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旅程之十五:
父子之间不责善
——随侍师父“山东—上海”行心得感言(20090626)

二门
穿过第一进狭长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古代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现在二门成了检票口,进进出出的游客都要从这里通过。
重光门
过了“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为木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遮堂门。屏门顶覆灰瓦,门楣因悬明世宗嘉靖皇帝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四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故又称“垂花门”,在建筑工艺上很有研究价值。过去,重光门平时是不开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打开。

恩赐重光
“重光门”因独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绝开来,所以又叫“塞门”。据说这样的塞门一般官司宦人家是无资格建立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此荣,故《论语·八佾》中有“邦君树塞门”的记载。“重光门”两面三侧的东西厅房,是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立的六厅。从这些建筑布局也可以看出,孔门后世子孙在帝王将相以及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大堂
过重光门,院中有一片台基,台上原有日晷等物,其后便是宽敞的正厅,即孔府大堂。这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厅堂五间,进深三间,灰瓦悬山顶,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麻叶头出锋,座斗斗欹,具有明代风格。大堂中央有一绘流云、八宝暖阁,正中的太师椅上,披铺一张斑瓓虎皮,椅前狭长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签筒。
大堂正中悬挂着一个“统摄宗姓”匾,上刻清世祖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谕旨,要衍圣公“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规定了衍圣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种种特权。从唐代起,朝廷就规定曲阜县令由衍圣公兼任,明代以后,规定由衍圣公保举孔氏族人兼任。
堂内两旁及后部陈列着正一品爵位的仪仗。如金瓜、朝天镫、曲枪、雀枪、钩连枪、更鼓、云牌、龙旗、凤旗、虎旗、伞、扇等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光禄寺大夫”、“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等,当衍圣出行时,都有专人执掌,以示威严。
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据传明代权臣严嵩被劾将要治罪时,曾到孔府来托其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说情,孔府主人未允,此凳系当年严阁老坐候之物。

(中)道光(边)慈禧赐
二堂
也叫后厅,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第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室内正中上、下挂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的大匾,两旁立着几块石碑,其中慈喜太后手书的“寿”字碑、“九桃图”、“松鹤图”等,是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衍圣公孔令贻及其母、其妻专程赴京为慈喜祝寿时赏给的。二堂两头的梢间,东为启事厅,西为伴官厅。

三堂前罚跪用的跪搓板
三堂
二堂之后有个不大的庭院,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六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为三堂。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此院的东西配房各有一进院落,东为册房掌管公府的地亩册契,内为司房掌管公府的总务和财务;西为书房,为当年公府的文书档案室。
在孔府三堂内正上方,也悬挂着一方匾额,上书“六代含饴”四个大字。这是清高宗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十一日,为孔子七一代孙孔昭焕的高祖母、诰封衍圣公一品夫人黄氏而题写的。据说乾隆皇帝有一女长得貌丑,眉间有一黑痣,相士说主凶,唯有嫁入与皇家般的人家方可去灾。乾隆皇帝自然就想到了“天下第一家”——孔府,所以就想把女儿许于衍圣公。可是清朝祖上有严令,不准满汉通婚。乾隆皇帝于是把女儿送入一于姓大臣家,以于女的名义嫁到孔府。多年后乾隆祭孔,顺便看女儿,看到孔府一家六代和乐融融,便挥题“六代含饴”赠于孔府。“饴”是一种山东特产,称为“饴糖”。这“六代含饴”后人也有一种新的解释,说家庭生活难免出现磕磕绊绊,但面对这些不顺,应该有一种“含饴”的心态来面对。尽管这并非“六代含饴”的本意,却也极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以前下人在被处罚时,也用一种被称为“甘蔗杖”的用具,被打的时候,痛了不能叫“痛”,要叫“甜”才可以。这与中国的一句古话“打是亲,骂是爱”,意趣倒是挺符合。

三堂内六代含饴
不过谈到对于子女的教育,实在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一个老师,能够教好一班学生,却未必能教好自己的子女。因为对于学生,常能以一颗公正的心来对待,而对待自己的儿女,就容易夹杂很多情感的东西,所以结果常常是“爱之深,责之切”。因此在古代,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通常要托付给有德有才的老师。条件好的家庭,聘请老师到家中教书;条件一般的家庭,将孩子送往私塾。无论是请到家里,还是在私塾里面,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这使中国历来都有“严师出高徒”的传统。据《论语》和《孟子》的记载来看,孔子和孟子对子女的教育也是非常慎重的。有一次陈亢就问孔子的儿子伯鱼:“子亦有异闻乎?”作为夫子的儿子,您有没有得到夫子什么特别的教育呢?这好奇真是不打一处来。没想到伯鱼的回答很简单:“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简而言之,就是两点:一要学诗;二要学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实在是很平常的教导,且是随缘而讲,不曾有过于苛刻的要求。孟子也特别提到:“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责善则离,离则不详莫大焉。”也就是说,父母子女乃至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之道,不当是求全责备,而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正所谓“子之于归,宜其家人”,“宜兄宜弟”,以使“兄弟怡怡”;求全责备,是朋友相处之道,正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使朋友之间能“切切偲偲”。即便如此,也当“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且莫过了头,过了头,好事也就变成坏事了。
当人们越来越感叹这个社会人心不古,道德风气日益下滑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记,其实这个社会都是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如果家庭亲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相处之道都错乱的话,那么整个国家和社会又怎能保证会有好的秩序呢?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看看那些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事件,如果要究其本源的话,又有哪一件不与自己的家庭问题密切关联呢?
内宅门
过了三堂,便是孔府的内宅部分,亦称内宅院。在前大院与内宅院之间有道禁门——内宅门与外界相隔。在古代,这个门戒备相当严格,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清朝皇帝特赐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持武器立于门前,对有不遵令擅入者“严惩不贷”。既不得擅自入内,那么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便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两者各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在内宅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以供衍圣公及眷属使用。

