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

(2010-01-22 08:08:08)
标签:

宗教

《法华经》

佛教史

楼宇烈

中国

分类: 慈善文教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五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21/nEO_IMG_IMG_2632.jpg

 

  我们要知道,近代在佛教的研究上面,其实已经有一批人认为中国的佛教不是佛教,认为中国的传统佛教背离了佛教,所以批判中国的传统佛教。中国近代对中国的佛教,基本上有两种。一个是认为中国的佛教就是印度佛教的继续和发展。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佛教已经背离了原来的最纯的佛教。那印度的佛教哪些是最纯的呢?这又有不同的看法。中国近代有一部分人是专门研究唯识法相学,以支那内学院为代表。支那内学院是欧阳竟无(欧阳渐,字竟无,清同治十年(1871)生于江西宜黄)创立的,他重要的继承人是吕澄,那么他们都认为真正的佛教是唯识学。那么中国的佛教呢,是一种不纯的、混杂的,这已经是背离的。所以他们极力提倡要恢复唯识学。这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中国应该抛弃自己的这样的一个传统,来恢复到纯粹的佛教——唯识学。另外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高僧,佛教研究者——印顺大师。印顺大师对于佛教的研究应该说是相当有成就的,这是没有问题的。他也是批评中国的传统佛教,要恢复佛教的纯粹的这种状态,就是以中观学为主的。总之,这两个势力都是来批评我们的传统佛教,要把佛教的原貌给它恢复起来。一个认为原貌就是唯识学,一个认为原貌就是中观学。只有太虚大师,他认为中国的传统佛教是整个佛教历史发展中的一环,而且强调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禅。所谓禅就是禅宗了,我们以禅宗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色在禅。那么禅呢,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我认为是最地道的佛教教义的体现。可以说,它又是最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它是把佛教核心的教义和理论和中国本土文化环境,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结合。当然在禅宗发展的过程中间也出现了许许多多问题,比如说宗派里面的许多的流弊。但是只要我们正确的来把握禅宗的核心的思想、根本的精神,那我想我们就一定能把握佛法的根本精神。我们现在在中国来讲,流传到今天的,是以禅为中心。以禅为中心的禅净的结合。发展到今天,中国的整体佛教来讲是保留了禅的传统。宋以后,基本上以禅为主体的禅净合一,禅净双修这么一个传统。这个传统里,我觉得禅呢,最能体现佛教的根本宗旨和精神。因为佛教在我看来是一种人文的宗教。佛教是强调以人自身的智慧和毅力来获得解脱的这么一个宗教,禅宗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所以,我们要理解禅宗的这样一些理念呢,就必须要回去追溯佛陀的本怀,要去追溯佛陀当年创立佛教时,他的一些基本的想法。所以我们讲,中国的佛教也必须要追溯到印度的佛教里,然后再看到它到了中国的这样一个变化和发展。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21/nEO_IMG_IMG_2577.jpg

 

  但是,我又觉得这些历史,我刚才讲这是为了鉴今。我们学这些历史,是为了开发我们今天的智慧,不是为历史而历史,所以不要让历史的这些知识把我们束缚。对于历史,我们主要了解他的概况、主线就可以了,那些细节留给那些专门研究佛教历史的专家、少数的专家去琢磨好了。我想我们是不需要的,而且我觉得我们钻得越深,说不定我们的所知障就越多。(众笑)

  所以,我想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教的历史,包括要读佛教的文献典籍。首先必须要掌握一个读的方法,什么方法呢?就是慧能讲的“转《法华》、不要被《法华》转”。这个故事在座可能有很多人知道,慧能手下有个弟子——法华座主,专门讲《法华经》的,讲了几十年,《法华经》可以倒背如流。可是他讲着讲着,觉得自己也搞不清楚,就去问慧能:“师父,这个《法华经》究竟在讲什么东西?”慧能就说:“你讲了几十年,怎么还来问我呢?你问我也可以啊,但是我不识字啊,读不了《法华经》,怎么办?你给我念一遍吧。”弟子就把《法华经》从头到尾念了一遍。念了一遍之后,慧能就跟他说,《法华经》里面讲了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就讲佛是为了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它告诉我们佛是为了一个大事因缘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上,什么因缘呢?世界上的众生无明、颠倒、妄想太多了,佛陀来到这个世间是为了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把佛的智慧带到这个世间来,这是《法华经》讲的一个主题。佛是为了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明白了没有?佛不是为了絮絮叨叨地给大家讲这个东西,他是来增长、来开大家的智慧的,开佛的智慧的,不是来增长大家知识的。知识和智慧是两回事情,佛教是一种智慧。他是来增长我们的智慧的,不是来让我们了解知识的,这是第一点《法华》的核心。

