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二讲(之二)

(2010-06-09 15:14:33)
标签:

宗教

养生

佛教史

四谛

楼宇烈

中国

文化

分类: 慈善文教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二讲(之二)

 

二、佛陀悟道

佛陀在菩提树开悟,他当时悟到什么呢?他悟到以前的苦行是不对的,但纵欲也不行,所以他最后说悟到了苦乐的中道。就是说,既不能纵欲、享乐,也不能自残其身地苦行,要取其中道。这个中道是什么呢?也就是佛陀最初提倡的“八正道”。他在树下悟到的道理,简单讲就是四个道理,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四圣谛,四谛——苦、集、灭、道,谛就是真谛、真理,悟到了四个真理,概括起来就是苦集灭道这四个字。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7/nEO_IMG_IMG_7330.jpg

 

1、“四圣谛”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2、苦的种类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苦是佛陀一开始就认识到的,他出家原因也就是寻找去除苦的道路、方法。要除苦首先要搞清楚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生、老、病、死这些苦。佛教除了讲生老病死这四苦之外,再延伸开来还有其它的四个苦,哪四个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第一个,“爱别离苦”,如果死的苦是死别,那爱别离就是生离,和你最亲密的人要分开了,那当然感觉很痛苦了。一个你很喜欢的东西丢了、坏了,你也会很痛苦,这是“爱别离苦”。第二个“怨憎会苦”,冤家,你所憎恨的人,非常的不愿见,可是天天让你呆在一块,你也很痛苦,怨憎会。你不喜欢的东西老是在你身边,你也苦。第三个,“求不得苦”。想得到的得不到,你也苦,烦恼。最后一个,“五蕴炽盛苦”。“炽盛”就是很热烈,很猛烈。什么东西猛烈呢?五蕴。

 

3、五蕴

  佛教认为,一个生命体的产生,是由于五蕴的积聚,蕴就是积聚的意思,五个方面积聚在一起就有了生命。哪五个方面呢?色、受、想、行、识。色,就是指形色,形状、颜色,指物质性的东西,拿生命来讲,就是个肉体。

  除了肉体之外,生命还有精神活动,“受、想、行、识”就是精神活动。“受”就是一种接受,一种感觉,眼睛接受到的各种各样的形状、颜色,耳朵接受的各种各样的声音,鼻子闻到的各种各样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各种各样味道,身体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这都是一种感觉——受。“想”,是把你感受到的一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这些东西给它联系起来。奥,原来这就是什么东西!这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受是眼、耳、鼻、舌、身分别的受。想,就是把你感受到的东西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总的有形象、有气味这样一个东西。“行”就是行为,有了整个的感受后,你就有了不同的行为。“识”就是去分辨,给它分辨开来,这是个圆的、红的、硬的,这是个弯的、软的……,识的功能就做这样的分辨。

  一个人生命形成后,五蕴积聚在一起,这个生命从肉体到精神都有种种的追求,这就叫做“炽盛”。“五蕴炽盛”,就会强烈的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强烈的意识到我跟他、我跟你是不同的,在佛家来讲就是“我执”,有我了。有我了以后他就要去分别,种种分别就产生前面的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等等这些痛苦。总体来讲,一个人、一个生命是八苦缠绕,生命过程就是苦,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个苦——怨憎恨啊、爱别离啊等等,是八苦缠绕。

 

4、四谛和业果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八苦缠绕呢?生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苦?原因是什么?

  原因就是“集”,“四谛”中的“苦、集”,集讲的就是原因。那么“集”是指什么呢?“集”就是我们自己造的业。佛教中讲,人造业是通过“身、口、意”三个方面来造业。身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行为,口是我们各种各样的言论,意是我们各种各样的想法、思想,所以苦是个集苦,一个现状。那么这个结果、这个现状是怎么造成的呢?是你的业。业是因,苦是报。佛教非常核心的思想是业果法则,有因就有果,身口意造这样一些因,你就要去承受相应的报,所以业是因,报是果。

  业果思想是佛教整个因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俱舍论》中说,世界的种种差别都是由于业的作用而产生的。佛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特殊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所谓有果必有因。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因果的存在,客观事物如此,主体生命也不例外,这就是现在人最不能理解的业果轮回。

