝色来庭帷。鸡登杙榤立,鸟急林梢栖。

    颇讶南至后,晷度宜舒迟。胡为景尚促,疾甚驹隙驰。儿童忽走报,日壁无全规。

    仓忙出仰视,如月初蛾眉。金乌失焰彩,玉象潜光辉。苍天玳瑁色,列宿争依稀。

    老稚相喧呼,伐社沸鼓鼙。不知何物怪,掩此清阳晖。

 

    与姚勉同时代的诗人舒岳祥也用诗歌记载了一次日全食,从时间上推测,他们所写应当是同一次日食。这首《日食》前一部分写道:
  十月初吉日,四野闻惊呼。停杯出门看,日食将无余。有如黑漆盘,来掩白玉盂。

    自午而及申,磨盪未还初。父老涕泗语,便恐天眼枯。前年六月吉,昼日如煤涂。

    众星争光怪,淡月悬天衢。已谓华生世,不复睹亦乌。须臾还旧观,田野顿昭苏。

 

    另外如唐代诗人孟迟在《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中写道:“譬如天之有日蚀,使我昏沉犹不明。人家敲镜救不得,光阴却属贪狼星。”另一位唐代诗人卢仝的《月蚀诗》中,有“望日蚀月月光灭,朔月掩日日光缺”的句子。北宋诗人梅尧臣所写的《日蚀诗》中有:“赫赫初出咸池中,浴光洗迹生天东。不觉有物来晦昧,团团一片如顽铜。”另一位宋末诗人艾性夫所写《日食》中有:“谁撤天门虎豹扃,群妖食日上青冥。一眉不及黄昏月,万目惊看白昼星。”我想,精于古诗词的博友,肯定还会找出更多一些描写日食月食的诗词来的。当然,中国古代对日食的记录也好,古诗词也好,带有严重的迷信色彩。因为日食是一种特别少见的天象,在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之下,日食往往被统治者作为上天的警示,而古代文人也以此作为对时政的忧思和对统治者的规劝。

    我们的先人为观测日全食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和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整理和研究。今天,数亿人同时仰望天空,也为二十一世纪日食观测史写下了一项新纪录,值得载入中国和世界的科普史册。

    五百年一遇,未享眼福,更不奢望下回。然而,遗憾之余更多的是震撼与期望。震撼的是,天象的奇丽壮观和民众对科学知识的巨大热情;期望的是,通过这次万众争观日全食,能及时引导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认知追求。这才是我们今天真正对神奇的大自然的礼赞。

 

 

 

 

2009年度新浪博客、草根名博及新华博客、博客日报、文学博客首页推荐文章

快乐坚持 人肉搜索 改写歌曲 童年恐慌 古人饮酒 拜年禁语 观灯风俗 手写春联 绝调情词 捐官现象

马季救场 职工权益 惊诧莫言 雨果忠告 租界心理 接近网络 重访都江 创伪盛行 捐纳入仕 心祭旧事 

九龙治水 万人弃考 九歌今译 摆弄假照 现代陋规 孔子学院 工人的手 五四摇篮 官员问责 灾区生活

论文代理 吊屈原赋 半部论语 怀念雕像 择校之痛 怒斥首富 访三星堆 零工资谈 狗仔明星 七年之危

贪官诗人 贿考案谈 群租现象 土方车谈  感受日全食那一刻 (新浪草根名博)

遗憾与震撼:感受日全食那一刻  (博客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