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秋色,繁华都市和收果的乡土中,遍洒着孩子们上学堂的风景。普天下牵挂的心是一样的,有一张宝物图映入我视线,我全神的端视乾隆时期珐瑯彩瓷图,以母亲教导孩子读书为主题,母亲面容端庄神情专注,孩子依偎母侧指读诗文。仿古器皿摆於桌上,山水图卷掛於墙侧;盘顶绘有束起窗帘,湖石竹丛开窗可见,充分展现书香世家之母子亲情。
古人有撰书课子的习惯,重视家庭母教,出现为数很多以母亲的情怀撰书的课子诗文、课子书和课子图。以庭训格言传授道德,以诗歌吟咏诱导人生。这些课子书中虽有相对闲逸的生活和教子情趣,但最为突出的内容应是宽严相济、语重心长的训课叮咛。至於课子图,则是三类作品中最有趣的一类。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课子图“鸣机夜课图”,是江右三大家之一蒋士銓为其母亲钟令嘉“手任操作,口授句读”的夜课情景。蒋士銓请一位老画师为其母亲画幅小像,画师就画了幅秋夜的景色,蒋士銓在文中写道:“……堂屋里四面空敞,中间挂盏明亮的灯;屋外一株高大的梧桐,树影落在屋檐上;堂屋中间排一座布机,画母亲坐在机上织布,妻坐在母亲旁边摇纺车;屋檐下横摆一只书桌,映着桌上的烛光靠着窗栏上读着书的是我,台阶下一座假山,阶边的花和盆中的兰,抖抖瑟瑟,在微风和清凉的月光下摇动。那个蹲在梧桐树下捉蟋蟀玩的小孩子,和垂着短发、手拿羽毛扇在石上煮茶的女娃,就是书童阿同、丫环阿昭”。画成,蒋士銓复撰“鸣机夜课图记”,成为传颂名篇。
古人课子文钞警训子孙的文献极其丰富,纵观当今,学子如潮、文海浩瀚、科技顶尖、缤纷世界,我们与孩子行进在激情年月中,课子中的母亲,更比那古人厚载母爱,仍然造就精英,我们更多要懂得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家庭母教越发的丰富,课子中的母子亲情更加延绵万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