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说不能容忍大学生“零工资就业”

(2009-06-22 09:29:18)
标签:

杂谈

求职

文化

民生

就业

生活

随笔

随笔/感悟

分类: 阅报随话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28/6A/D5/D5.jpg

大学生招聘会现场     (图片摘自网络)

 

感谢冰点莲子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衣食住行]栏目推荐

 

为何说不能容忍大学生“零工资就业”

——阅报随话(44) 

 

    近来,不少地方出现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的现象。5月24日,贵阳市一家科技公司负责招聘的曾先生就在招聘会上遇到这么一件事。“有个求职者主动表示愿意3个月不拿工资。”一名姓彭的大学生来到公司展位前应聘技术人员。当曾先生问小彭希望的待遇是多少时,他表示:“前3个月试用期我可以考虑不要工资。”曾先生有些诧异:“那你这3个月内的生活费如何解决?”小彭笑着说:“不怕,我爸妈会管我的。”在大学生主动“零工资”的同时,也有一些用人单位打着“零工资”的要求招聘员工。今年3月,在广州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深圳某研究院明确声称“零工资”:招150名学士和硕士作为“储备干部”,待遇是提供生活补贴,但没有工资。——(《工人日报》6月8日)

 

    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并非是一个新鲜事,也不是个别现象。

    所谓“零工资就业”是指应聘者为达到被正式录用的目的,自愿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半年或一年)无偿为企业工作的行为。由于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大学毕业生身上,故称为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一份关于2006年大学生就业率调查的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 1.26万人中,“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有关人士预言,今后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影响下这段时间,这种零工资就业现状将更为凸显出来。

    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出现并逐渐盛行,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人数猛增等客观原因,又有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能满足要求、择业定位不准等主观原因,也有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过高、行为不规范等其他原因。面对严峻的宏观就业形势,在人力过剩、“僧多粥少、美味佳肴稀少”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就业时无奈地选择了零工资就业;面对用工单位重工作经验、看学历文凭的“门槛”,一些大学生求职不成、退而求其次选择零工资就业;(我最近参加了几次和应届大学生的座谈会,其中就有一些大学生反映,为了以后找工作有个“叫的响”的工作经历,只好到一些著名的企业去应聘极低补贴的实习岗位或零工资就业。)面对“吃不准”的就业市场,一些找不到理想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只好委曲求全,黯然地选择零工资就业。

    “零工资就业”对大学生来说很不公平。一方面好不容易工作了,却没有劳动报酬,连生活费还得家里负担;另一方面,一年半载的无偿劳动也未必能换来未来的理想工作,还有可能被无良雇主所利用。虽然零工资就业只是极少数大学生,也可以说是“极个别现象”,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弊端和危害。因此,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必须态度鲜明地表示:不能容忍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28/6A/D6/D6.jpg

 

    首先,从劳动法律上来讲,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属于一种违法行为。

    当下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法律并没有对劳动者主动要求无偿工作进行限制。只要劳动者提出,经过双方协商同意,就符合民事关系中的合意原则,“零工资就业”无可厚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零工资就业与普通就业最大不同就是用人单位不用支付劳动报酬,而有工作无报酬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劳动关系不是一般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其主体双方在劳动过程中存在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与用人单位相比,劳动者一方相对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虽然没有对劳动者主动申请无偿工作进行限制,却对用人单位聘用“零工资就业”的劳动者进行了禁止和限制。按《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招用了“零工资就业”的大学生,从其工作的第一天起,双方就建立了劳动关系,不管有没有协议,也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协议。所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聘用“零工资就业”的大学生是要承担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签订“零工资就业”合同的风险、不支付劳动报酬所承担的相应责任、不缴纳社会保险的风险和责任的。 

