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二讲(之四)

标签:
宗教佛教史系列讲座五蕴楼宇烈中国文化 |
分类: 慈善文教 |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二讲(之四)
六、缘起论的核心——无常
以上原因其实是表面的起因,从后来的发展情况看,深层的问题是对佛教的许多理论理解上、认识上有分歧。佛在世的时候很多问题可能讲了,也可能只讲了一面,另一面没有讲,或者有些地方讲的不是那么深刻,那么后人就会对它在理解上产生分歧,这个是最部派分裂的重要原因,比如对于无常的理解。
1、缘聚缘散
无常是缘起论的核心,既然是缘起,缘聚就会缘散。缘起,就是说明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相存在的关系和它的一定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那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无法生起的。什么叫因缘呢?因缘也就是关系的条件。佛经里曾经说过“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缘起的定义。说明事物的同时互相依存的关系的道理。无常在缘聚缘散上面来讲,这样来讲无常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聚和散是不是还有一个实在和不实在的问题?如果缘聚就有,缘散就无,那么这个散和无是不是实实在在的无呢?不存在吗。空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讨论,部派里边展开讨论。我们的生命体是五蕴集合而成,所以我们说它是无常的、无我的。那么这五蕴的每个蕴是不是实在的呢?比如色是不是实在的呢?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色也是因缘聚会的东西。
2、四大皆空——地水火风和合而成
为什么这么讲呢?色是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那我们再来看,既然色是四大,当然色也是空的。那么四大呢?地水火风呢?我们也可以分。地怎么样、怎么样聚合而成的,水又是由什么什么东西聚合而成的,可以这样讲,那分到最后呢?这在当时就提出来了。分到最后就又到了一个极微,最小最小,就像我们今天学物理化学一样。物理分到了分子,化学又从分子分到了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那总有一个头啊,分到最后它总有一个头啊,就是极微,最小、最小。最小最小的东西,你说它是实在还是不是在?那这就发生了很大的争议,你说它实在,前面的一切假设都是什么?都是由这个实在一点一点聚集起来,那你怎么能说缘起就是空的,无常的?也有人就说它不实在。
http://218.57.142.173/blog/2010/6/6.7/nEO_IMG_IMG_7314.jpg
不是真实的,那它究竟是什么呀?你也说不清楚。就像这样的问题,当时来讲,就叫“析色空”,也就是是“色”分解了讲“空”。这是当时理论上的一个大问题。“析色空”会把“空”变成真实不虚的“空”,就是真的空了;另外,就是最后到极微,就产生了理论上的矛盾。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来,不用“析色”来讲空,而用“即色”来讲空,不是把色分析完了我们来讲空,当色即空。我们在座可能很多人每天都在背的《心经》里的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后来大乘佛教发展起来,在空的方面的理论变化。可在当时来讲,这个问题辩论的非常的激烈。
3、本性清净,客尘所染
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事物的本性,生命的本性,就人的本性来讲,究竟清净,还是染污的?那么这里边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正因为我们看到了我们人心中的染污,所以我们要脱离这个染污,去追求一个清净。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释迦牟尼佛也是看到了人的种种痛苦,是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染污了。由于贪嗔痴心的增长,于是就去追求这个,追求那个,因此就有这个烦恼,有那个烦恼。所以我们求佛道,就是要去除这些染污,求得清净。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人的本性究竟是清净的还是染污的?