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E/F9/8F/8F.jpg
(文中图片均摘自网络)
感谢越楚在新浪文化博客首页[深度阅读]推荐
感谢五通庙僧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推荐
感谢新华网博客首页推荐
“拜年禁语”是国人心理脆弱的表现
——阅报随话(28)
如今,每逢过春节,拜年省事多了,短信祝福瞬间便可满天飞舞。可是,今年春节期间大家在互发拜年短信时,却有些小心谨慎。因为春节前,在手机和网络上广为流传着一条“拜年禁语”短信,且被报刊媒体“推波助澜”下,使得大家“不可全信”,又“不得不信”。
这条短信这么说:“紧急通知:今年拜年禁止说以下内容:财源广进(裁员广进),财源滚滚(裁员滚滚),心想事成(薪饷四成),招财进宝(遭裁禁饱),万事如意(万市如忆),财源茂盛(裁员没剩)。请相互知照。”
这些往年最好的拜年祝福语,没想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却成了拜年最大的忌讳语。据说沪上某外企由于金融危机,公司业务严重受挫,已有近两成员工被裁。没被裁掉的员工每天上班都是战战兢兢的,生怕哪天接到炒鱿鱼的通知。所以节前公司内部气氛十分紧张,一些往年的祝福短信在今年都被认为是“触霉头”的。沪上某外资银行工作人员也在互发短信提醒自己的朋友们,他们无奈地说:“金融风暴下,我们做什么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点小事惹到老总,所以就连拜年都有了讲究。”据了解,这则“新年拜年禁语”短信不仅在上班族的手机上广为流传,而且在大型门户网站,关于该短信的帖子点击量急剧上升,不少网友都转载提醒自己的朋友注意。据上海报纸报道,在除夕夜年初一纷飞的短信中,大家不约而同避开“财源滚滚”(谐音裁员滚滚)“心想事成”(谐音薪饷四成)等往年常用的祝福词,以“牛气冲天”“身体壮如牛”“投资揽头牛”等取代。
上班族们对“禁语”竟如此“咬文嚼字”,我看不过是中国人忌讳语传统的现代版而已。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E/CC/53/53.jpg
中国人好说吉利话,大家普遍地追求吉祥,遇事总想图个好兆头。与此同时,中国人又最怕说忌讳语,不好听的话根本不能说。所谓忌讳,是隐瞒、忌避的意思。忌讳,从以“忠君”为中心的三纲五常的道德体系确立之后便开始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种风气始于秦汉,盛于隋唐,严于清朝,避讳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实,据宋代洪迈考证,孔子时代是不讲究忌讳的。伯高死在卫国,讣告送给孔子。孔子说:“伯高是由子贡见到我的,我到子贡那里去哭他。”于是就在子贡的寝门之外号哭。并让子贡为伯高做一个牌位,说:“如果是因为你和伯高相识而吊唁号哭的,那你就应该对来号哭的人答拜。”国家之卿的寝宫西阶允许外边人进入号哭,在自己的住所来办朋友的丧事,“今人必不然者也。”故洪迈感慨道:“以古方今,相去何直千万也!”
据罗维扬编著的《非常语文》介绍,古时的避讳有:为君王讳、为圣者讳、为尊者讳、当权者讳、为吉利讳、数字避讳、行业忌讳、地域忌讳等。有些忌讳出于礼貌或文雅,尚可理解。如人死了,不说死了,而是说“老了”、“仙逝”、“百年之后”等。不同方言也有不同避讳。如上海方言中,“鹅”与“我”同音。因而把“鹅”改称“白乌龟”。陕西人的“葫芦头泡馍”,其实是猪大肠煮烧饼,讳去某些字显得文雅一些。但更多的避讳,则荒唐不堪。
宋人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里讲了一些古时忌讳的事例,很有意思。
比如历代改年号的事吧,荒唐的事还真不少。如晋元帝在位仅二年,有人说是他的年号“永昌”犯了忌讳,“昌”字是两个日字,而天无二日。东晋安帝司马德宗(桓玄)用“大亨”年号后在仲春二月便失败了,有人说“大亨”二字拆开来是“一人二月了(终了)”。北齐王宣帝在位十年就死了,有人说他的年号“天保”拆开来是“一大人只十”。可是,梁朝明帝萧岿也是用天保年号,却是在位二十三年才死的。可见,把年号拆开合并去加以解释是牵强附会的。
还有古时州县的匾额忌讳也是十分讲究,古人认为它有关吉凶,不能轻率加以改动。严州分水县有一年百姓拿刀子杀人案子很多,有人分析下来,说是因为县令自作聪明改写了匾额字体所致。原来县衙的匾额上的“分”字是用草体写的,后来县令用正楷重写了一遍,“分”字拆开后就是“八刀”两个字了。
再如,唐朝人避家中名讳也很讲究,已经超出礼制和法律所规定了。李贺应进士科考试,嫉妒他的人指责说其父亲叫“晋肃”,因为“晋”字和“进”字同音,结果李贺就此不敢应考试。五代后唐天成初年,卢文纪仍工部尚书,新任郎中于邺因公参见。卢文纪的父亲叫“嗣业”,因“业”与“邺”同音,卢竟不见于邺。于邺忧虑畏惧太过份,一夜间在屋中竟自缢而死。
至于历代当权者心虚避讳的实例更是比比皆是,成千古笑话的便是袁世凯改“元宵”为“汤圆”的故事。1902年,八国联军撤出天津,袁世凯重新任直隶总督。接管天津后的元宵节,袁世凯发现街上卖元宵的声音不绝于耳,便起了疑心:元宵——袁消,不是要消灭我袁世凯吗?结果让警察局下令,天津全市的元宵一律改称为南方的叫法为汤圆。(我想,按今人“抠字眼”,汤圆不是也可以叫做“烫袁”——“用开水烫袁世凯”吗?这样的话,汤圆不知还能改称什么呢?)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E/CC/66/66.gif
喜欢听好话,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的共同弱点。忌讳,说到底是人们心里脆弱的表现,是一种精神上的紧箍咒。实际上,如果都去“咬文嚼字”,什么样的语句都可以在谐音中找到“问题”的。比如“短信”,是不是可以按谐音理解为“断薪”,难道大家都不去发短信了吗?实际上,我看大多数人并没有把所谓的“拜年禁语”当回事的。春节期间,我所接受到的拜年短信中还是有一些所谓的“拜年禁语”的,电视广播中、人们见面拜年时也没有避讳“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等所谓的“拜年禁语”。对于有些媒体过于宣扬什么“拜年禁语”以渲染金融危机的恐怖,真是不太应该的。
过年说些吉利话,无可非议;过年别说忌讳话,也无可非议。但过分“讨口彩”讲求吉利、过于“抠字眼”计较“忌讳”,就大可不必了。
2009年度新浪文化博客、草根名博及新华网博客、文学博客首页推荐文章
快乐是一种坚持
人肉搜索能否在网民理性自治中自我救赎
老百姓为何喜爱改写流行歌曲
为何说“童年恐慌”现象是全社会的隐忧 古人春节饮酒顺序为何先少后老
“拜年禁语”是国人心理脆弱的表现 (新浪草根名博)(新浪文化博客)
一不留神触了"霉头"?"心想事成"咋成了拜年禁语(新华网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