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上幼儿园也面试看择校之痛

(2009-06-08 10:22:15)
标签:

杂谈

高考

民生

文化

随笔

随笔/感悟

分类: 阅报随话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27/8F/EA/EA.jpg

考场外等待的家长比孩子们还紧张与焦虑(图片摘自网络)

 

感谢弱水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推荐

感谢新华网博客首页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建言献策]栏目头条推荐

感谢越楚在新浪文化博客首页[深度阅读]栏目推荐

感谢冰点莲子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衣食住行]栏目推荐

 

从上幼儿园也面试看择校之痛

——阅报随话(43)

 

    两岁半的幼儿可能刚刚学会几句儿语、六七岁的儿童可能才会唱几首儿歌,面试官却要测试他们100以内的加减法、或者要求1分钟英语自我介绍。如今,幼儿园、小学入学面试题目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少试题难度大得连成年人都要动一番脑筋,很多孩子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吓得啼哭不止。——《新华每日电讯》5月31日

    另据上海《新民晚报》报道:让孩子模仿周立波的滑稽表演、问家里有没有私家车……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竟然成为最近上海市民办小学招生的“考题”。

 

    这几天正在高考,每年高考的剑拔弩张、全民皆“考”的架势大家是熟悉的。但上幼儿园、上小学的考试如此架势,真是让人吃惊不小。报上举了一个上海马先生和宋女士的例子,足以说明这种状况。

    马先生的女儿今年六周岁,4月参加了七宝外国语小学和上海日新实验小学的入学面试,最终被七宝外国语小学录取。马先生说,该小学今年招生240名,报名的孩子多达1500名;徐汇区逸夫小学招生200名,报名的孩子3000多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据了解,七宝外国语小学的面试推出不可思议的英语考试:给小朋友播放一段录像,然后让他们复述、并说出空出的单词,几乎是大中学生英语考试“完形填空”题型翻版。“这还不算最难的,听说逸夫小学的面试要求孩子模仿周立波说相声、模仿阿庆的上海话,很多小孩都哭了。”马先生说。为了做好面试的准备,马先生没少费工夫。由于女儿上的是公立幼儿园,没有开设英语课程,马先生便自己送她到幼儿教育机构学习英语。

    宋女士早在今年春节过后就从网上搜罗了一大堆全国各地历年民办小学入学招生面试题,每天晚上要花至少两个小时对儿子进行“考前辅导”。如“汽车转弯时,哪个轮胎不动?”、“在家里和谁说话是要付钱的?”……宋女士给孩子报的是一所知名的民办小学,这个学校入学竞争相当激烈。上周日临近中午时分,刚参加完面谈的孩子一出教室就被宋女士紧紧拉住问个不停,但小家伙只是拼命摇头,“问了好多题,我现在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记得了。”宋女士对记者说:“儿子的算术已经能做到50以内的加减法了,拼音和识字也教了他不少,但从过去的面试题来看,几乎包罗万象,根本摸不准。前天听一位家长说,有一年还考过让孩子拿着乒乓拍托着球小跑步,看谁的球不掉下来,所以,昨天晚上我们在家里突击练习了一下这个项目。”

    这些幼儿园、小学为什么要如此考小孩呢?问题就出在“择校”上。

    就上海而言,公办小学招生已几无“新闻”可挖,热闹的是民办小学。从改革开放后上海出现的第一个民办小学算起,近二十年来能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的“民校”,大多已经以自己的精良师资、特色课程和稳定的办学水准,成为择校热门。尤其是“民校”能够按自己的思路挑选学生的政策优势,使得不少公办学校在与其的竞争中“尚未起跑便先输一截”。按市教委规定,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数时,学校应采取电脑派位或面谈的方式招收新生。”但现在有些民办学校的招生显然太“野豁豁”,有的题目出得近乎于脑筋急转弯。据悉,本市已经出现专门针对幼儿升小学的“EMBA培训班”(“E”是早期“Early”的意思),报名之热闹堪比成人的MBA。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27/8F/EB/EB.jpg

马上就要面试了,家长帮孩子做最后的准备

 

    择校现象由来已久。在中国,很多父母都会为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而不遗余力地奔波,甚至花上大笔“择校费”为孩子进入重点学校铺路。博友中当家长的大概都有过这种经历。家有儿女近学龄,可怜父母择校忙。如今家长们为孩子择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网上有专门讨论择校经验的论坛,“学区房”概念使部分房产价格“逆势飞扬”。更有甚者,为“望子成龙”,有人的托人,有钱的砸钱,将合理的教育选择权变味成了“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如此手段,怎不让寻常百姓痛且生怨?!