  第二点,《法华经》的重点是讲汇三归一。什么叫汇三归一呢?三,就是三乘,佛教里头讲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法华经》里就讲,这三乘都是佛法的方便罢了,最终都是归向一佛乘,不管你是通过声闻也好、缘觉也好、菩萨也好,最后都是奔向成佛的目标,这就是汇三归一。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就是因为当时人们对这三乘有一种分别,有一种不平等的看法,好像我菩萨乘就比你声闻乘高,我声闻乘要比你缘觉乘高,总要分出个高下来。它就告诉你,没有高下可分,三个都是方便,最后都是奔向成佛的道路。汇三归一、三乘归于一乘,一佛乘,所以《法华经》讲的就是一佛乘的道理。《法华经》里面许许多多的比喻都是讲的这个问题,其中有一个比喻:讲有一座房子,这个房子已经很陈旧了,到处都是朽木,而且里面潮湿、毒虫乱爬,可是有一群小孩儿在那儿玩,他们不知道这个房子很危险,很容易就倒下来了,很容易让毒虫咬伤,小孩子在玩,不知道这种状况。可是,一个长者他看到了这个危险性,房子要倒塌了,人都会压死,所以就告诉他们:这个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別的地方有好玩的,而且门口你看,有个鹿车,非常的漂亮。鹿车,鹿拉着的车在等着你们,干什么在这玩儿,快到那儿玩儿。有些小孩一听,有更好的玩的地方,还有鹿车,就走了。走了几个还有几个呀,他就又跟他们说,还有一辆羊拉的车,比鹿车还要漂亮,又有一些小孩出来了。还有一群小孩在那里呀,他就跟他们说,外面还有一辆黄牛拉的车,很好,又大,比前面两辆车还要大,可以把你们拉到一个好的地方去,小孩走出去了。可是当这些小孩都出去了一看,什么鹿车、羊车、黄牛车呀,都没有,而是一辆大白牛车。这个比喻说什么呢,我们很清楚,汇三归一嘛。方便法门来引导大家,最后都走向一个目标。慧能一讲这两点,法华座主恍然大悟。读了几十年,没有领会最根本的精神,只在文字语言上面做些功夫。所以,慧能就跟他讲,我们要转《法华》,不要被《法华》转。你让《法华》牵着你的鼻子走,《法华》讲到哪就讲到哪,把它根本的宗旨给忘了,那有什么用处。所以,这个不光是读佛教文献,其实是告诉我们一个整个的学习方法的问题。所以我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个联。上联是:“读书贵得义,要在能转《法华》”,读书重要的是得到它的精神内涵;下联就跟禅宗有关,悟道有关,“悟道成平常,不离穿衣吃饭。”这个话我下回再讲,等到我讲到禅宗的时候再来讲。我们现在很多人,一个方面,读书,读这些佛经,不去领会它的意思;我们修道又不跟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那你修什么?所以我想先从这些方法上面给大家讲一讲。

  那为什么“读书贵得义”?从佛教来讲,还有一个方法。我想也要事先告诉大家,那么以后,我讲的时候,大家才不是会停留在我讲的文字语言上面。那么,佛教这个表达方式,我们常常讲佛教的表达方式有两种:一个叫做表诠,一个叫做遮诠。这两个说明什么呢,也就是说表诠是正面的诠,正面的在说明。遮诠呢,是用一种否定的方式来诠释。比如我们日常说:“哎,这东西有啊,这东西没有啊”,这是一种表诠的说法,肯定。那么我们这样,我们不说“有”,说“非无”,我们不说“无”,说是“非有”,意思是一样吧,但表达方式不一样,这就是遮诠。就不让你落于这个“有、无”这种名相上面。所以我跟你讲非有非无,非有不就是无么,非无不就是有么?我一讲有,你就以为这个东西有。现在我跟你讲非有,你就想什么非有?其实,非有就是无,对不对。但是不让你落于“有、无”的这种实的名相。这是佛教有很多表达方式。我们为什么要用否定的方式?《金刚经》我们都读吧,很多人可能读过吧,为什么它老要讲什么非什么,什么即什么什么。什么非什么、什么即什么,就是一个不让你落于圈套,落于文字的诠,这是一个我们要知道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21/nEO_IMG_IMG_2616.jpg