    其次,从劳动力市场上来讲,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严重扰乱了就业市场秩序。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零工资就业有利于保持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劳动参与率。这种说法是片面和错误的。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使得一些求职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廉价推销甚至可以说是无价贱卖了自己,而且还将给其他大学生求职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影响,将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自然会利用“供过于求”这个机会,借机人为地不断提高招聘条件和录用门槛,以此招聘和录用更多的零工资就业大学毕业生,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从而给大学生就业难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这种零工资就业的做法类似于商业上的恶性竞争,给其他求职者增加了更大的就业压力,严重干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再者,从关注民生上来讲,大学生零工资就业额外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最近看到过一个学者讲过这样一个观点:当前关注就业不必关注农民工和大学生,理由是农民工家乡有土地,大学生可以依赖父母。这些所谓学者真是不食人间烟火,观点荒谬透顶!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一般至少要投入15万元,特别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和农民为此付出了全家毕生的精力和财力。十年寒窗,投资得不到回报,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我在参加应届大学生家长座谈会时,家长们盼望子女早日就业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尤其一些困难职工含泪倾诉自己的心愿,让每一个与会者心情沉重,怎么能说家长不关心大学生就业和工资收入呢?!因此,如果大学生毕业时选择零工资就业,必将额外增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诚然,“大学毕业”并不能成为拿高工资、享受舒适生活的理由。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放下身价,能够接受当前的就业市场的工资水平。但是,当大学毕业生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不能获得最基本的工资,甚至连养活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时,怎么能说这种现象是合理合法的呢?

    “零工资就业”践踏了劳动力社会价值,暴露了一些用人单位不守道德、不守法则,不讲社会责任的问题,也反映出了政府不严格依法办事、监管不力的问题,亟待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予以阻止和纠正。6月的19日,在日内瓦闭幕的第98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全球就业公约》,这是有史以来国际社会通过的第一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性公约文件。《公约》说,全球每年会有4500万新的劳动力人口进入就业市场,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年人。这意味着今后5年全世界需要创造至少3亿个新的工作机会才能满足需求。《公约》强调,各国必须依照本国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6月13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湖南大学和应届大学生座谈毕业生分配问题,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信心。

让失业者享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让就业者享有获得报酬的权利,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必须具备的两大基本标志!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不能容忍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的最基本理由!

 

 

 

 

 

2009年度新浪博客、草根名博及新华博客、博客日报、文学博客首页推荐文章

快乐是一种坚持  人肉搜索能否在网民理性自治中自我救赎  老百姓为何喜爱改写流行歌曲 

为何说“童年恐慌”现象是全社会的隐忧 古人春节饮酒顺序为何先少后老 “拜年禁语”是国人心理脆弱的表现

元宵节观灯风俗的南北异同趣谈  手写春联在今天难觅踪影的遗憾   绝调情词—宋代春草词闲谈

“煤老板县长助理”闹剧是“新捐官现象”  由董卿口误想起亲历的马季妙语救场往事 

别以危机为借口拿职工权益开刀  惊诧莫言的《三岛由纪夫猜想》  法兰西,请记住你们文化先贤雨果的忠告

西潮中的旧上海和“租界心理”   为啥说离中南海最接近的是网络  重访地震后都江堰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创伪”盛行是掩恶扬善政绩观的必然结果  “捐纳入仕”缘何在晚清泛滥成灾 心祭是琐琐旧事的无穷思念 

五部门审蛋:行政监管九龙治水的困境   万人弃考能否唤醒职业教育理性回归

我与佳人有个约会(诗)——《九歌·湘夫人》今译  摆弄孩子拍假照只会让孩子学会虚伪 

为何说“跑部钱进”现象是现代版“陋规   孔子学院:文化渗透还是文化交流 

不只诉说艰苦寂寞!劳动节,看这几双石油工人的手  蔡元培怎样摇动了五四摇篮 

忽悠人的“官员问责”潜规则 重过寻常生活,是对灾区百姓最好的抚慰 论文代理:学术造假催生的一个新产业

吊屈原赋:汨罗江上永远的凤凰 “半部论语”读书法的积极意义  怀念一座未树立的雕像

从上幼儿园也进行面试看择校之痛   有感普京怒斥俄首富  惊鸿一瞥三星堆

为何说不能容忍大学生“零工资就业” (新浪草根名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