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29丙班课堂笔记
(1月21日 下)
《菩萨地》:“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
【法师引导】佛陀出世非常难以遇到,法也是一样,做珍宝想——跟宝贝一样。假如我们家里有几公斤的黄金、玛瑙,一定会非常地珍惜。不要说黄金,就是家里有些钱,也会经常地惦记着,家有多少、银行里还有多少,小心翼翼地保管。

佛法同样是非常难遇。佛经中常讲“无量阿僧祗劫”,这个时间非常的长,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想像,除非你证得圣果。在无量阿僧祗劫当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黑暗劫。黑暗劫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佛陀出世,没有佛法。在整个黑暗当中呢,“刹那闪电极明亮”,只有一段时间是光明劫。所谓光明劫,就是有佛出世,有佛法。跟黑暗劫相比,就好像其中的一个闪电,一刹那,如优昙婆罗花。
在光明劫中,我们现在这一劫叫贤劫,贤劫共有一千尊佛出世。每一个世界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成、坏、空”这三个阶段是没有佛法的,但在住劫中,又分成增劫与减劫,一般增劫也是没有佛法的,为什么?很多美好的东西、事物都在不断地出现,我们感受不到苦,不知出离,自然贪爱难舍。所以减劫才会有机会遇到佛法。在减劫中能遇到佛法也不易,因为有的佛出世不讲法就涅槃了,即使遇到佛法在当时的印度又有多少人闻法?
如此一点一点地推算之后,再把这个时空拉到我们眼前,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是不是一种巧合?看起来确实是非常难得。经典里说,得人身者犹如大海里盲龟入轭木孔。你看太平洋这么大,在里面扔了一块木头,上面有个孔。一只盲龟,眼睛瞎了,游着游着,头正好扎在木孔里,这种机率简直难以想象。我们能生在住劫,在地球已经开始变暖但还没有坏灭的时候,我们的身心还堪能修学佛法,这一点非常的难得。大家要善加珍惜这个时间,不要轻易浪费,从思想到行为,一点一点地规范自己的身心。
【师父短信开示】
“真如是十方诸佛的平等法身,心与法相应,即得诸佛加持;正念分明,烦恼即退失。”
【法师引导】今天的讨论分为两部分,先讨论理论,再讨论喻,在生活中怎么实践?
【同学研讨】
同学甲:佛陀出世讲法,都是有其内涵的,就是诸法真如的本性。其实众生都是具备这种真如本性的,只是自己体会不到,这是因为被无明、烦恼给障碍住了。佛陀讲法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真如本性,然后破除无明、烦恼的障碍。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或者是世间没有修学佛法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境界,因为这些境界的产生,我们会在一刹那,放掉、放开这些无明烦恼,这时,我们的心就能与诸佛的法性相应,偶尔会有一些小的悟境,有可能会有一些大的悟境,也就是会明白一些事情、道理。有的时候是来自于对佛法的思考,有的是来自于境界的影响,但如果没有佛法作为指导的话,我们还是会处在无明的状态。即便有想法产生,没有理论的指导,还是不知道是什么。但是当我们学习佛法、得到善知识的引导、对佛法有一定程度的思惟以后,在某一刹那,体会到法的内涵的时候,就会得到诸佛的法的加持,就会把无明烦恼放掉,正念就提起,烦恼就会被正念所代替,你的心是清净的,就可以得到佛菩萨讲的法的内涵的东西。当下与法相应,与正念相应,就一定会与佛菩萨讲的法相应。
同学乙:真如就是自性,常住不灭,人所具有的真性。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十方诸佛与众生的自性是平等的,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相应的话,就得到诸佛的加持,祈求的话,与佛菩萨的频道接通了,就能回到本来的真性,正念分明,就能替代烦恼。
同学丙:心是独木桥,正念过去,烦恼就不过去。真如是妄想、执着熄灭时所显现的。真如、法身、法性是同义词,但角度不同。真如就象美丽的青花瓷,妄想、执着就象灰尘。我们不断缘念妄想、执着、分别,就象灰尘不停地落在青花瓷上;提起正念,就象拂拭灰尘一样,真如就能象青花瓷慢慢显露本来面目。正念分明,烦恼即退失,种满花的地不容易长杂草,充满善念的心不容易生出恶念。
同学丁:真如就是一切法的本性,真如是不动的,可以理解为无为法,不生不灭,没有变化的东西,身与法性相应,当我们跟一切法相应时,就是跟佛的境界相应,自然就能得到佛的那种感应。诸佛变现为十方大千世界,诸佛跟法的本性是通达的。