内宅门旁边的流水槽
贪壁
在孔府内宅门内壁上面,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名叫“贪”。传说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看它那双虎视眈眈的眼睛,以及张开的血盆大口,真是贪婪至极。没想到,就在要吃掉的那一刻,自己却葬身海底。由于贪壁就放在出入内宅的必经之地,据说当年“衍圣公”出门时,都要驻足观看此画,并有人喊“过贪门”,以此警戒要清正廉洁,不要贪脏枉法。

贪壁
看到这幅壁画,就能更加体会到什么叫“知足常乐”。老子说:“知足者富。”什么样的人富裕呢?知足的人;什么样的人贫穷呢?不知足的人。所以,富裕也好,贫穷也好,这并不是以外在的拥有来衡量,而是以内在的所求来衡量。对于一个拥有百万家产的人来说,如果他的所求是亿万富豪,那么实际上他甚至是一个比乞丐还要贫穷的人;对于一个身无分文的人来说,如果他所求的就是两袖清风、逍遥于世,那么他就是一个比亿万富豪还要富有的人。老子接着又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为常常感到不知足,就愈发萌生欲得的愿望,从而招惹种种祸患与是非。实际上,这些都是心外去求法,又如何能求得来?孟子有一段论述,也是极其精彩,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样一种生命努力的方向,就不是向外去求了,如果这一点事先不搞的很清楚,就像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就会一直错下去。因为“万物于我皆备焉”,我们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永远也开发不完的宝藏,里面的宝物应有尽有,若“欲其自得之”,就需要“深造之以道”。若能如此,必能“自得之”。能“自得之”,则能“居之安”;能“居之安”,则能“资之深”;能“资之深”,则能“取之左右逢其原”。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内在的生命越来越能立得住以后,那么一切外缘都成了他成就的增上缘,那么他也就成为了世界上最有福报、最富有的人了。有句话说的好:“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意都是如此。
前上房
贪壁正北迎面就是正厅七间,名叫前上房。这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茂盛的十里香树,每当春夏相交时节,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四个带鼻的石鼓,是当年府内戏班唱戏时扎棚的脚石。清末孔府养着几十人的戏班子,主人一声令下,马上开锣唱戏。前上房内,明间敞亮,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慈禧亲笔写的“寿”字。

前上房
室内家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在正堂中间摆放了一个钟,东侧放着一只瓷质花瓶,西侧摆放一张镜子,取谐音即为“终生平平静静”的意思。东侧间,陈列着乾隆皇帝送给孔府的荆根床、椅。桌上放有同治皇帝的圣旨原件。还有色彩鲜艳、花纹古朴的明代“景泰蓝”。梢间中间桌上摆设着一大套满汉餐具,共同404件。器皿上分别雕有鹿、鸭、鱼等,可按其形盛菜,一餐上菜多达196道。长期以来,孔府形成了一种精细独特的菜肴——孔府菜。各种菜制做讲究,取名典雅,如绣球鱼翅、珍珠海参、神仙鸭子、诗礼银杏、玉笔虾仁等名菜,色、香、味、形俱佳。西里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签阅文件的地方,桌上放有文房四宝,书架上还陈列着儒家经书和孔氏家谱。前上房院的东西两侧各有五间配房,是孔府收藏日用礼器的内库房和管帐室。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孔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孔氏家族很少受过改朝换代的苦,他们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无子嗣。一旦绝后,就给这个家族带来无限的烦恼。象孔子的76代孙孔令贻,初娶名门之女孙氏,过门不久,孙氏病故,无子女。孔令贻续娶陶氏,也未生育。于是,围绕着衍圣公的子嗣问题,在孔氏世家族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有的人主张让孔令贻纳妾,有的则坚持圣人之后不能纳妾的祖规家训,坚决反对孔令贻纳妾。后来经过同族长辈充分酝酿,全面权衡了利弊,最后终于一致同意让孔令贻纳妾。随后娶二姨太丰氏。不料二姨太也未生育,又纳陶氏的陪嫁丫环王宝翠为三姨太。王氏生2女1男,男孩便是孔德成。这也是最后一代即七十七代衍圣公,刚刚于2008年11月份去世。