如果是染污的,我们去清净就对了;如果人的本性里连这个清净的种子都没有,我们怎么去能够达到清净呢?佛教里面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清净也可以说就是佛性。佛性是原来就在你本性中存在的呢?还是后来通过修行才获得的呢?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从佛教早期的历史来看,释迦牟尼最初看到了人的污染,所以他要去除这个污染,跳出这个污染,我们讲叫跳出红尘嘛,然后求得清净。最初中国人的理解的佛教是一种清净道,远离染污,追求清净。如果本性里面一点清净的种子都没有,你怎么后来会达到清净呢?所以本性是清净的,还是染污的?是这个时期佛教内部各个不同的派别之间讨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有的派别坚持是清净的,有的坚持是染污的。这同我们中国人讨论人性究竟是“本善”的,还是“本恶”,虽然内容上不一样,道理上来讲差不多。孟子讲性善,旬子讲性恶;也有不同的哲学家,善恶混,有的讲是无善无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个问题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它涉及到成佛的根据,也就是人究竟能不能达到一个清净的本来。部派佛教讨论的这些问题里面,最后形成一个意见,一种说法,就叫做“本性清净,客尘所染。”就是一切生命,或者一切事物,它的本性是清净的,但是它受到外来的尘土所污染。坚持本性清净的这个说法,后来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发展,大乘佛教基本是建立在“本性清净,客尘所染”之上。当然,对“客尘所染”,怎么染的,客尘是什么意思?这在大乘佛教里理解也是有不同的。
那么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大家可能都也比较熟悉的,大家有没有接触过《坛经》?《坛经》里面有神秀和慧能的两个不同的偈子,大家不知道记得不记得?因为五组弘忍要传法了,让他的弟子们都写一个呈心偈,就是把他们的心得写出来,看谁的入了门了就把衣钵传给他。弘忍手下有一个大弟子,神秀上座和尚写了一个偈子——“身似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偈说的很清楚,身体就像一颗菩提树一样,心就像一个非常明亮的镜台一样,本性是清净的,身心都是清净的,但是被客尘污染了,外来的灰尘蒙上镜台了,把心给蒙住了,所以就要时时勤拂拭,经常去打扫擦干净,不要让他惹上尘埃。这个偈子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对“本性清净、客尘所染”的一个理解。这个理解我们看的很明白了,客尘跟本性,从他的比喻来看都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是两个东西。镜台是非常干净的,灰尘是外来的把他蒙盖了,把清净的本性和客尘是看成两个东西,这是神秀的理解。慧能的比喻就不一样了,一看神秀的偈子就知道没有真正认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所以马上提出来一个针锋相对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净的本性本来就是空吗,实际上哪有什么具体的东西?本来就没有,哪里惹来尘埃呢?最早的留下来的版本,慧能偈子的后两句是——“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跟现在我们看到的后两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不太一样的。佛性,可以说是本来的意思。因为佛性本来就清净,怎么能够惹上尘埃呢?所以在后面的那一句里面“本性清净”是根本的。客尘是在你自己心里面的东西。如果你没有认识到“清净的本性”,你就被蒙、被污染了,你认识到了这世界清净的本性,那么这个污染就没有了,所以,不是去打扫的问题,他不是外来的东西,你打扫他干嘛呀?慧能的偈语告诉我们,其实是觉悟和没有觉悟的问题,能不能返回自己清净的本性——“迷和悟”的问题。迷就是污染了,悟就是清净了。佛和凡人之间,佛和众生之间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悟的,一个是迷的。迷即众生,悟即是佛。这是佛教“空”的思想、清净思想的共理。这个问题也是当时争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4、玄奘西去求法——本性究竟清净,还是染污的?
