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

(2010-01-20 09:20:07)
标签:

宗教

信仰

佛教史

生态伦理

楼宇烈

中国

文化

分类: 慈善文教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三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19/nEO_IMG_IMG_1678.jpg

 

  那么这类与类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来处理呢?这中间就是刚才讲到的礼了,礼的一个核心就是敬。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就是相互尊重。父母应该尊重子女,子女也应该尊重父母。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所以这个伦理是双方的,而且它的核心就是敬,敬重的敬。

  所谓生态伦理就是除了人之外的,人跟其它生命,人与社会非生命的物质是不是也应该相互的尊重。如果没有这个,只认为人是老大,其它的都应该听我支配,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就没有伦理关系了。如果没有这种伦理关系,我对我之外的,人之外的其它生命我可以随意地去干涉它,我想让它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于那些非生命的东西,山啊,水啊,我想怎么样去改造它就怎么改造它,这样的话,建设得起来生态伦理吗?绝对建立不起来生态伦理,更不要说是建立起生态文明来了,这不可能的。所以说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而生态伦理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人跟万物之间,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没生命之间要建立一个相互尊重,这就是伦理。 

  科技的方面应该也是这样,也应该有一种伦理观念去指导它。这样的发明对人类是有益的还是没益的,该不该这样做,当然这个问题更复杂,因为科技的发明不是一个短时间能看出来的。人呢,都有一种发明的欲望,都有一个成就感,这是很正常的。可以讲,我不管,我这个有这样发明的欲望,我成功了以后非常有成就感,高兴得很。这对一个科学家来讲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是不是我们站在更高点看看,这个成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还是带来坏处,是有益于人类还是有害于人类。有害于人类的发明创造,我不要去发明创造。这就是一个道德的自觉、自律的问题。这样一种发明创造,当然跟我们一般的事情又复杂了。刚开始发明出来那是很好的,有益的。但是没想到他被利用,用作别的用途了,那就麻烦了,它是会转化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科学家,他发明创造原来的愿望是很好的,可是后来的结果呢,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很成功,但到了晚年呢,都有一种忏悔,不应该这样。爱因斯坦就是最有名的例子,他就是思考这个问题。所以人生呢,不应该仅仅是想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做。我们有的说想得远一点,很远很远我们想不到,别人利用这我也想不到,但是近一点的东西至少可以想得到。所以为什么现在我们有些人做做,做到后来呢,我这样做究竟有什么意义啊。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益处啊,就来寻求这些答案。寻求这些答案不是科技本身能解决。这就涉及到了人心灵的问题了,人文的问题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19/nEO_IMG_4D7B6177.jpg

 

 

  近代,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一场很大的讨论,叫做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有的也称为科学与玄学的讨论。这场讨论就因为当时,中国一批从西方留学回来的科学家,他们推崇科学万能,认为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包括人生观,科学都能解决。可有一批思想家、哲学家就认为人生观的问题是要靠哲学、靠宗教才能解决。科学更多的是对人之外的东西。人内心的东西是要靠哲学、宗教才能解决,于是就发生了争论。那么这就说明当时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科学万能,事实上是行不通的。

  科学跟人文在人生中间是不可缺一的。就拿人类的知识来讲,虽然现在我们分化的很厉害,就是分科分的很精细,但总体上应该来说有两大知识体系。一个就是科学知识体系,一个就是人文知识体系。这两大知识体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文的知识体系比科学知识体系更加发达,因为人文是起一种指导作用的。虽然人文很多东西看了是没有直接效果的,我是学哲学的,我们经常讲哲学是无用的,因为它根本不告诉我们任何的技能,没用。但是我们又讲哲学是有大用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导我们思想的。告诉我们该怎样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它起这样指导作用,所以它又是有大用的。我们说一个人没有了这些东西就是没有灵魂了,没灵魂也就是没有它的精神指导了。我们中国有一句最好的成语来描述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行尸走肉”,没有灵魂了,没有精神指导,它就是一堆肉。所以人是一个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生命体。虽然没有肉体生命就不会有它的精神生命。但是没有精神生命的指导,这个肉体的生命是一堆行尸走肉,所以这个精神的生活非常重要。

