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并非凄婉美丽的“梅孟之恋”

(2008-12-12 10:08:55)
标签:

文化

杂谈

随笔

随笔/感悟

艺术赏析

梅兰芳

人文/历史

知识/探索

分类: 随笔杂谈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B/FC/DE/DE.jpg

                 电影《梅兰芳》海报       (图片均来自网络)

 

感谢文学博客网首页推荐

 

 

并非凄婉美丽的“梅孟之恋”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星期天,去新世界影城看了《梅兰芳》,留下最凄婉美丽印象的是影片中的“梅孟之恋”故事。

    舞台上,孟小冬扮演的“风流皇帝”风流潇洒,梅兰芳扮演的凤姐妩媚可人。戏中,皇帝看凤姐的眼神既有动情的调笑,也有戏外孟小冬对梅兰芳的倾心爱慕。孟小冬一双眼睛如明澈的小溪,爱得不加掩饰。谢幕时分,孟小冬把胡子一摘,显出一张清秀女儿脸。那一气呵成的动作和潇洒调皮的一笑,把观众都镇住了。“梅孟分手”的戏里,孟小冬没有哭哭啼啼,而是表现了刚柔的性格。一个自己的心都碎掉的女人,还不忘去用最后一点力气,去安慰将离开的最深爱的一个男人。这个场景,让我不能不差点落泪。此意境,真可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然而,生活中的“梅孟之恋”却没有这般凄婉美丽,更多的是风尘俗世中琐碎繁杂的恩恩怨怨。

    梅兰芳和孟小冬的初恋是浪漫美丽的一段佳话。

    1925年8月,在北京三里河大街织云公所举办的盛大堂会上,开始名噪一时的18岁坤角老生孟小冬,为余叔岩救场和大师梅兰芳合演《四郎探母·坐宫》。这次惊艳精彩的“救场”,梅孟表演珠联璧合。到了1926年下半年,梅孟合演《游龙戏凤》成功,“梅党”(梅的挚友、粉丝)便撮合梅孟这段婚姻,以成人间佳话。据许锦文《一个真实的孟小冬》中介绍,当时梅兰芳已是有两房妻室之人。梅的原配王明华重病在身,在天津疗养;梅的第二房夫人福芝芳平日对梅把持甚紧,连梅的一批挚友上门也要遭到她的白眼,因此梅的挚友们想气一下她,想方设法促成梅孟百年之好。经过一番游说,1927年正月,梅孟正式缔结婚事。然而,却不料这对璧人的恋情,最后竟以悲剧收场。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C/03/5A/5A.jpg

孟小冬留影

 

    造成这场悲剧,梅兰芳是难辞其咎的。

    与梅兰芳结婚后,孟小冬开始有空虚之感。她向梅透露过重返舞台的想法,梅却以“男主外女主内”和“朋友会笑我连自己的太太也养不活”为由阻挡。继后,梅的好友冯耿光(六爷)家发生了孟小冬戏迷开枪错杀造成的人命血案,被福芝芳找到了攻击孟小冬的口实,吵闹不休。这时,梅兰芳对孟小冬的态度逐渐淡化。梅兰芳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访美演出的准备工作。这样,他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向小冬解释暂时不能多来孟宅。在戏台上演惯了男角的孟小冬,本来心态就十分高傲,争强好胜,如何能忍受这般精神上的压抑?因此,她对梅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1928年,她借梅兰芳带着福夫人到天津演出的口实,愤而回天津娘家住了一段时期并登台演出。

    1930年,在梅伯母的丧礼上,孟小冬披麻戴孝奔丧,却被梅府拒之门外。小冬哭着出了梅宅大门,回到娘家就此一病不起。后经小冬母亲做工作,梅孟表面上和解,又维持了大约半年之久貌合神离的夫妻关系。梅孟真正分手,是在1931年7月。当小冬听闻梅党中几位中坚人士和亲友“舍孟而留福”的议论时,约梅兰芳作了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孟说:“冯六爷不是已经替你作出了最后选择。他的话你从来说一不二,还装什么糊涂。”最后,孟很坚定地说:“请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梅见孟小冬去心已定,话又说得那么刻薄,知道事难挽回,也就不再强留。至此,梅孟前后四年有余的支离破碎的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孟小冬在离开梅兰芳六年后,嫁与年长她二十岁的杜月笙。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C/04/87/87.jpg

