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高傲的生灵 |
2003年元月28日,在卧龙银龙峡谷无人区,6点多点,天蒙蒙亮,飞雪如织,浓重的雾如大海的波涛翻卷,借着风势,后浪推拥着前浪,一波儿一波儿涌过山颠,天地浑然茫茫,上下不分。直到8点过后太阳从云隙中穿出万道利剑,挑破满谷的浓雾照亮了山坡。U型河谷阳坡上开阔的高原草甸斜斜地缓缓地上升与海拔4500米以上的裸岩地带衔接。南北向绵延的黑色山梁如铁线龙脊浮游于雾海白雪莽莽之中。岩羊——银龙峡谷的“土著居民”像巴掌大的黑色的皮影在悬崖峭壁上亮相了!一群岩羊沿山脊一个跟着一个走下嶙峋的悬崖。这是一群母幼群,数量大约60多只,幼羊不仅个体要小的多,头上的角如刚刚露头的笋芽,只是两个橛橛。它们在头羊的带领下神情警觉、步伐迟疑地向山下走来。在坡脚群羊仿佛是听到集合的号令,快速冲下河岸,踏过河床垒垒的石块聚集在散发着热气的温泉旁。
岩羊又叫石羊、崖羊和蓝羊、青羊,后两者是根据它的体色起名,雌雄岩羊毛色一样——上体毛色青灰褐色(冬季毛色浅一点,夏季毛色深一点),前腿、前胸中镶嵌浓重的黑色斑纹,它的脸也是黑色的,眼睛包裹在黑色中,仿佛是带着面罩的大侠。从背后看,雄羊的臀部和后腿是白色的。岩羊的英語名字为Blue Sheep(蓝羊),也是由毛色而来;而前两者则是根据它栖息地的特点起名——它是亚洲典型的高山动物(分布局限于亚洲的中国和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北、印度、锡金、蒙古等地),终年栖息在4000-5500m的林线以上高原、丘原和高山裸岩与山谷间的草甸。无论冬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从不进入森林地带。
卧龙大熊猫保护区建立的比较早,保护的力度也比较大。沾大熊猫的光,自1963年卧龙保护区成立以来卧龙的岩羊就严禁捕猎,因此在卧龙的西河、正河和皮条河流域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岩羊。尽管在卧龙的大山深处海拔4500米的高原草甸与永久冰雪带之间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岩羊,但是要跟它们近距离的“密切接触”观察、拍照却是十分困难。卧龙银龙峡谷河谷尽头的热水塘是观察、观赏有蹄类野生动物绝妙之处。这里是分布在邛莱山脉唯一的温泉,大群的有蹄类动物(羚牛、几种鹿、斑羚和岩羊)一年四季有规律地在固定的时间集结于此舔食石头上凝结的盐类矿物质。但是到了冬天其他的有蹄类动物忍耐不了高原的寒冷,向食物较为丰富的森林边缘迁徙,热水塘几乎就是岩羊的一统天下。大群大群的岩羊在晨昏时刻去温泉旁饮水,舔取凝结在石头上的泉华,尤其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坡上的草丛被白雪覆盖,无处觅食的岩羊长时间地聚集到温泉旁,取暖、喝水。
当我们沿着银龙峡谷崎岖陡峭的山岩一步步向上攀援时,深深体会到岩羊出色的攀岩和平衡能力!羊道向上延伸着根本没有无路之说。越往上,山路越陡,有时仰头看去一段崖壁几乎直上直下,从下面望过去好象根本就没法通过。走近了,壁立的崖墙上布满了岩羊尖尖的蹄印,清晰得像是一锤一锤敲打出来,黑色的粪球滚落满地——它们大队人马曾经从容地从这里经过。崇山峻岭中一群群岩羊在山脊陡峭的岩上轻轻松松的跳跃如飞,有时它们甚至稳稳的站立在几乎直立的崖壁上,仿佛是一尊直接在崖壁上雕刻出的石头雕塑。在冬季食物缺乏之季岩羊们白天会集群由夜晚栖息的海拔4500米左右的裸岩地带下到海拔3800米左右河谷阳面的高原草甸觅取食物。但是夜晚它们仍旧栖息在崎岖陡峭的山岩上,在海拔4500米之上的山崖中我们看到崖石间避风开阔之地留下一片厚厚的羊粪——如果没有惊扰岩羊们会长时间固定在一处歇息,而在银龙峡谷的确是不会有人恶意地打扰它们的生活,它们是这里自由的土著居民。
岩羊能够在峭壁上履险如夷不仅是有过人的平衡感,更是因为它有一副适合于在峭壁上行走构造特殊的蹄子。岩羊的蹄子有两个蹄瓣(所以称为“偶蹄类”(与偶蹄类相对的是“奇蹄类”动物,有马,骆驼……),形状有点象蒜瓣,比蒜瓣稍大,能感受岩石上任何微小凸凹。两枚蒜瓣蹄可以相互独立地分别活动,蹄子的前端和外缘非常坚硬,裹了一层略略突出的角质层,蹄子外缘以内的部分却象橡皮一样有韧性,有防滑的作用,因此岩羊能够在极为狭小的支点上支撑住自己的身体——“能落下一滴雨珠的地方,就能站住一只岩羊”,崖壁上略微的缝隙、凹坑和小手指尖尖一点儿平地都是它们从容立足的平台。
不仅于此,在岩羊的两枚“蒜瓣蹄”的后面还有一个“辅蹄”,其质地像富有粘性和弹性的橡皮擦,下落地面时减少冲击力。“副蹄”接触地面扩大了四只脚触地的面积,“橡皮擦”粘着在岩石面上保证“正蹄”不能滑动,使得岩羊能够更好地稳定、平衡好自己的身体。
在中国岩羊广泛分布于陕西、内蒙和西部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山区的峭壁裸岩间,差不多是当地植被分布的上限,其栖息地的海拔由北而南渐次升高:在青海和宁夏贺兰山岩羊冬夏垂直迁徙活动于海拔2000-3000米之间,在甘肃祁连山最高可达海拔3700米,在四川岷山、邛莱等山系至少是海拔4500米- 5000米,在世界之颠的喜马拉雅山区,岩羊在夏季甚至能达到海拔6000米以上永久冰雪带的下缘,攀登于陡峭冰崖的游人经常可以看到岩羊奔跃在悬崖上,群羊经过,石块隆隆作响向下滚落。
“攀高冠军”岩羊履险如夷,在高山崇岭植被分布的最上限给自己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在它矫健的蹄尖经过之处几乎没有大型的有蹄类食草动物与它争抢食物。它们在中国北方和西部许多大的山脉,如阿尔金山 大青山 贺兰山 喀喇昆仑山 昆仑山-西段 昆仑山-东段 昆仑山-中段 狼山 喜马拉雅山 祁连山 帕米尔高原 羌塘高原 塔什库尔干 昆仑山区成为强势的群体,分布面积广阔,数量巨大。
野羊是有蹄类动物中最擅长攀缘的,而岩羊当之无愧野羊家族中的“攀高冠军”,在世界的众多的野羊中能够奔走于海拔6000米之高,非岩羊莫属。在岩羊分布的内蒙古和西部四川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等大多的省份的20多个保护区得到很好的保护。目前在中国的5种野羊中岩羊的分布最广泛,数量是最庞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