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玛拉雅深林中的 隐士
塔尔羊是群居的野山羊,栖居在陡峭和多树木的高山上,全世界共有三种:喜玛拉雅塔尔羊、阿拉伯塔尔羊、巨角塔尔羊。塔尔羊雌雄两性都有向后弯曲侧扁的短角,角基部宽,有一个龙骨状的突前缘。它们分布范围狭窄,数量很少,生存状况都不乐观。体形最小的是阿拉伯塔尔羊,肩高约60厘米,体灰褐色,毛质脆,较短主要分布于阿曼山区,估计约2000头左右,虽然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但由于偷猎不止和与家畜争食的矛盾,以至前景不容乐观,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已把它列为濒危种。尼尔吉里塔尔羊:又叫巨角塔尔羊,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的开阔草原上,体褐色,背部有灰白花纹,数量约2000——2200头。
之所以将塔尔羊归为半羊一族,是因为它的形态特征介于绵羊和山羊之间,但是细细比较之下还是可以看出其形态特征更接近于山羊。
分布在中国的塔尔羊为喜玛拉雅塔尔羊,在中国只分布在西藏的喜玛拉雅地喜玛拉雅塔尔羊在全世界分布也很窄,主要分布在喜玛拉雅山的中段,目前所知在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向西直到克什米尔区也有少量的分布。它是中国羊中最为少见的,而且也是中国所有羊中发现最晚的,直到今天我国还没有哪个动物园展出过塔尔羊。所以不仅是普通人没有见过它,就是搞兽类研究的科学家也不大能见着它一面,它是中国羊中掩藏于深山密林中的一颗难以觅得的明珠。喜玛拉雅塔尔羊体色为红褐色到深褐色,雄性颈部到身体前部长有浓密的长长的鬃毛,沉甸甸的从它的双肩和颈部垂挂下来,好象雄狮颈项的鬃毛,使它看起来象中国清代的男士穿了一件肥大的袍子,几乎垂到了脚面。当地人就叫它“长毛羊”,而塔尔羊就是“长毛羊”的音译。塔尔羊有点象山羊,但没有胡须,吻部光秃秃的。它的头和脸长而直,跟北山羊是鲜明对照:北山羊是一张“猴脸”,狭窄而短小。
1972年中科院喜玛拉雅综合考察队在聂拉木附近发现了它,在这之前没有人知道中国有塔尔羊存在。1974年上半年,青海省生物研究所的蔡桂全、王祖祥和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曹俊和同志参加国家体委领导的科学考察工作,在西藏喜玛拉雅南麓第一次获得了喜玛拉雅塔尔羊的标本。
喜玛拉雅南麓地区和喜玛拉雅山脉的东南部以及横断山脉的中下游,是中国野生动植物最为丰富的地方。那儿的河流多呈外流水系,自北向南流。特别是雅鲁藏布江经米林、林芝、墨脱一带大拐弯后,进入由北向南的的峡谷地带。水流湍急,河谷切割深邃,地势破碎,谷深坡陡山高,一派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海拔相对高差都在3000-4000米以上。印度洋暖湿气流沿河谷而上,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在海拔2500米的地区降雨量可达2000毫米左右。海洋性的暖湿气候使这里的的植被种类特别丰富,原始森林莽莽苍苍。受高大山体的影响,那儿的气候和植被有着极为明显的垂直变化,由下而上具有热带到寒带各种植被类型。由于这个地区在第四纪冰期中没有受到大面积的冰盖,仅受到山麓冰川的影响,因而南北向纵谷受寒冷气候影响较少,形成了世界诸多珍稀动物的“避难所”,保存了部分较古老的动物类群。由于山脉的南北走向,南北区系的动物在这里交会混杂,使得这里的动物格外的种类格外复杂、繁多,有很多的珍稀动物,还有些就是这个地方的特有种。喜玛拉雅塔尔羊就生活在这里的山地森林之中。此外,还有长尾叶猴、喜玛拉雅麝跟喜玛拉雅塔尔羊一样也只分布在这个地区。其它珍稀动物如血雉、赤朱雀、红胸角雉、棕尾虹雉、小熊猫、熊猴、金猫、丛林猫、豹猫/赤斑羚等也分布在这个地区。
喜玛拉雅塔尔羊活动在海拔3900——4950
米的高山上。陡峻的高山从东西两面挟持着深不见底的峡谷。峡谷两侧山峰林立,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麓潺潺流水不绝,绿色的森林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上的林线。山麓森林树种主要有西藏冷杉,再往上林缘为茂密的竹丛,其中夹着夹着高山柏和芳枝柏,同时各种悬钩子属的灌丛茂密葱绿。在阴坡阔叶林植被带中有着多种的杜鹃和茂密的白桦。林线以上为灌丛草甸、高山草甸类形,再往上为裸岩,山峰几乎终年积雪。每到夏季,塔尔羊都离开林缘栖息于较高的山岭,活动在岩石耸立,高峻陡峭的深渊边缘。考察之时,科学家看到雌羊身怀六甲,已近临产。