  现在,当我们的物质的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去思考,所以我们有那么多的人来追求一种信仰。信仰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也就是人的精神必须要具备一种信仰。信仰包括宗教信仰在内,但信仰不是仅仅只有宗教信仰,哲学信仰也是一种信仰。即使宗教信仰里面,他也可以信仰这样一种宗教也可以信仰那样一种宗教。信仰的概念是非常大的,但是人没有信仰那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还有一种人觉得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信仰缺失的社会,或者信仰真空的社会。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很多年轻人都觉得:我没信仰!现在这个社会里不用谈信仰!其实我讲了:一个人没有信仰,他是一天都活不成!所以不是有没有信仰的问题,也不是需不需要信仰的问题。而只是说,你信仰什么的问题,你对自己这样的一种信仰,有没有一种自觉?也就是说我确实信仰这样一种东西,我追求这样一种东西。不存在没有信仰,没有信仰他一天都活不了。根本的问题是你信仰什么?你对自己的这种信仰是有自觉的还是不自觉?我们很多人其实是不自觉的,所以他说自己没有信仰,他不知道自己在信仰什么东西,其实他是有一种信仰。吃饱了混天黑,不是一种信仰吗?对不对,也是一种信仰啊!人生在世嘛,就吃饱了混天黑嘛!现在很多年轻人就是这样。人生来一次不容易啊,那么就应该享受。人生可以享受到的我都应该享受到,追求的就是这一个东西。什么新奇我就要追求什么东西。这难道不是一种信仰吗?只是他没有自觉,只是在追求这样一种生活,他不知道还有另外一种生活,还有那么多的人在那清修呢!这也是一种追求,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呀,精神上的净化呀!我们佛教讲自净其意啊!我们在自净其意啊!他不知道!他是在花天酒地啊!他不清楚自己这样一种人生观,这样一种信仰。

  所以我们今天到这来,我想大家都在自觉地在追求一种信仰。就拿佛教来讲,最简单的就是四句话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是什么?不做坏事,多做善事,自己不断来打扫干净自己的思想、观念,自净其意嘛!熄灭种种的贪嗔痴嘛!那我们自己来追求这个东西。我们要了解这样的东西,我们就要对佛教要有个相对全面的了解。佛教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也是一个主干、一个柱子。中国文化中间有许许多多的成分,也可以说有许多的支柱,就像我们厅里面有那么多柱子支撑起来一样,有很多。其中有三根最重要的支柱,就是我们讲的儒、释、道。其它的一些柱子不是不重要,也很重要,也需要我们去很好的研究,很好地发掘。比如我最近老讲这样的问题:伊斯兰教的文化其实在中国影响也不小啊!我们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十多个,涉及的地区也不小,而且伊斯兰教里边有一些民族的文化在我们生活中间到处可见啊!我们跑到哪个地方看不见清真食堂?跑哪都看见!清真食堂不就是一个伊斯兰的文化吗?你在清真食堂里面就只能吃牛羊肉!不就一种文化的表现嘛!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间相当普遍。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19/nEO_IMG_4D7B6218.jpg

 

 

  追溯上去,伊斯兰文化,在中国,是在回族中间,在维族中间。在中国有两大语言系统,一个是汉语语言系统,一个是非汉语系统。像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等,他们不是汉语系统的。而在汉语系统中,伊斯兰教文化什么时候传到中国内地呢?不是说中国新疆西域地区,新疆这些地区完全归属于中国那是比较晚的。汉地回族是从什么时候传进来的呢?唐朝!公元六世纪时候,而且一直没有中断,到现在一千四百多年,历史也不算短了。汉语系统的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文化流传中间,它跟中国的文化,本土的文化,儒教、道教,发生了非常密切的接触,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我们不仅在一个外表的文化上面可以看到,它已经融入到中国的文化里面去了,就像佛教一样。佛教我们现在看到的寺庙不是原来印度佛教寺庙的样式了,是中国文化建筑的样式了。伊斯兰文化呢?伊斯兰教呢?我们看到北京著名的清真寺,牛街的清真寺,东四的清真寺,它的建筑跟我们佛教寺庙是一样的,它也已经融入到了中国的文化中间。所以它的理论到了明代,汉语系的伊斯兰教最经典的诠释,可以说,已经跟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了。它们跟儒、道完全打通了。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中间,至少在汉语系的伊斯兰文化中,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外来文化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但是从整体来讲,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儒、释、道作为主体,伊斯兰文化影响面还没有儒释道那么广。