 

  再有一个我们要知道,佛教所有的名相,都是假名施设。我们学科学的人都知道假设,我们学逻辑的人也知道假设。我们假设什么样,假设怎么样,其实我们所有的科学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一个科学都有定理、公理。定理、公理都有假设,不需要证明的。都有一种假设,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可以构建起一个理论体系来,如果把这个假设的基础,定理、公理给抽掉了,这个整个理论就得垮了。假设这个词哪里来的?从佛教里来的。佛教讲假名施设,一切的概念一切的名相,都是一个假名,也就是说它不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说它是假名,就因为这些名词、概念都是相对的说法。有了这样一个,所以我们才说这个。有了“丑”,我们所以才说“美”,离开了“丑”,说什么“美”,“美”对谁来说,是吧。所以“美”这个名词设立就是因为有“丑”。所以它才设立,如果没有“丑”,这个“美”也不用讲。所以所有的名相都是这样的假设,假设有了这个才有这个。所以我们老讲要真心,我回头讲真心。刚才我讲到印顺法师,印顺法师就讲,佛教发展过程中间有一个学派叫真常唯心,他就讲到中国整个佛教就是在真常唯心的构架下面构建的,尤其是禅宗,讲真常唯心。而真常唯心在他看来,真常唯心是一种有神的说法。这个有神不是外在的,就是有个胜义佛下面,有个自我,这个是实在的,这个就是违背了中观学的一切皆空的这样的思想。所以很多人引用,我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讲到,我们很多人随便引用,说中国的禅宗就是一个真常唯心的理论的下面的一个派系,他的理论基础是真常唯心。谁讲的?印顺法师讲的。我说你要讲,可以,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你要了解印顺法师在什么意义上来用这个真常唯心理论这个概念。他是在否定的意义上来应用的,就是真常唯心加入了这个神我论,真常唯心里面有神我论这个派系,所以他就用贬的。你看,真常唯心这个禅宗建立的真常唯心多好啊!禅宗的思想,你没有了解什么意义上面的真常唯心,而且什么叫真常唯心?什么叫真心?虚云老和尚讲的好,他说真心是针对妄心来讲的,因为大家有妄心,所以我要给你讲真心。如果,妄心去掉了,真心也不需要加了,那么真心是一个真实不虚的东西吗?不是吧。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真心,因为你妄心太多。当你把妄心去掉了,真心你也要放下。如果你妄心去掉了,真心还放不下,这个真心就会转变为妄心,因为要用一个新的真心去消除你这个妄心。所以佛教里面就说,你之所以有我,就要给你讲空。你之所以空,我就要给你讲有。所以一切的名相概念都是有针对性的。所以为了破除,因为要破除你的执着与有,所以我要给你讲空。结果讲了半天,你又把空执着起来了,一切我看到的都是没有,我就给你讲有。我看不到现象,还是讲“你是不可去的”,对不对。这个话又是不能否定的,我们要了解这个。我们看到的这个幻有,他的根本是性空的。所以你执着于有,我就给你讲空,你执着于空,我就给你讲有。破了你的有,这个空也要放下,破了你的空,有也要放下。这就是中观学的中道,不偏执嘛。所以这个名下假名词,因此要随立随扫。根据你的问题,我给你用这个名相来破。破完了,我也要放下,这就叫做随立随扫。我们学佛教一定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切的名相都是假名施设。因此,就必须要随立随扫。你只立的起来,而扫不掉,那么你这个执着心,你的妄心也就永远消除不掉。我曾经打过比方,讽刺一个人笨蛋,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一个丢一个,掰一个丢一个,我说我们这种就好像你放下去了你又拿下去了,等于是放一个掰一个,放一个掰一个。那么是不是这样?这样不行啊。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教,今天我先扫清这样的方法,和学习上面的问题。那么将来我们讲着个我们都会知道,我们了解为什么要了解这个历史,我们怎样理解这样一些概念,可能就会相对来说好一些。就是这样的问题。

  所以,今天我还没有进入正题(众笑)。但是,我想这样的预备还是蛮好的。

(终)

 

 

相关链接:

说古鉴今 古为今用 ——北大楼宇烈教授龙泉寺讲座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一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二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三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四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随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