前堂楼外景
前堂楼
穿过前上房,过一道低矮的小门,便进入了前堂楼院。院内苍松挺拔,鱼池东西对列,恬静雅致,大有步移景迁之感。前堂楼是七间二层楼阁,室内陈设布置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中间设一铜制暖炉,为当时取暖的用具。东间的“多宝阁”内,摆设着凤冠、人参、珊瑚、灵芝、玉雕、牙雕等。里套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夫人陶氏的卧室,再里间是孔令贻两个女儿的卧室。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14岁时写的“圣人之心如珠在渊,常人之心如瓢在水”的条幅,原封不动地挂在壁上。

前堂楼内景
后堂楼
过前后抱厦,进入后堂楼院。后堂楼是二层前出廊的七间楼房,东西两侧有二层前出廊的配楼各三间。后堂楼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宅。堂中陈列着孔结婚时的用品,以及当时友人赠送的字画和礼品。东里间为当时的接待室,摆设着中西结合的家具,里套间是孔德成和夫人孙琪芳的卧室。东墙上的镜框内镶有孔德成夫妇及儿女的合照,后堂皇楼西边的两间是孔德成夫人奶妈的卧室。院内的楼是当年府内做针线活的地方,西楼是招待内客亲属的住宅。后堂楼西边还有一座楼,为佛堂楼,是衍圣公烧香拜佛的处所。后堂楼之后还有五间正房,叫后五间,旧称枣槐轩,原是衍圣公读书的处所,清末成为女佣的住宅。

后堂楼外景

后堂楼内景
后花园
孔府花园在孔府内宅后院,又名铁山园。其实铁山园内并无铁山,只在花园西北隅有几块形似山峰的铁矿石。此石系孔庆容在清嘉庆年间重修花园时移入的,称天降神三环路助他修园,他自己从此也以“铁山园主人”自称。
花园建于明代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重修扩建孔府时同时修建,由长沙李东阳监工设计。李东阳当时是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他为什么要亲自设计呢?因为李东阳的女儿嫁给了孔子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做了一品公夫人,为了女儿,他才如此大卖力气,修建花园。在修建完孔府和孔庙后,李东阳曾四次作诗写赋,勒碑刻铭,记此盛举。此次修建之后,到明代嘉靖年间,严嵩取代了李东阳的地位,也是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为当朝首相。他也看中了孔府,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为一品夫人。严嵩又帮助衍圣公扩建重修孔府和整修花园,从各地名山搬来奇石怪岩,从各地园林移植名花奇草,使得孔储花园更为可观。

后花园内合影
孔府花园从李东阳、严嵩到乾隆皇帝,前后三次大修,其间还有中修和小修,因此花园越修越大,占地10余亩。其中有山、水、林、曲桥、花坞、水榭、喷泉,还有水中石岛、乘凉的花厅、敬花神的石坛、赏月的凉台、焚香读书的坛屋。园内还有一株近几年400年的“五君子柏”,一树五枝,中生一株槐树,因此又名“五柏抱槐”,这可是难得的一道景观。人们也把这个景观与孔府之地的风水联系起来,觉得只有这里好的风水,才会有这等不平凡的奇观。另外,导游提示,看到它,也让人想起孔子所说的话:“君子和而不同”,后又延伸为“家和万事兴”,总之离不开一个“和”字。

后花园内盛开的荷花
尾声
在一个紫藤荫凉架下休息了一会,便穿过后花园,在花园西侧后门旁边的墙壁上,有一张彩绘的图。据说,这是清朝时期,孔家的下人画的水墨画,原来是黑白色的。天长日久,颜色有些脱落,去年在原画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重新描画,变成了彩色的了。这幅画中间是一条路,一边是水,一边是树,前方是山。
“这幅画,我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阳光大道’。寓意是:人这一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心中有条路,那么脚下就会有条路。《西游记》里有句歌词,形容这幅画很恰当:‘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导游介绍到。

阳光大道
“这些地在古代都是孔家的后花园。”走出孔府,导游指着孔府后面的一片民房说,“但文革期间被占为了民房,现在发展旅游业,又把民房给迁出去了。这样一来,孔府后花园占地50亩的面积是有了,但是好几百年的古树以及很多历史文物都没有了,这里都是新栽的一些小树。”
“我们现在很多建筑发展,弄不好,还是缺了文化。没有文化,也就没有格调,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堆积。”师父说,“许先生开发的思路,与一般人的还是不一样,他一开始就会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一般公园的建设,就主要是搞建筑。”
“现在就是这个问题,一建设就会涉及这个问题。”王处长说。
“昨天许先生不是讲吗?估计金融街和浦东的建筑,能不能存五十年都不好讲。”师父说。
“是啊!一边建筑,一边破坏。”王处长说。
“这里要建千年的!”师父引用许先生昨天的话说。
“是,千年之后还要能留住,这样才行!”王处长说。
上午10:00,结束了孔府的参观,我们上了车,开往济南机场。
五圣之由来
仁智山水间
智者的心声
以天下为己任
完备的治国之道
生命之树常青
父子之间不责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