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17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2月27日 下)
【法师引导】
上节课我们谈的你到底要求什么,如果再回世间去,就划不来了。师父最后谈到说,我们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去抉择一件事,内心的状态到底是什么一种情况呢?下面我们接着去听。

【师父录音】
一切有情轮回的总根本是有“我”,因为是“我”在认识,所以都是在轮回。要让“我”一点一点淡化,用佛法一点点淡化,这个跟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认识作用是相反的,这是很难受的事情,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一切都会回到以自我为中心,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世间是以人类为中心,人是以自我为中心,学佛法要扭转过来,不是以我为中心,是以三宝为中心,以信仰为核心,来改变人的认识和改变自己。我们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绝对是不可能的,学越久的脾气越大,越执着;要么就无所谓,为什么会无所谓,他觉得外在的东西跟我无关,似乎好像已经解脱一样,实际上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是常常会发生的,也是很多人存在的、走不上去的一个根源,就是什么叫做菩提心没有真正弄清楚。我们都会把世俗的菩提心当作胜义的菩提心,世俗的菩提心是生灭的,生灭的心是会变化的。当你生的时候,存在的时候,各方面都好,当你灭的时候,他即刻回到我们过去的状态,一样的心态。他必须是内在的一个不生不灭的菩提心取得定解,就是我们觉照是非常分明的。
【法师引导】
这里讲到了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次第。中士道谈到一切轮回的总根本是什么呢?—“我执”。为什么大家彼此这么苦呢?都是为了“我执”,想自己的事,没有管别人,埋怨为何都是“我执”受伤害。那该怎么办呢?把“我执”淡化。我们在山上学习佛法受的苦是值得的,为什么?因为在淡化“我执”,淡化习气,淡化的时候是会产生种种痛苦,但是这个要慢慢忍受,相信这个是短暂的,其结果是快乐的,所以由此产生的苦是值得的。而在世间一边受苦,一边种未来的苦因,将来还会更苦。比如在公司里一边抱怨一边赚钱,回到家里面吵架,一家人彼此又造未来的苦因,将来还会在一起受苦。
西方的价值观,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中国几千多年来都是受儒释道文化影响,以仁爱,利他为价值观,这跟西方不一样。现在中国也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也逐渐以自我为中心,这其实是人类的悲哀。如果每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最后就是互相抢夺,很多人都抢同一种东西,结果这种东西很快就没有了,这是利器之轮。相反,如果所有人都布施供养,这种东西会越来越多。《弥勒三经》上就谈到了这方面的喻,大家不妨去学习。
大家要慢慢了解“执我”不是一个好东西,要慢慢淡化。为什么刚开始出家,安排我们在大寮等各个堂口去磨?有人会问:“我很有能耐啊,把我丢在大寮里面,不是大材小用吗?”其实不是大材小用,而是真正开始用。有人说:“我要进僧团好好净化自己的烦恼习气、业障”,其实就是在磨的过程把烦恼习气磨了。磨什么?就磨“我执、爱己之心”。痛苦就来源于“我”、“我”、“我”……。当别人骂你的时候,觉得很没脸面,这个脸面是什么呢,就是“我执”。如果刚开始出家就顺着你,“我执”怎么淡化呢?结果只能是自我膨胀。自我膨胀的结果就是满了,法都不入了,什么都学不到,最后一无是处。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师父这里谈到说,学佛就是为了扭转它,把自我为中心扭转成以三宝为中心、以信仰为核心。我们一直在提“思维三宝的功德、同行善友对我的恩德”。《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由于师父的悲愿,现在我们有吃、有穿、有暖气、有房子,可以坐着这里快乐的学法,哪那么容易啊!然后再想自己的苦,自己业障深重,三宝清净美好,对三宝修信心,一点一点的修,来认识和改变自己。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如许萨迦耶见与无明异者,譬如盘绳,略降黑暗,于绳实体不能明了,于彼遂起执蛇之觉。如是障蔽明见蕴体,由无明暗误蕴为我,从此发生诸余烦恼。如许彼二为一,即萨迦耶见为烦恼根本。此复由其萨迦耶见,执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别。如是分已,贪着自党,嗔恚他品,缘我高举,执我常断,于我见等及彼相属所有恶行执为第一。如是便于开示无我之大师,及师所说业果四谛三宝等法,邪见谓无,或复生疑为有为无是耶非耶。如《释量》云:“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烦恼的次第是如何生起来的呢?有一种说法是萨迦耶见跟无明是不一样的,就好像一盘绳,天黑了以后看不清楚,就感觉是一盘蛇,因此障蔽了自己看不到蕴体,因为自己愚痴无明、黑暗障蔽而认为色受想行识五蕴是自己,会产生这种误解,从此发生了很多烦恼。第二派说法,萨迦耶见跟无明是一个东西,萨迦耶就是烦恼的根本,也就是我执。因为有这个无明烦恼,认为就是“我的”、“我”是很实在的,因为执着“我”,所以马上分别判断“我”跟他有差别,某人戴眼镜、“我”没戴眼镜之类的差别,分了之后呢,贪着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种种想法、做法,排斥别人,缘“我”的时候内心就高慢,把自己抬得很高,认为“我”是非常实在的,或者认为不好的东西都是断灭的,都不是“我的”,好的东西都是“我的”,我见和随顺的很多恶行,执着认为是最殊胜的、最实在的东西。所以“我”就是这样生起来的。“我”是轮回的根本,是要破除的。这一点是需要注意调整反省的。