          电影中的梅兰芳孟小冬                                 生活中的梅兰芳孟小冬合影

 

    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段梅孟之恋的悲剧,平心而论,责任是不全在梅兰芳的。

    据最近出版的李伶伶著《梅兰芳和孟小冬》书中分析,其实,梅孟之恋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果。首先,是他们所处的民国时代,世道混乱,政治、黑白江湖的掺杂,婚恋观亦新亦旧。其次,是他们的身份,一个有妻室,一个待嫁之身;一个是四大名旦之首,一个是众人仰望的“冬皇”。其遇合注定无法平淡,无法不生出许多出人意料的事端。当然,还因为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性格冲突,梅“柔弱而温和,不急不躁不怨不怒,永远的彬彬有礼谦和从容从善如流”;孟小冬虽是女人,但饰演的却是生,不是小生,偏偏是老生。角色需要她摒弃妇人的柔绵和哀怨,阳刚和霸气取而代之,渐渐她的性格中刚烈的成分更多一些——水火难融。这也许也是他俩无法天长地久的原因之一吧。一代京剧舞台天骄,一对情投意合佳人,相恋恩爱一场却以悲剧收场,令人扼腕。

    看完影片,那段诗一般凄婉美丽的梅孟之恋令人难以忘怀,使我久久沉浸在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的意境中。然而,看了一些梅孟之恋的历史资料后,又让人陷入了庸庸碌碌的尘世凡间之中。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形象落差如此之大,让人难以接受。有学者说,传奇片应具备历史和艺术的双重品格。历史专于记事,艺术长于写情。历史需要脚踏实地,艺术需要展翅飞翔。作为史述,传记片必须注重客观历史事实,写人记事必须于史有据,切忌胡编乱造,无中生有;而作为艺术,它又要求发挥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作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判断与审美诠释。然而,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有时很难把握,这便在真实与虚构之间造成了一种两难。而作为观众来讲,也是经常在真实与虚构的两难选择中徘徊。我估计,电影《梅兰芳》破了梅兰芳题材的“处子秀”后,将有不少同题材的影视剧问世,其中必有“正式版”出现。说实在的,“正式版”并不新鲜,不过银幕荧屏上常见的“鸳鸯蝴蝶派”作品而已。我倒是喜欢这部《梅兰芳》表现的“梅孟之恋”——“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缠绵、离恨、情愁,给人一种凄婉美丽的艺术享受!

 

 

2008年度新浪文化博客、草根名博及新华网博客、文学博客首页推荐文章

 当四大名著穿行过岁月  改编四大名著需怀敬畏之心   “考碗族”之幸与不幸 

 传统戏曲中元宵灯节的风俗残照 咬文嚼字》挑错是种关心 大难临头时的婚姻抉择 

 别把校园当作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     走近你还未去过的文化圣地

 爱因斯坦如何应对“粉丝”狂热崇拜 学术归宿”论折射国人对国宝回归的复杂心态 

 贾植芳先生的学术贡献和人格榜样  民生顺口溜的问政意义

 灾难中,我们感受奥运的力量  公开灾情真相为何能更加凝聚民心   

 古今荒政十二策的巧合与必然   宽容,是要有底线的 

 八十年代初这些“小事”惊动了朝野   这套书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 

 山鬼也温柔(诗)——屈原《九歌·山鬼》今译 中国报刊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荣开端 

 朦胧诗曾引燃了中国诗坛“大爆炸”  《伤痕》一代文学的呐喊至今余音不绝  

 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神话的传说寻踪    欢乐盛会里的战争阴影和伤痛 

 “史上最倒霉的贪官”为何不值得同情    为什么城市的窗口不再望见明月 

 一首被忽略了数百年的中秋词佳作   “出离愤怒”是比腐败更可怕的事情 

 一词之差丢官风波折射官场行政惰性   一篇最富人情味的赏菊文章

 从“美洲狮”到“五月~十二月”的诗意变迁  寓言式的书业没落还在继续

 怪不得于丹   情系南京路三十年  “嗅觉”相亲的有趣无趣

 “超女”式“海选”干部会不会成为一场选秀闹剧 

 我将思念寄江水(诗)——《九歌·湘君》今译 

 为何说“官职冗滥”是困扰中国社会之痛  

 并非凄婉美丽的“梅孟之恋” (文学博客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