    产生择校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当前的社会原因,如人口流动加速、家庭变动频繁等;有教育部门的原因,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划分、不少地区依然实行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等;有家长的原因,一部分生活富裕的家长把择校看作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大多数家长对子女期望值高等。

    择校问题的本质是追求优质教育资源,是升学的竞争、接受优质教育的竞争,其实质是社会上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择校问题不是孤立的教育现象,也绝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一方面,应当肯定这是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教育价值的表现,具有社会进步意义;但另一方面更应当看到这种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恶果,绝非中国教育应有的现象。择校行为业已演变成为事关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根本性问题,“择校”以及教育“寻租”等纠缠在一起,而这正是民众所痛恨的教育不公正,其弊端与消极意义已日益突显。

    择校问题的难点表面上看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其实质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差距过大,谁也不愿意输在起跑线上。以往实施的重点学校政策人为拉大了学校的差距,社会市场的选择又加剧了学校的分化。实施重点学校政策和允许学校创收,这在当时当地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对教育的发展发挥过积极意义,但从现在和未来的眼光看就显得越来越不合理,“强者通吃”、“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中央和各地教育部门已出台了不少措施,如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实现每一所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改造薄弱学校,为均衡发展创造基本条件;积极探索区域内教师交流机制,推动教师资源配置均衡化;示范性高中指标到校,促进城区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淡化重点学校,清理公办改制学校,规范办学行为等。但是,只要困扰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差距过大和择校收费这两个老大难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所谓择校现象涉及的教育公平发展问题就无从谈起。

    今年“六一”,上海少工委公布了上海万名儿童快乐指数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儿童的快乐指数随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孩子,越不快乐。但随着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的激烈竞争,年龄小的孩子还能如前一样快乐吗?在大多数人的一生中,童年是最快乐的,因为面前的世界是崭新的,因为还不知道痛苦和忧愁。但现在的孩子幸福而不快乐,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一个孩子进小学之前,就要面临“3000人报名录取120人”的竞争,在幼儿园就得认识几千个字、做两位数加减法、说英语;进了小学,迎接他们的是无休止的作业、考试、排名次;好不容易盼来了双休日,等待他们的还是做不完的一课一练、奥数……

    解决择校问题难啊!所以有专家劝导我们,改变择校问题要循序渐进,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那么,我们无话可说,慢慢地等吧,只是苦了孩子。

 

 

 

 

   

2009年度新浪博客、草根名博及新华博客、博客日报、文学博客首页推荐文章

快乐是一种坚持  人肉搜索能否在网民理性自治中自我救赎  老百姓为何喜爱改写流行歌曲 

为何说“童年恐慌”现象是全社会的隐忧 古人春节饮酒顺序为何先少后老 “拜年禁语”是国人心理脆弱的表现

元宵节观灯风俗的南北异同趣谈  手写春联在今天难觅踪影的遗憾   绝调情词—宋代春草词闲谈

“煤老板县长助理”闹剧是“新捐官现象”  由董卿口误想起亲历的马季妙语救场往事 

别以危机为借口拿职工权益开刀  惊诧莫言的《三岛由纪夫猜想》  法兰西,请记住你们文化先贤雨果的忠告

西潮中的旧上海和“租界心理”   为啥说离中南海最接近的是网络  重访地震后都江堰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创伪”盛行是掩恶扬善政绩观的必然结果  “捐纳入仕”缘何在晚清泛滥成灾 心祭是琐琐旧事的无穷思念 

五部门审蛋:行政监管九龙治水的困境   万人弃考能否唤醒职业教育理性回归

我与佳人有个约会(诗)——《九歌·湘夫人》今译  摆弄孩子拍假照只会让孩子学会虚伪 

为何说“跑部钱进”现象是现代版“陋规   孔子学院:文化渗透还是文化交流 

不只诉说艰苦寂寞!劳动节,看这几双石油工人的手  蔡元培怎样摇动了五四摇篮 

忽悠人的“官员问责”潜规则 重过寻常生活,是对灾区百姓最好的抚慰 论文代理:学术造假催生的一个新产业

吊屈原赋:汨罗江上永远的凤凰 “半部论语”读书法的积极意义  怀念一座未树立的雕像

从上幼儿园也进行面试看择校之痛   (新浪草根名博)(新浪文化博客)   

幼儿园、小学入学面试题真雷人,择校还要择多久 (新华博客)从上幼儿园也面试看择校之痛(博客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