我们都知道玄奘唐三藏到西天去求经这件事情。他当时去西天求经,带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清净的本性那个时候叫佛性。佛性就是清净的本性,佛心就是清净心。所以他当时就是带着“佛性是本来就有的,还是后来才有的?”这个问题去西天求法的。这个是当时讨论的重要问题,还有其他很多理论问题。比如说,我们讲“三世”、“三世轮回”、“因果报应”……那么,这个“三世”究竟是你的心愿而起的呢?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呢?你既然讲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这个“三世”是无常的还是不无常的,是无常的就是不实的,是常的,他就是实实在在的。“三世”究竟是实有的还是不实有的?这里面也就发生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三世”是实有的;有人认为“三世”里面过去世、未来世是不实的,只有现在世,才是实在的。也有人认为,“三世”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产生许多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理由。在部派佛教里面有一个派系叫做“一切有部”。一切有部认为:“三世”都是实有的,一切法体都是实有的。
5、思考轮回
另外在这部派佛教时期,还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今天我们学佛的人经常提出来的问题——“轮回”。什么叫“轮回”,有没有一个主体在那轮回?这也是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没有一个轮回的主体?有,这个主体究竟是什么?我们讲“我”。什么叫我?我就是“五蕴”,“五蕴”就是我。那么,这个“五蕴”是实在的,还是不实在的?“五蕴”中间的我有吗?如果无我的话,这个“五蕴”也就没有了。所以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一些理论问题。因为有的人就讲,这个“我”是不实在的,但是有一个“神我”,这是一个带有轮回性的。也有的人讲,在轮回的过程中间,是有一个“中有”,这个“中有”也叫“中阴”。
密教中常讲到“中阴”,有一部书叫《中阴救度经》,我想大概各位都听过。《中阴救度经》中讲的是人由这生到那生中间,中阴身所需经历的种种状态,并且指导中阴身在所处的状态中如何运作,以实现对轮回的超越,回归到至真的法界中。“中阴”也有时称为“中有”,讲人从这一生到那一生的中间叫中有。如何理解“中有”?“中有”是什么?“中有”就像这个灵魂吗?我这个躯体坏了,就像一个鸟和笼子一样,鸟在这个笼子里面,现在这个笼子坏了,这个鸟搬了一个新居,我们弄一个新的鸟笼把这个鸟放进去,这个鸟就等于是躯壳里边的灵魂,是这样一个过程吗?那么这个 “中有”就变为一个实在的灵魂。但是业力论讲“中有”是描述这个过程而已,没有一个实体而言,从这一生到另外一生,它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实体性的东西,只是一个描述,它是一个业力的延续。
6、消业是走出轮回的关键
为什么佛教总爱讲要消业障,因为你自己造的业,如果你自己造的业如果不消的话,它会不断的延续,你近期的生命结束了,下一期的生命还会延续。从早期佛教来讲不希望生命这样延续的,所以要超脱轮回,要了脱生死的,不要陷在轮回里面不断的轮轮轮…要了脱,怎么了脱呢?消除你的业,不要去造业,消了这个业,就不会再有生,不会有生就不会有死,没有生哪会有死呢?佛教最初讲消了业以后才能了脱生死,超脱轮回。在轮回过程中间强调业的延续,并不是强调一个实体的转移。也就是受业果律的支配,业还没有完全消失掉,这个果就一定会出现。
佛教讲的业果报应问题,不是非常简单的话就能把它说清楚,而是要去理解它的含义在什么地方,真正的含义在什么地方?真正的含义是因果律,它是普遍存在的,业如果没有消除,时机成熟,这个果就会必然出现。因果的牵引力来导致轮回,而不是“中阴”来讲一个实体性东西的转移。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讨论。一直到现在很多还不能够透彻理解,认为因果理论和轮回的理论是矛盾的,这在中国早期佛教很多人也搞不明白,所以中国佛教里面也有人把它理解成为灵魂的转移,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到现在来讲也不能把它说的非常的清楚。
我刚才讲到,我们要从业力的延续,因果力的牵引,这两方面来理解。另外,从大乘佛教讲一切皆空的,一切是心念所起,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我们就不会对这个问题纠缠不清,而且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六道轮回,其实都是我们心念的结果。这句话我们应该都知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都是心念所造,六道难道不是我们的心念吗?六道轮回我们不需要等到来世,当下我们都在不断的轮回,我们每个人可以说这一生都在六道里边轮回,一念之差你就比在地获还痛苦,一念之差你就禽兽不如,是不是?所以我们一生都在六道里边不断的轮回。为什么会有轮回?就是你的心念所造成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