【法师引导】对于我们而言,真如还是有点遥不可及,不过刚才谈到的“正念分明、烦恼即退失”这一点还是比较能够把握的,这也正是我们现在要用功的方面。对于真如,我们现在只需要从理论上知道,然后慢慢去体会。真如其实就是佛性,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法华经》上明确地说,每个众生都能成佛。法性也是佛性,不同的教派对此理解得不一样。佛性是无为法,非常难以体会,只有开悟的人才能知道,没有开悟的人没有办法体会,是能推理。也就是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真如是我们普遍的说法,有大德认为真如是“唯明唯知的体性”。这种状态是完全清净的,没有一点染污,而且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那么这个东西什么时候现起呢?成就开悟的时候,或者死亡的时候,这种真如佛性才会现起,但只是一刹那,极其短暂。对于妄想、执着、烦恼很重的人,虽然现起了,也根本察觉不到,就像没有现起一样,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唯明唯知”的意思是能够了解一切、能够知道一切,这是他本来所具有的特点。我们要把这种佛性开发出来,把无始以来的烦恼去掉。烦恼是暂时性的,佛性才是恒常的。我们通过戒、定、慧的修习,能够把暂时性的烦恼去掉,把真正恒常、本自具有的佛性彰显出来。还有的谈到“俱生原始之光明”,就是说这是与生俱来的,无始以来佛性就一直存在,而且现在、未来都将存在下去。这是佛教教义最核心的部分。佛陀就是通过修证,断尽一切过失,从而完全彰显这种真如佛性。同样,如果我们的心完全清净,佛性也就能够彰显。当我们的心完全与佛陀相应的时候,自然也就能得到诸佛的加持,自然就能做到正知、正念,了了分明,这时候烦恼也就退失了。
这是一个果相,实际上我们暂时还做不到,但我们可以一分一分地去做。偶尔现起一个正念,也就是跟佛性接近了一点。佛性是最清净、最光明的、最美好的,我们通过修行,可以观照自己这一天之中起了多少正念,起一分正念,烦恼就遮止一分。我们现在要努力的地方就是训练多一分正念,不要总是被烦恼给打败。
【研讨:喻。】
同学甲:我对此感觉很明显,只要正念一提起来的时候,烦恼就消失了。但失败之处是有时候不愿意提起正念,舍不得那个烦恼——贪男女。有时很留恋,不愿意舍。以前学习经论的时候,对空性很感兴趣,对文字也有一些浅显的理解,但是烦恼还是很重,就想用这个来对治烦恼,结果发现完全使不上劲。后来发现学的内容跟现实生活是脱节的,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对境的时候用不上,没有力量,觉得虚虚的。虽然道理是这样,但还是会这样非理作意,一直觉得这个高深的理论跟当下面对的境之间还有一段空白需要弥补。
【法师引导】知道为什么不愿意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佛性所表达出来的特点——离苦得乐。不愿意舍的原因是觉得这样的话比较快乐一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会痛苦一些,反正我现在快乐就行,以后的痛苦以后再说。不过这种快乐不是究竟的快乐,而是刀刃上的蜜,不足一餐温饱,却有断舌之患。
师父的这一句教授,就是告诉我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虽然非常高,但起点低,眼前下手第一步,就是断一分烦恼、提一分正念,烦恼即退失。刚才的喻特别好。对于男女,大家要非常注意,这是出家修行之大患、大忌。要长期观察其过患,出家的话就是要断掉这个耽着心。大家在各堂口发心承担。现在要慢慢开始训练,要知道方向,有这种好乐,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在家有体会的知道,实际上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子。
道次第里有谈到四种资粮,其中第一个就是要密护根门,六根门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根最重,对色相的贪着;其次是耳根,对声音的贪着。大家实际上不知道自己的状态。我们没有在安静的环境里,无法体会那种宁静的内心状态。我们整天是在躁动的状态中生存,经常在这个刀刃上踩一踩,再到那个刀刃上踩一踩,自我感觉还很不错。我们还需要更大的提升。
如果这方面受影响比较严重时,可能会觉得很苦恼、很不舒服,干什么都不顺。异性的实际情况跟我们看到的表面的状况是不吻合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所谓“雾里看花。”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都谈到,身体就是一副臭皮囊,因为无始来的业力,贪婪的业力,障碍着我们的眼根,看不清真相,似乎感觉还不错,其实都是脓血大便组成的东西。所以要长期思惟这个方面,不然的话贪心的烦恼特别炽盛,法就很难入心,体会不到真正的快乐。在五欲、烦恼的状态下学习佛法,那么体会都是非常表皮、浅层的,很难体会到法乐。

这样把心整个沉静下来,用法的力量提升,才有可能在对境的时候有力量对治。不然感觉自己挺发心,其实是被贪爱的力量拉着,来一个异性,就感觉做事很有力量,而不是对善法的希求。这个力量非常重,所以一天下来打着做事、集资粮的口号,实际上整天在这贪爱里边盘算。大家要有这个概念,要注意防范,不然以后会因为这个而很苦恼。你们要发心出家,更要知道如何护心。
