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二讲(之五)
(2010-06-13 19:56:58)
标签:
宗教大乘佛教佛教史系列讲座楼宇烈中国文化 |
分类: 慈善文教 |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二讲(之五)
七、部派佛教的形成
当时分裂最根本的就发生在理论问题上,以后形成了大众部、上座部,大众部又分出十派,上座部又分出十八派,最后经了过三百多年,佛教就分裂成了十八个部派,如果加上本来就有的上座部和大众部,有的文献里也讲,共有二十部派,所以十八部派是支派,二十部派包括原来最根本的两个部派。经过三百多年,分裂成二十个部派,到了公元之际,因缘际会,这个时候大众部的这些部派影响力比较大,积聚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佛教派别——大乘佛教。
1、大乘佛教兴起
大乘形成以后,它就把其他的部派称之为小乘。所以,在公元之始,佛教又重新分成大乘和小乘,小乘是有贬低之意,是大乘给其他部派起的小乘的名字,所谓乘是承载的工具,或者我们讲一个大车和一个小车,大乘佛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大的车,是为了要救度众生的。我们讲的普度众生,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就把众生都从苦海中救出去,走向彼岸。那其它的派别呢?主要求得个人的离苦,是求个人解脱。你们这个车子只载你一个人,从此岸到彼岸去,所以你们是小乘,我是大乘,对小乘是贬义的,不容易被接受的。现在大乘佛教的不在用小乘这个词,一般都称南传佛教,或者上座部佛教,或者巴利语系佛教来称呼它。
大乘佛教说小乘佛教气度很小,那么反过来对方也批评大乘,当时就有一种说法:大乘非佛说,就是说大乘这些思想非佛所说,这个说法引起很大的争议。我刚才谈到,任何事情都有变和不变两方面,顺时发展变化,主要的核心理念坚持原来的,应该说还是这个文化的继续发展,大乘佛教是对佛教的发展,延续了佛陀的本怀,不能说不是佛说的,但是跟原来的佛教有点差别,有实践上面的不同,还有很多理论上不同,其实最重要的是它把世间和出世间法汇总起来了。早起佛教是出世法,出世法当然是个人的解脱,个人的离苦是原始佛教的主题,这是毫无疑问的。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因是佛教蓬勃发展的结果,佛教发展了,影响扩大了,不可能所有的佛教信徒都去出家,大量的在家信众的出现,甚至于在信众中,在家远远多于出家的。这样情况下,出家众不能抛弃在家的信众,共同来理解、追寻这样一个佛法。
2、入世出世不二
过去有人讲过,大乘佛教的出现其实是一种居士佛教,当今时代说居士佛教不是很妥当,应该说大乘佛教把出家众和在家众能非常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大乘佛教讲入世出世不二,不矛盾的。
大乘佛教批评原始佛教,认为出世是信佛的,在世间就不是信佛的,把世间和出世间对立起来,把菩提和烦恼对立起来,把生死和涅槃对立起来,要厌弃生死,要离开烦恼,要离开世间,我追求的是涅槃、是菩提、是出世,对立起来了,所以大乘佛教的批评早期佛教欣上厌下。什么是上?什么是下呢?刚才讲的菩提、涅槃、出世是上啊,什么是下?生死、烦恼、世间就是下,把这两个对立起来了。大乘佛教把它打通,强调世出世间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没生死怎么能得涅槃呢?没有烦恼怎么能得菩提呢?没世间怎么可能有出世间呢?所以后期大乘经典里面,像《维摩经》里专门有一品谈不二法门品,对立的双方离开了对方,本身也就没有了,关键是转变你的认识,转变你的态度,转变你的道路,所以《维摩诘经》里讲“世间性空既出世间”。
3、色空不二
我们能觉悟到所面对的世间是无常的,无我的,我们要是能明白,舍得放下,就能得自在,不需要离开这个世间。离开世间到哪里去求?大乘佛教基于这方面进行了发展,对原始佛教空性理论的发展,强调无常、无我,证得空,并不脱离现象的有。离开现象的有来讲空,这个空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空,在佛教里叫做断灭空,恶趣空。反过来说,离开本质的空,讲现象的有,这个有变成实实在在的有了,这样我们人不是偏执于有,就是偏执于空,现在是空有不二,也就是我们经常念《金刚经》的主题——性空幻有,本质是空,但它现象是有。所以空、有是不能够分开的,这就是大乘佛教后来讲的中道。