  身口意三业,讲的是很深刻的道理,直到今天我们评价一个人,依然是看他的思想,看他的言论行为。一个人的历史是怎么写出来的?一个人的历史是由他自己的思想、言论、行动所写成的。看一个人的现在,要看他的过去作为,过去作为就决定了他的现在状况。身口意三业,有恶业也有善业,恶业是恶报,善业是善报。什么来支配你去造这些业呢?佛陀悟到支配身口意去造业的,实际上是人的三种心,哪三种心呢?贪、嗔、痴三种心,你之所以造很多恶业是因为你的“贪、嗔、痴”在那作怪。

 

5、“贪、嗔、痴”三毒

  三毒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贪、嗔、痴。贪为饿鬼之源,嗔为地狱之源,痴为畜生之源。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着为性。

  二、嗔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嗔恚之想,是谓之嗔,嗔者憎恚为性。

  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

  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坏其善心,故名为毒也。

  贪是过分的欲求。我们并不反对正常维持生命的这种欲求,反对一味的苦行,但也反对纵欲,纵欲就是贪,过分的欲望,贪这个字本身就是过分的意思。

  嗔,也是不得了的,所谓怨嗔。嗔,怨恨心。某种程度上来讲,怨嗔心比贪欲对人的伤害更大。怨嗔心是人类一个心理的问题,比如,总是要跟别人去攀比,别人怎么样,我也要怎么样,我还得超过你,所以经常产生嫉妒。比自己强的就嫉妒他,不如自己的就看不起他,就藐视他,总是不来反省自己,总是去怨天、怨地、怨人、怨事。这样他的心气能平静吗?心气平静不了,所以这个嗔心是我们产生无穷烦恼非常重要的一个根源。有的人,他不一定是贪吃、贪喝、贪食、贪色,可是他的怨恨心老是在心里面,有的时候比贪心更厉害。

  第三个就是痴心,“痴”就是愚痴,就是“无明”。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我们看问题看现象清楚,对本质看不清楚就是迷,“无明”就是看不清楚,就是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和表面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如,对“我”就看不清,常认为这个“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跟你是不同的,我跟他也是不同的,我比你强,我比他差,感觉是“实实在在的”,看不清这个所谓的“我”。

 

6、无我、空

  “无明”就是“五蕴”的聚集,“我”是“五蕴”的聚集,因此,“我”是无常的,也就是不是永恒的。这就是因缘所生之法,有生就必有死。一种无常的“我”有什么值得去留恋呢?各种条件聚合在一起才有的这样一种生命现象,这个生命现象缺乏一个独立的主体性。何尝有一个独立的“我”啊?佛教把这称为“无我”。“无我”就是无常的,无独立自性的意思。事物的现象好像是一个东西,事物的本质是无常的、无我的,佛教将它称之为“空”。“空”本身不是一个“没有”的意思,不是一个“不存在”的意思,而是讲它的本质是无常的和无我的,所以不要把它看作是真实不虚的,它无非是个刹那生灭的。我们一般的人,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都把现象、表面当作为实有、实实在在的,所以就放不下。

  这样三种“心”,在佛教里面称为“三毒”,在“三毒”的支配下,就有了三业——三种造作,然后就有了苦的果报。苦是八苦缠绕,它的原因就是三毒攻心。四谛的苦、集两个谛,互为因果关系。解脱就要去苦,怎样才能去苦?这就是四谛里面所讲的“灭”谛。灭是灭寂,消除这个苦——离苦。寂灭,也就是我们后来讲的涅磐的境界。涅磐是直接翻译过来的名词,其意思就是寂静。佛教追求的目标,最终要达到的结果。怎么样才能消灭我们的贪、嗔、痴三心,达到一个寂静的状态?通过修。

  怎么样来修?那就是“道”。所以,“灭”是果,“道”是因。只有通过“道”才能达到“灭”。这个“道”在佛教里面,笼统的讲,就包括了戒、定、慧三学。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通过戒、定、慧,去熄灭贪、嗔、痴。所以,戒、定、慧在佛教里面称为修道的“三学”。这个“三学”是针对“三心”——“三毒”来的。以“戒”来对治你的“贪”,以“定”来对治你的“嗔”,以“慧”来对治你的“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贪、嗔、痴熄灭了,就把产生苦果的原因熄灭了,那当然就解脱了、就离苦了,就达到了“灭”的、解脱的境界了。这个戒、定、慧在既不是完全的放纵,也不能够摧残自己,要中道。中道就是八正道。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7/nEO_IMG_IMG_7324.jpg

 

三、八正道

  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

  佛教讲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2、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6、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盘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八正道里的正命,要用正确的方法来维持你的生命。贪是过分的欲求,过分的欲求就会让我们产生种种的贪念,就会造成我们许多的痛苦。

