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之治:奢靡与空洞的伪盛世(3)

太康十年,已经登基二十五年的晋武帝越来越感到自己的身体不行了。想想也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天天周旋在上万嫔妃的石榴裙中,任谁的身体也好不了啊!虽然所有的皇帝都希望如臣子们山呼的那样“万岁,万岁,万岁岁”,但只要思维正常的人都明白,别说万岁,就是百岁都是罕见的。做皇帝的人都喜欢听好话,但也基本上都不会真正的相信这些鬼话,所以当感到来日无多的时候,他们还是会积极的对后事做个安排。
这一日,晋武帝仍如平日那样在太极殿批阅奏章,此时一封署名“淮南相臣刘颂谨上”的奏疏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篇奏疏短小精悍,没有其他臣子那些通篇都是歌功颂德之辞,到最后提几句不痛不痒建议的毛病,而是对国家大政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并列出了改善的方法,可谓有理有据。
“臣闻为社稷计,莫若封建亲贤。然宜审量事势,使诸侯率义而动者,其力足以维带京邑;若包藏祸心,其势不足独以有为。其齐此甚难,陛下宜与达古今之士,深共筹之。”
“哼!朕何尝不知分封诸侯的风险,也想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可那是容易的吗?”晋武帝将奏疏扔到了龙书案上,陷入了沉思。
在中国历史上分封宗室或功臣为诸侯是一项普遍的制度。尤其在秦以前,分封制更是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制度。天子是天下的共主,而他所分封的各路诸侯才是封国内直接的君主。这些诸侯在其封地内有完全的统治权,他们向天子定期进贡,并向王室提供一定的军赋和力役。
分封制盛行于夏商周三代是由当时生产力不发达,通讯落后,部族之间不易统一管理的情势所决定的。天子很难直接管理广袤的国土,只能通过诸侯来达到对天下的治理,而且诸侯们的存在对王室也是一种护卫。不过这种制度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一旦王室衰微,诸侯力量过于强大,那么他们不但不是王室的护卫者,反而会成为王室的噩梦。夏商周三代的交替,其实都是强大的地方诸侯取代了衰微的王室。所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启了中国帝制时代之后,他立即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不过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灭亡了,分封制又一次死灰复燃。楚霸王项羽以盟主的身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将历史倒退回了先秦时代。但是这种分裂的局面也没有存在多久,汉王刘邦就在各路诸侯的拥戴下击败了项羽,建立了统一的汉王朝。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并没有废除分封制,而是一下又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不过这一次的分封完全是出于无奈,因为这些人都是为刘邦的称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而且他们已经通过战争实际上占有了大片的土地,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刘邦没办法才封他们为王。
不过一世英雄的汉高祖自然是不会让这些异姓王长期存在的,在天下局势稳定了之后,他就开始对这些诸侯王痛下杀手。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用各种手段处理掉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中的六个,只留下了实力较弱且比较听话的长沙王吴芮,基本上消灭了异姓王集团。但是他并没有顺势终结了分封制,而是在每处理掉一个异姓王之后,就从刘氏子弟中找一个人接替。结果他又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将汉帝国近三分之二的领土交给了藩王们管理,而中央政府则只直接管辖三分之一的国土。
刘邦的出发点是建立在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之上的,他认为秦的灭亡是由于中央权力过分集中,遇到变乱,皇室即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导致败亡的。他分封同姓诸侯王依然是希望他们能够作为皇室最坚强的后盾,拱卫着中央政权。不过后来的历史肯定让他失望了,诸侯王不但没能为皇室分忧,反而成为了之后几任皇帝的心腹大患。到了他的孙子汉景帝时,皇室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终于激化了,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但是直到他的曾孙子汉武帝时期,诸侯王的问题才真正得以解决。
这之后虽然分封之名并没有消失,但是所封的诸侯只有王侯之名,而无实际的广大领地和巨大的权力。他们只能从皇帝所指定的封地里获得一定比例的赋税,根本没有对封地的管理权。但是到了西晋时期,分封制又一次出现了反复。晋武帝在他登基伊始就大封了二十七个诸侯王,终其一生他更是先后分封了五十七个诸侯王及五百多个公侯!这些受封的诸侯王不但拥有自己的领地,而且还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在领地内,除了国相之外的其他文武官吏可以自行选拔任命。更重要的是这些诸侯王不但管辖着自己的领地,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或在中央兼领着重要职务,或坐镇一方,掌握着一州或数州的军政大权,形成了入朝为宰辅,出朝为牧守的局面。刘颂奏疏中所提到的“既要让藩王有能力保护皇室,又要让他们不能威胁到皇室”的建议正是针对这一情况说的。
司马炎大封诸侯王的初衷与刘邦是一样的,他也是在汲取了前代的教训之后,做出了分封诸王拱卫皇室的决策。不过晋武帝还有比汉高祖更进一步的理由,那就是他的皇位继承人是一个必须要靠别人辅佐才能勉强履行皇帝职责的人。既然一定要留下辅佐未来皇帝的人,那么与其将权力交与外人,不如给自己司马家的人。即便以后真出了什么事,那也是司马家自己的事,一切还都在姓司马的人手里。
那么既然明知道自己的继承人如此的不成器,晋武帝又为何非要将皇位传给他呢?
重点推荐
连载: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
刀锋上的帝国——闲话两晋南北朝
推荐文章
“捧着金饭碗饿死”的古人是哪位
三国时代最后的名将对决
把豺狼造就成开国皇帝的女人
西汉初年那一场未遂的弑君大案
死在“大嘴巴”上的父子两代名将
将宰相变成高危人群的皇帝是哪位
被历代文人追忆最多的败军之将是谁
战国时代哪个国家因人才流失过多而灭亡
谁是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贵的状元
元宵节:属于中国人的狂欢节和情人节
除了“坐怀不乱”,我们还能怎么做?
谁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悲剧色彩的家族
一个谎言引发的惊天巨祸
“雷池”为什么不能“越”
丘吉尔一生的两次“拉链门”事件
淫乱的齐桓公为何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大秦帝国》:商鞅为何要三试秦孝公
刘邦与吕后的博弈人生
从英明仁圣到酗酒嗜杀的魔王皇帝
改变人类历史的四次“意外”
配角关羽是如何夺了武圣之位的? 《三国演义》中能够指点人生的五句名言
谁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病大虫”
春秋时代最乱伦家庭的人伦悲歌
苏东坡与“妻管严”和“老夫少妻”的流传
上帝之鞭——草原帝国三次横扫世界之谜
人类历史上的十大悲情英雄
“纸圣”蔡伦的权宦生涯
中国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
靠“拳头”搏得状元的北宋名臣
元帝国是亡于一次成功的治水工程吗?
统治日本二百余年的八句家训
异姓封王的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吗?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河南籍名相(一)
被从历史中抹去的人类史上唯一的女教皇
中国历史上最侠肝义胆的诬告陷害者
同为女王命运却截然相反的两姐妹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次战争(一)
让整个欧洲都为她而战的女人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的“非美丽”人生
缔造中国最伟大盛世的两位“穷”宰相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死对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