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最富人情味的赏菊文章

(2008-10-06 12:01:43)
标签:

文化

随笔

读书

杂谈

人文/历史

文学/原创

艺术赏析

知识/探索

随笔/感悟

分类: 随笔杂谈

一篇最富人情味的赏菊文章

 

感谢文学博客网首页推荐

 

一篇最富人情味的赏菊文章

 

    重阳节,是赏菊的节日。

    农历九月九日,因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节这天有三大活动:登高、饮酒、赏菊。而这三大活动都与菊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饮酒和赏菊都是在登高的过程中进行的,登高时又伴随着欢快的饮酒和赏菊活动。而重阳节这天所饮的酒,又必须是菊花酒。所以,古人说:“无菊无酒不重阳”,重阳节的系列活动组成了古人享受人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

    当然,在这个富有诗意的节日里,古代的文人墨客自然是不甘寂寞的。所以,重阳节也是他们吟诗作文赞颂菊花的大好时节。我现在无从知道古代有多少以菊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但我深信作为“花中君子”梅兰竹菊之一的菊花,必定在百花之中名列前茅。自从屈原吟唱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不解之缘自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花就成为隐士清高绝俗的象征。

    菊花,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而开放在唐诗里的菊花更是各具风采。每到重阳,人们登高赏菊佩茱萸,把菊花酒畅饮,思念亲朋好友,诗人们菊花情结难以割舍。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面对菊花,盼望美酒,意料中有惊喜。张籍的《重阳日至峡道》:“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逢高欲饮重酒,山菊今朝未有花。”远离家乡,又逢重阳,欲饮无花,失落中透伤感。岑参《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长安失守,战乱纷繁,勉强登高,无人送酒,可惜故园秋菊只能傍战场而开,无人欣赏。杜甫艰涩穷愁,在《复愁十二首》之十一中吟道:“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赊酒对菊,令人心碎。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怀才不遇,以酩酊大醉来酬谢美景,嘴上旷达,心内凄恻之情溢于言表

    赏菊吟诗当然不只是在重阳节这天进行,节前节后,庭前篱畔,时时处处都可以成为观赏的场所和时机。不过在此时,对于菊花的玩赏,往往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移情活动,他们在菊花身上,更多地看到的是自身的景况和境遇。杨万里所言:“佳菊独何为?开花得我心。韵孤自无伴,香净暗满襟。”便是这种情况。总之,菊花作为诗人墨客笔下的意象,承载着不同际遇、不同心境作者的不同意蕴。我们后人吟诵之余,或共鸣,或感叹,或陶醉,或钦羡,与古代文人一同沉湎于菊花情结,犹如当年董小宛一般“人在菊中,菊与人俱在影中”也。

 

一篇最富人情味的赏菊文章  一篇最富人情味的赏菊文章

               李渔铜像                                舒同作菊花图

 

    可是,就有这么一个文人却著文“独反其说”,对古人赏菊之说发表了不同见解。他,就是明末清初被士大夫讥为“平俗”的著名戏曲家李渔。

    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种植部·菊》中声称:“自有菊以来,高人逸士无不尽吻揄扬,而予独反其说者,非与渊明作敌国。”意思是:自从有菊花以来,名人隐士无不对它交口称赞,而只有我却发表与之相反的看法,原因并不是要故意跟陶渊明作对。细读李渔的文章,觉得他和前人的“较劲”有道理。

    李渔分析了人们喜爱的三种“奇葩”——牡丹、芍药和菊花的特点。他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为“天工”,认为牡丹、芍药的美,完全依仗天工,不是由人加工出来的。培植这两种花,不过是冬天施一些肥,夏天浇一些水而已。它们开放的时候,花朵“烂漫芬芳”,不会由于人力不勤而略微减少姿态和颜色的美。另一类为“人工”,认为菊花的美,则完全依仗人力,只稍微借助了一点天工。“艺菊之家”——栽种菊花的人家是非常辛劳的,“劳瘁万端,复从此始。”未下种前,要整治土地;栽种后要插标记种;分秧下栽之后,要防备干旱、忧虑水大、摘头、掐叶、去蕊、接枝、捕害虫、挖蚯蚓以备虫害;花开后,要防雨避霜、缚杖系蕊、用杯浇水、染色变容等等。李渔叹道:“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如果不是这样,菊花就会跟茂盛的野菊花一样,仅可以用来点缀稀疏的篱笆而已。因此,“若是则菊花之美,非天美之,人美之也。人美之而归功于天,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 菊花的美,不是上天使它美的,而是人使它美的。人使它美却把功劳归于天,这不是恩怨不分,公私不辨吗?

    紧接着,李渔笔锋犀利,直插主题:“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种菊花的人整年辛勤劳动,却不颂扬他们的胜天之力。这是只知道花好,而不懂得好花是怎么得来的。饮水忘源,并且把打水的人也丢在一边不闻不问,能够心安理得吗?这在当时真有点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之感!

    确实,由于菊花最大的特点是开花晚,它不与众芳争春,宁愿在深秋季节、寒风凛冽之时一枝独秀的品格,寄寓了有骨气文人的人格期待,赢得了多少士君子热情的推崇和赞美。可又有谁去想过李渔同样的问题呢?菊花原产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菊花久被文人士大夫喜爱并经几千年栽培,已有一千属两万五千种。千年来,它的美丽耗费了多少花农的辛勤劳作,诚如李渔叙述的那样“劳瘁万端,复从此始”、“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李渔敢于向传统的赏菊文化心态挑战,公开亮出了“天工”不如“人工”的观点,敢于为“艺菊之人”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说话,斥责士大夫们“饮水忘源”,真是难能可贵! 

    不可否认,李渔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也有些俗套,如一般士大夫文章一样,借“老圃之种菊”行为,规劝孔门弟子“砺其身心”“攻吾举业”。但他把“艺菊之人”作为孔门弟子的学习楷模,又仍不失为一篇超凡脱俗之文。李渔是个被正统士大夫讥为“平俗”、“一味优伶徘语”的戏曲家,然而就是由于他的“平俗”,使他能够接近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多多少少为老百姓讲了点话。 

 

 

 

2008年度新浪文化博客、草根名博及新华网博客、文学博客首页推荐文章

 当四大名著穿行过岁月  改编四大名著需怀敬畏之心   “考碗族”之幸与不幸 

 传统戏曲中元宵灯节的风俗残照 咬文嚼字》挑错是种关心 大难临头时的婚姻抉择 

 别把校园当作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     走近你还未去过的文化圣地

 爱因斯坦如何应对“粉丝”狂热崇拜 学术归宿”论折射国人对国宝回归的复杂心态 

 贾植芳先生的学术贡献和人格榜样  民生顺口溜的问政意义

 灾难中,我们感受奥运的力量  公开灾情真相为何能更加凝聚民心   

 古今荒政十二策的巧合与必然   宽容,是要有底线的 

 八十年代初这些“小事”惊动了朝野   这套书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 

 山鬼也温柔(诗)——屈原《九歌·山鬼》今译 中国报刊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荣开端 

 朦胧诗曾引燃了中国诗坛“大爆炸”  《伤痕》一代文学的呐喊至今余音不绝  

 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神话的传说寻踪    欢乐盛会里的战争阴影和伤痛 

 “史上最倒霉的贪官”为何不值得同情    为什么城市的窗口不再望见明月 

 一首被忽略了数百年的中秋词佳作   “出离愤怒”是比腐败更可怕的事情 

 一词之差丢官风波折射官场行政惰性   一篇最富人情味的赏菊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