 

1、“道谛”讲的就是八正道。

  “正”是相对于“邪”来讲的,“邪”是错误的,“正”是正确的、正当的道理,八正道包括正见——正确的认识。我们常常讲,佛教要求有正知、正见;佛教是一种正信的佛教;佛教不怕你不信,就怕你迷信……我们最终是要建立一个正信的佛教,所以,佛一开始就提出来要正信。正信是建立在正见、正思维的基础之上,不但要有正确的见解,还要有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正语,指说话。佛教最反对妄语了,佛家不打妄语,我们讲最基础的五戒之一就是不妄语。正业,也就是各种各样的行为了,行为要正。还要正命,就是正确的维持生命的方法。我们从早期的佛教经典中可以看到,在《阿含经》中可以看到,早期的佛陀是非常强调正命的,《阿含经》里面有很长的一段记载,佛教正命和其他的尤其是婆罗门教的、跟其他沙门的一种不同的,例如,其他的婆罗门教等等都有很多神通的东西,利用神通的东西来迷惑众生,然后靠这些手段来获得维持生命的财物,在《阿含经》里批评这些东西,佛教是不讲这些东西的。我们有些信众对这些神祇很感兴趣,其实这个不是正信的佛法。正命在八正道里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先维持生命你才能修,那么怎么样来维持生命呢?要靠一个正当的手段、正确的方法,而不是靠一个错误的方法。

 

2、佛教破“执著”并不是要你不坚持,不去努力

  正精进,佛教非常强调精进,所谓精进就是努力。佛教要破执著,很多人接触佛教以后就产生了疑惑,误解“执著就是一种坚持”。我们常常讲,做什么事要有一种执著的劲头去做,佛教讲破执著就是不要我们去努力,不要去坚持。这是一种消极的理解,这是不对的,这是误解,对古今语词的变化不了解。我们讲“执著”是一种分别的执著,由分别心造成的执著,这种“执著”会给你带来烦恼和痛苦。佛教破“执著”并不是要你不坚持,不去努力。

  佛教讲坚持努力就是“精进”,而这种“精进”必须是正确的“精进”,我们常常讲你的方向对了,你的努力、精进才是有意义。如果你方向错了,那么你越努力可能越糟糕,所以精进要看你方向对不对。有朋友问我怎么样区分“精进”和“执著”?我说很简单,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当认真努力,坚持地去做,如果你越努力、越认真、越精进,烦恼越多,那么你肯定是 “执著”了;反过来讲,如果你越努力、越坚持、越精进、越积极地去做,心里越痛快、越愉快,那说明你“精进”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检验办法:我到底是“执著”还是“精进”了?

 

3、正念和正定都是一个修行的方法

  八正道里还有正念、正定,正念和正定都是一个修行的方法,尤其我们在坐禅的时候,既要有止也要有观。现在社会上很流行一种东西,尤其女生非常喜欢——瑜伽,这个很有意思,瑜伽变成为一种健身运动了。

 

4、瑜伽和禅的异同

  瑜伽是印度古代的一种修行方法,他跟我们后面所讲的禅,其实基本上是相同的。禅在印度也是一个很普遍的修行方法,并不是佛教独有。在这个瑜伽里面、在禅里面都含摄两个方面:止和观。止是禅定,观是般若,修止必须同时修观。止就是身心安定,思虑的安静。瑜伽是使人身心能够达到宁静状态的一种修行,主要是向内的。瑜伽和禅是有一些差异,瑜伽还包括一些外在的动作,禅更注重内在的境。这是止的方面,还有观的方面。观是智慧的问题,通过冥想、通过观想来启发你的智慧。瑜伽和禅就是通过冥想启发智慧,禅是由定生慧,都是用来启发智慧的。

  以上讲了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到“四谛”——苦集灭道。从“苦集灭道”里边找出来两个因果关系,集与苦是一对因果关系,集是业,业因,苦是果报。第二个因果关系是灭道,灭是结果,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道是方法,达到灭的这样一个道路,是因。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到的就是“四谛”——苦集灭道,然后就用这个思想来教化大众,教化众生。佛陀悟道后,原来离开佛陀的乔陈如等五名侍从听了佛讲的四圣谛,顶礼拜服,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就是佛经中常讲的佛最初的五大弟子。

 

 

相关链接:

说古鉴今 古为今用 ——北大楼宇烈教授龙泉寺讲座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一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二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三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四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五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二讲报道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二讲 (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