龙树菩萨的《中论》里有个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讲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因缘所成的法,我们说就是空,所以不是分析因缘的聚散来讲空和有,而是因缘之法就是空,但这个空,它不离有的,所以“亦名为假名”,假名就是给它假设个名词,如这是杯子,这是话筒,这就是一种中道,不偏于有,也不偏于无,所以是就有来讲空的,不能离开有讲空,离开有就是幻有,这才有后来《心经》里面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怎么照见五蕴皆空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一种什么样的空?是五蕴离散的空吗?不是,不是五蕴离散的空,而就有来讲空,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用它这样一种对五蕴空的认识来度苦难的众生。“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也就是空,空也就是色,所以我们说是即色空,跟原先讲的析色空不一样,从理论上来讲,这就消除了刚才我们讲析色空时候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说极微的问题,它回避了,不谈这个问题,即有即有就是幻有嘛,并不跟空造成一种对立,回避了色异了以后的空,析色空这个现象就解体了,也回避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应该说,大乘佛教是在空的理论上的一个突破,一个发展,把分析空——析色空发展成为了即色空。
4、读书贵得义,要在能转《法华》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在原始佛教里面讲的空,主要是讲我空,也就是主体空,因为主体空,所以对外界不应太执着,大乘佛教把这样的理论扩展成一切皆空,不光主体的我空,法也空,这个法指一切的现象世界,也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对有为法应这样来看。不仅如此,大乘佛教讲法空,法空不仅我们看到的现象世界,也包括所有的无为法,所有的无为法里面,包含了佛法在内。我们对佛法也不能执为实有,就像《金刚经》里面讲的,佛所说的一切法,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把你从此岸渡到彼岸的一条船。到了彼岸你一定要下船,踏上土地,才真正到达了彼岸。如果你把船(也就是佛讲的法)当成实实在在的,你提着船不走了,不上岸了,那你永远到不了彼岸。《金刚经》里讲的,佛说法一切法,就如一条筏,所谓的筏喻。筏就是一个小船,所以是个工具而已。而且大乘佛教反复强调,佛说的一切法,都是灵活的,《金刚经》也讲这个问题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法里最高的一种菩提法了,无上正等正觉,我们求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马上又讲“无有定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身也是个方便的法,对你来讲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他来讲依然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八万四千法门普度一切众生,所以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在佛法里,诸法都是平等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到了大乘佛教,它破除了对外在的相的执着,它是从根本上给你破除。不仅要破我执,也要破法执。法执里面不仅包括了除主体之外的一切现象世界,而且还包括一切的理论,甚至也包括佛法在内。《坛经》里有故事,我们读《法华经》,读了半天,你读懂了没有?没有读懂,为什么没读懂?我们被法华转了,我们没有去转法华。所以我曾经写过一个联,上联讲,“读书贵得义,要在能转法华”,关键是能转法华,所以一切佛法都是开启我们的智慧的,如果我们被佛法转了,那我们智慧开启不了,这也不是佛所要求的。佛法是开启智慧的,不是知识。我今天讲了佛教的产生及其后来的发展,大乘佛教的形成。
我们知道,中土与大乘佛法有缘,中国接受的主要是大乘佛教,但这不是说中国没有小乘佛法传过来,中国佛教中也有小乘佛法传来。中国佛法一直有一个问题,就是大乘的教理,小乘的戒律,这可以说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较大问题,也是造成我们现在很多困惑、很多分歧的一个根源,关于这一点我们将来再来讲。今天的讲座就讲到这。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