每一群塔尔羊都是雌雄及幼羊20多头结群活动,去年生的幼羊亦各随其母行动。当地猎人介绍,塔尔羊晨昏活动频繁,中间大部分时间处于较隐蔽的向阳、避风的山坳或巨石下休息。它们终年活动,活动范围较为固定,随季节做垂直性迁徙。入秋以后,由高山的山岭往下迁移到森林附近,夏季则由林缘一带迁往高山。塔尔羊群居,警惕性很高,视觉、嗅觉和听觉很灵敏,一群羊中总有一只雄羊作警卫放哨。
据科学家所言,这里适合塔尔羊栖息的生境面积不过400-500平方公里,塔尔羊数量大约有500只。现在西藏已经有两个保护区位于塔尔羊活动区域内。一个是吉隆江村自然保护区,一个是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自从保护区建立以后,塔尔羊的数量渐渐有所回升。
国外科学家在印度的伊拉维库兰高原对当地分布的塔尔羊进行过研究,他们利用投放粗盐的方式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塔尔羊,有些大胆的羊敢于在研究者手里舔食泥巴盐。最后研究者坐在羊群众给雌性的羊套上识别的脖套,而雄羊则可以通过他们的角的形状和残缺来识别。
大多的野羊跟塔尔羊一样晨昏活动,中间有很长时间躲在隐蔽处——这不仅是它们用来休息,更是它们将吃进的食物进行反刍的时间。所有的羊都是草食性的动物,都有反刍的特性,跟杂食性动物截然不同。杂食性的动物和肉食性的动物吃肉、果实和种子,这些都是高蛋白、高脂肪和高淀粉的食物。这一些食物易于被动物的身体吸收消化,因而杂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的胃的结构简单,肠子短,没有什么变化。草食性动物以草和植物的茎叶为食,其营养价值不高,而且难于消化。从草食性动物的消化这个角度来看,植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容性营养素组成的细胞内含物;一个是由坚韧而呈纤维状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的细胞壁。只要细胞壁被破碎动物几乎能够利用所有的细胞内含物,在消化上也没有特别的困难。然而草食性动物缺乏分解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所必需的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都属多糖结构。要把植物结构部分作为食物,草食性动物必须同某些能够通过发酵而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细菌和原生动物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发酵要化时间,因而草食性动物首先要把食物较长久地保持在消化道内。降低食物通过的速度和为肠胃中的微生物提供一个发酵场所,是草食性动物能有效地消化这些食物的两项基本要求。由此在草食性动物的消化系统中演化出了两种不同的趋势相适应:一类诸如马、犀牛、象和兔子等动物,它们的后肠发生了变化,具有一个囊状的盲肠和扩大的结肠,营养素可以在那里得到储存、发酵、和吸收;另一类牛、鹿、羊等等反刍动物特化的更厉害,它们的前肠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容器,食物在那里面经过发酵,然后再进入胃的本部由酶进一步分解。微生物具有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用氮合成草食性动物能够吸收的氨基酸。
另外还有一个特例,那就是我们人人都非常喜爱的大熊猫——它是食肉动物,长着一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却成了专吃竹子的草食性动物。因为它的肠子短,食物无法在消化器官中停留足够的时间发酵、吸收。所以熊猫必须不停的大量吃竹子,以弥补食物消化率低的缺陷。所以大熊猫一天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为食物奔波,一边吃、一边拉,辛苦之极。而羊一天只花很少的时间进食——却要很长时间反刍,就能获得食物中足够的能量。在食草动物中,牛科动物——当然包括所有羊所具有的反刍的多胃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进化
.
野羊家族 中国的野羊之一——总说 盘羊(Ovis ammon)
塔尔羊(Himalayan Tahrs
倭岩羊
北山羊(Capra Ibex)
岩羊(pseudois nayaur)
贺兰山岩羊 ——引狼还是狩猎
去卧龙会岩羊
乘雾驭风兮,高原之黑精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