贪爱的对象最主要的就是男女。看起来是快乐,实际上是痛苦,是坏苦的一种具体体现。我们之所以从无始以来一直没有出离轮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男女的爱染心没有断掉,在这里面打转。人的一生从出生、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最后老死,爱染之心贯穿始终。如果这一生没有断掉这个,下一生还会这样轮回,很苦,但是没办法,下一生又是这样。出家就是要从这里面超脱出来,这要靠善知识的力量、法的力量,而不仅仅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有的人在世间过不下去了,就想着出家;但是当了净人又觉得很苦恼,觉得自己在世间也不错,挺快乐的,回去吧;后来成家了,但现实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这么苦,又发心出家了;出家了又非常烦恼,这方面也没有很好的修持对治,又还俗;还俗了又成家,在这里面造无量的恶业,来世的果报非常可怕。
我们今生一直处在痛苦当中,不能拔除,所以必须拉善知识的手,依靠佛法的智慧善巧,把我们从欲海中救拔出来,然后推己及人,启发利他心。如果不是因为善知识,我们自己是不想出来的,而且乐此不疲,凡夫的状态就是这样。善知识是明眼人,他得到了真正的快乐;我们看不清也不想要,我们通常只是想要得到比较下劣的快乐。所以我们在生死中非常辛苦。我们修行,就要长时间思维这些,才知道世间真的是苦多乐少,没有快乐。所以要得到究竟的快乐,还是要靠三宝的功德。
在山上待的时间长了,内心比较静,会感觉到一些快乐。但是一旦烦恼现起的时候,又会跟以前的状态相应,这是由于过去的烦恼习气现起了;当我们真正跟烦恼习气相应的时候,会发现那是一种痛苦,又想来山上;而在山上修行要跟烦恼斗,所以又会感觉在山上比较苦,实际是因为我们的烦恼而苦;从山上回到世间又觉得世间苦。长此以往地循环反复几次,我们的生命还剩下多少时间?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策励道心啊!
【研讨】:如何把握正念去修行?
在僧团中实践善行,斗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同学戊:今天吃饭的人多,备菜的数量不太够。我问组长要不要多炒一些,问了三遍都说不炒。结果菜真的不够了,组长冲我发火了:叫你炒菜你怎么不吵啊?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跟他据理力争;现在则会思考:事情没有对与错,重要的是看你的心态如何把握。我也没怎么反驳,马上就去炒菜了。炒完了自己很欢喜,他也很欢喜。学佛以前自己对身边的人好像不在乎似的,今天加持这个人,明天加持那个人,老让身边的人不高兴。现在我要从身边人做起,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让他们高兴。
【法师总摄】调整自我也是一种善行,是忍辱的善行;包容体谅别人、能够做到心里不埋怨对方的话,则更高明。第一步是身口上不违犯;第二步是心理上不埋怨,硬忍强压总有一天会爆发的;如果真的是组长的判断有误,还有第三步——找个适当的时间向组长沟通,建议。
我觉得首先要训练不给别人带来麻烦,这是做善行首先要做到的。比如上卫生间的时候,手纸没有投进纸篓这种小事,都是给别人带来麻烦的地方。如果做善行处处给别人带来麻烦,那么也是有问题,要注意照顾周围人的感受。比如睡觉的时候不要影响到别人,特别是在公共空间,比如说洗完澡离开浴室的时候,要收拾得干净一点,不要让别人收拾半天。
第二,先从自己身边的做起。把自己的东西先打点好,才有可能进一步推己及人,帮助别人。先对身边挨着的人做善行,不要一开始就跑特别远。
另外一点,我们做善行的时候自己挺高兴,但是不是出于善心呢?做善行可能是为了炫耀自己、应付局面,是不是善心都很难讲。还有,心是好的,但是有可能会办了坏事,不做还好,一做反而给别人带来麻烦。这些都是我们要注意的,最起码的是要保持真诚的心。
本课程为僧团沙弥的课堂笔记系列,相关链接如下:
090215丙班课堂笔记
090201丙班课堂笔记
090130丙班课堂笔记
090117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090117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090116丙班课堂笔记
090112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090112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090103丙班课堂笔记
081228丙班课堂笔记
081227丙班课堂笔记
081220丙班课堂笔记
081219丙班课堂笔记
081129丙班课堂笔记
081128丙班课堂笔记
081127丙班课堂笔记
081122丙班课堂笔记
081121丙班课堂笔记
081114丙班课堂笔记
081108丙班课堂笔记
081107丙班课堂笔记
081011丙班课堂笔记 (下篇)
081006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