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不该建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

(2008-05-07 16:08:58)
标签:

房产

金融中心

金融业

金融街

首都

北京

财经

分类: 经济管理

                  北京不该成为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


      没有人成心和钱过不去,金融业就是专门玩钱的,所以金融机构也就成了各个地方争夺的对象。就像小城市搞招商引资一样,大城市建全国金融中心地位的争夺同样的激烈,不过也就是优惠、减税那么几套请神的路子。


      从全国范围来说,这些年一直在参加金融中心争夺战的大概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武汉等全国性和地区性中心城市,其中上海、北京在前段战役中已经取得了霸占南北的战略性胜利。同样,在城市内部关于金融中心区的争夺同样火热精彩,北京的西城区在成功里建设了西二环金融街之后,今年又大胆地提出了金融街西扩的计划,范围涉及月坛、三里河一带,扩建面积是原来的三倍多。而朝阳、丰台、海淀利用土地资源优势,也纷纷提出了建立金融新区的规划,有的已经细化到了街道、建筑物的设计阶段。


      日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按照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北京是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金融组织体系以及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首都金融业的集聚力、辐射力等,最终将北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看来北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条龙中心。


       2007年,北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26.3亿元,占全市GDP的12.5%,金融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北京金融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从过去的金融街的单人舞登上了“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新格局,从来不被人提起的通州区这次也挤进了后台服务的行列,在金融业也算有了一号。可以预见这样全市范围遍地开花式的规划将让相互之间的争夺更加激烈,无疑也会使北京市金融业的发展加速。


      但是金融中心也需要适应金融业发展的环境、文化、气氛、传统、习惯以及法律基础等软条件,并不是划出几条街道、建几栋大楼那么简单的事情,政府短期的优惠政策也不可能成为影响金融业长期发展的推动因素。


      目前在北京的金融街上虽然集中了一些国家级金融管理机构、全国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部。但是这些机构基本上是决策、监管、调度的功能,而不是全国性的交易中心。在金融街乃至整个北京市至今没有一家全国性的交易机构,因此北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中心。


      其实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前,也曾进行过一场交易所争夺大战,北京也是主战方之一。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再建交易所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北京为了完善金融业一条龙的中心地位,建立证券交易所,乃至期货交易所和黄金交易所也就成了当然的选择。试想北京在删除了建设经济中心的城市目标后,又冒出这么多的经济领域最活跃的因子,北京“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会不会受到影响?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权力中心,发展金融业具有先天的优势,北京明确提出将依托“一行三会”(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业监管的总部优势,发展金融产业。但是作为首都,北京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心态,也是无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表现。其实,北京发展这些年已经出现了几乎所有的大城市病灶,人口集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物价不稳、城市的生存成本和维护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都与作为一个首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历史古都的独特地位不一致。


      有专家认为,北京最好主动放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转而以首都的政策影响力和资源优势,全力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如能这样,国际金融中心虽然与北京无缘,却更符合首都的定位和全国整体经济布局。

 


                              各地提出的金融中心计划


        ●深圳 2007年明确将于2010年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城市。
        ●武汉 2007年提出,力争用5至10年建成面向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天津借助滨海新区改革优势,提出建“北方金融中心”。
    ●上海上世纪90年代,上海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北京城市定位的变迁


    ●1953年提出,“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是要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      和科学技术的中心。”
    ●1992年进一步明确了首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质,提出了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现代化      国际城市的目标。
    ●2005年,首次明确北京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相关博文:

              2008.1.14  金融街西扩是否真的有必要

              2007.11.28  北京盲目扩张迁都是早晚的事

              2007.1.23   北京高房价逼走首都的可能性有多大 ?

                          北京不能对韩国迁都无动于衷

              2007.1..18  王府井在拆除中失去王府本色

              2006.8.9    北京究竟是什么中心?

              2006.5.29   北京行政区东迁不值得期待

              2006.5.10   北京的人口控制有啥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