【师父录音】
每个人内心都有觉性,觉性犹如太阳一样,外在的境界就犹如乌云一样,乌云偶尔挡道,但它很快会过去。如果天空本身就没有太阳,它永远都发不了光。实际上每个人内心里面它都有太阳,都有光明。它起不了作用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起不了观照力,所以没有行动力。观照力就是人的认识分明,了了分明这样一种洞察的能力。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内在极其细微、广大、坚强的一种观照力,然后转化成行动力。行动力然后才会有究竟果。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怎么悲悯众生,人一多就会嘈杂得要死。
【法师引导】
师父谈到内心有一种觉性,就是佛性,可以比喻成太阳。为什么?因为本来存在,本来具足。慧能大师讲“何其自性,能生万物,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本自清净”,就是这个意思。外在的境界就像乌云一样,它能挡道,但是会过去。太阳是本来具足的,在每一个人的心性里面都有,只是被乌云所障蔽,没有办法显现。修行就是为了去掉习性,把佛性显现,就这么简单。佛性称为“唯明唯知的体性”。
师父讲,佛性为什么起不了作用呢,因为起不了观照力。观照力是止观相应的状态,怎么训练呢?方法是密护根门、饮食知量、正知而行,将来感的果就是止观。根门,即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眼睛不要乱看,不该看的不要看,这是对眼睛的密护。对耳朵的密护,好听的声音不能听,为什么?你会贪爱,贪爱是烦恼,让你痛苦得很。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经验,眼睛看也是一种痛苦,看了而得不到,得到了又是什么呢?总之是痛苦。得到是痛苦,得不到也是痛苦,不如密护根门求清凉快乐,这才是究竟解脱的。
有了这种观照力,然后产生行动力,最后才能得究竟果。三句话变成整个佛法的纲要:见、行、果。有了见解,然后去行,最后感得果。也就是教、理、行、果,《现观庄严论》里面讲境、行、果,都是在讲一件事情。
【师父录音】
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悲增上的人以下化众生为主,智增上的人以上求佛道为主。上求佛道的目的是成佛了度众生,度众生的前提也要积资粮,资粮要在哪里积呢,要在一切众生一切有情的份上去积。所以为什么要悲智双运呢?为什么要悲智平等?才不会偏颇。智增上的人不一定说修行就能够走得稳,他非常容易偏。因为智增上的话,打比讲,这些事情都看清楚了,都知道怎么回事,你看清楚能不能做得到,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说这个楼怎么盖,我知道,网站怎么做我知道,这个法会怎么办我知道,这个车怎么开我也知道。知道的话,未必愿意做,未必能够做得到。做得到,不一定能做得好,做的好不一定做得久,这些它都是有连带关系的。过去讲“失败是成功之母”,有的时候“成功是失败之母”。成功以后马上会走向失败,这个是辨证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样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奥运会拿到金牌以后高兴,下一届能不能再拿金牌?这是很难讲的事情,下一届很可能是别人。那么你这届拿金牌,你必须更努力,你不努力你就会走向失败。他就到此为止了,他就停掉了。停下以后他就倒退,那绝对是倒退。我最近看《巨赞法师全集》,他出家一年半读佛经七千卷,几乎把藏经都读完了,并且写的读经笔记,用钢笔写的,还有用毛笔写出来的。一年半的时间,人家都阅了七千卷的经律论,我们出家几年,经论读了多少?都是很少很少。
【法师引导】
积资粮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现在刚进入僧团的时候。我们有时没法跟佛法马上相应,意乐还提不起来,因此要做些实际的事情,大量承担护持三宝的工作。即便当下没有意乐,做事也有福报,因为做事的对象是出家人,三宝境。文殊三教授之一就是多门积集资粮净除业障。大家目前承担的事情都非常重要。我们平常学的法要在这些境界中体验,不然就变成了一种想象,假如我们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人就不现实了。只有在承担中体验到的佛法才是比较真实的。我们只要面对人、事,自然都是一种境界。每一种境界都是学法的缘,顺缘或者逆缘,只要善于把握,都能在上面得到一些利益。不善于把握的话,一天中很多境界就滑过去了,自己空无所得。
(结束)
本课程为僧团沙弥的课堂笔记系列,相关链接如下:
090215丙班课堂笔记
090201丙班课堂笔记
090130丙班课堂笔记
090117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090117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090116丙班课堂笔记
090112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090112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090103丙班课堂笔记
081228丙班课堂笔记
081227丙班课堂笔记
081220丙班课堂笔记
081219丙班课堂笔记
081129丙班课堂笔记
081128丙班课堂笔记
081127丙班课堂笔记
081122丙班课堂笔记
081121丙班课堂笔记
081114丙班课堂笔记
081108丙班课堂笔记
081107丙班课堂笔记
081011丙班课堂笔记 (下篇)
081006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