  所以,虽然佛教是外来的,但是它已经不是一个纯粹外来的文化了。它已经扎根到了中国的土壤中间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间,我觉得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文化的传统是强调多元并存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和而不同。同,就是单一化,趋同;和,就是多元的,并存。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并存。但是多元并存呢,这里边它就需要,你这个文化要能够存在,并存嘛。你要存在,有几个条件,才能够流传下来:一个,你要坚持自己的主体性,你自己的特色不能够抛掉;如果自己特色抛掉了,没有特色了,你还能称之为一家吗?或者称之一个文化吗?称不了了。所以首先要保持自己的主体性。第二,你要善于吸取其他的文化。要不然你没有发展那!必须要有发展,才能够生存那!这个发展怎么发展?就是在文化交流中间来积极地、主动地吸收其他的文化。第三个,你必须要适应时代,能够做出自我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你要做出自我调整,来适应这个时代。没有这三个条件,一种文化要能够流传下来,那是不可能的。那我们现在讲儒释道,在中国文化中间有许许多多的(文化),有的是影响的问题,有的在历史上就消失了。我们先秦有百家,我们常常讲前秦时期有百家争鸣,就是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那百家,如果我们数不出来一百家,至少十几家是数得出来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多了。而且一家里面可能还分出好多来了。儒分为八呀,道分为三,墨分为三啊,好多。可是,那么多种文化,有一些学派没有把自己的特色坚持、发展出来,那它慢慢地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到了汉代的时候,我们常常讲,汉代主要的思想文化有哪些?六家,《史记》里面就记载了六家,重点的学派就是六家。哪六家啊?儒,道,墨,法,名,阴阳。那么先秦其他很多家,都自动地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它不能够有新的东西出来了。不能够吸收其他东西来更新自己嘛,来发展自己嘛,它就退出了。那么我们看,这是西汉初年了,《史记》里面总结的。汉代的末年,主要的也就剩下两家了:儒、道两家。那四家是不是没有了呢?也不是。因为它们没有去自我更新,没有去广泛地吸收,因此它的学说的东西、它的精华的东西,被儒道两家给吸收了,儒道两家发展起来了,延续下来了。其他的就被淘汰了。

  那么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又和中国的文化进行了相互的冲突、融合,它能够做出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调整,又能够吸收儒道的东西来充实发展自己,那就在中国这块土壤上面能够站住脚了。当然这也和佛教本身原来的那种教理和理论的特点有关,这个我以后会讲到。所以它到了中国以后,发展到隋唐,那么这三教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我,但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也就是各自学习、各自丰富自己,各自又保持自己的特色。所以隋唐以来就形成了三教兼用的这样一个构架。在唐代一些重大的时刻,在皇宫里面都要经常举行三教的论坛。儒释道三教都出一批人,在一起共同来讨论,相互之间学习、交流。同时,在整个社会里面,三教又形成了相互配合的一个局面。所以隋唐以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说法,这样一个传统,就是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一个很好的配合。当然这是就某一个方面来讲的,就是这三个相互关系、互相配合来讲。而不是说儒只能用来治国,道只能用来治身,佛只能用来治心,不是这个意思。其实每一个都可以用在治国、治身、治心上,都可以。只不过相互的方式不一样,我们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讲它们相互配合的(关系)。所以中国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特点。(待续)

 

 

 

相关链接:

说古鉴今 古为今用 ——北大楼宇烈教授龙泉寺讲座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一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二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