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11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11月8日 上)
【法师引导】
昨天到医院去看病,在洗手间旁边看到一对老夫妇,丈夫拿着几个馒头,对着妻子不断重复地说:“把这几个吃掉”,但妻子却没有什么反应,给人的感觉她神志已经有些痴呆了。他们大约是六七十岁的样子,无论过去有多少丰功伟业,有多少欢乐,但在当下命运的结局却是这个样子,每天就这样消磨打发着剩余的光阴。想想我们自己,现在能够学到佛法,能够遇到师父和团体,这是何其的幸运,是多么的难得!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努力的一点一滴都在无限生命中种下了很美好的福慧资粮。
资粮和福报是不同的,有福报不一定有资粮。一个人可能有很大福报,但不一定有福资粮。福资粮是无漏的,是与解脱和成就佛果相应的。
像上面提到的老夫妇这样的一生,在社会上是有很多的。相反,像我们这群人这样是非常少的,我们放弃了很多世间的追求,转而追求心灵提升,让生命过得更充实和有意义。
现在越来越觉得学习佛法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要抓紧时间,不要浪费暇满人身,在道场中努力一点一滴地闻思佛法、修学佛法。
正式学习师父安居开示之前,讨论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佛法的入门是什么?讨论出的结果很多,有:信、皈依、业果、亲近善知识、无常、暇满、依师、听闻佛法等。答案很多,不够统一。为何讨论这个问题呢?据我自己的体会,师父的开示完全是一种心得,是证量不是教理,是要教授,如果资粮够的话,听了甚至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觉悟。学习师父开示再配合着经论,才能得到最大的受用。现在研讨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佛教的一些要点,否则听开示会听不懂。佛法的入门就是皈依!持有这种看法的大德有很多,比较有权威的是印度的祖师阿底峡尊者提出的。有一次,日常老法师曾问李炳南老居士最近的修学情况,老居士答曰:“皈依!”深得老法师赞叹。皈依的层次有四种: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上士道的皈依等。下士道的皈依是怖畏三恶趣苦,中士道的皈依是怖畏轮回之苦等等。为什么佛法的入门是皈依?不要用懂的教理来回答问题。跟自己联系起来,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皈依?否则了解很多道理,内心没有感觉。学了道理只会看别人的过失。为什么皈依?很简单,因为苦。如果天天受用快乐、忙得不可开交,就不会想去皈依。佛转四谛法轮,第一个讲的就是苦谛。人跟畜牲对苦苦的领受是完全一样的。比如按一个虫子,虫子会跑掉,找庇护所。如果人只知道吃饭、睡觉,跟畜牲一样。
第二个问题是:正皈依是什么?大家讨论的结果有:法、僧、三宝、善知识,还有的同学不知道。实际上,正皈依是法。为什么正皈依是法?“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我们真正皈依的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依着方法去做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如果皈依之后,不能依着法去行持,就很容易陷入情执,有依赖感,而且当师长、同行一旦离开,我们就又会恢复到以前的习气状态当中。佛涅磐以后,我们还是凡夫。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如理依师?皈依师的目的就是学法。皈依佛陀的目的也是学习实践佛陀讲的法,改变我们的身心。对师父有信心,他的话才会受用;有了受用,身心会改变;身心改变,就会离苦得乐。对师长的信心强的原因是实践他的法,身心状态真正的改变了,受用佛法了。
第三个问题是:佛法的中心是什么?大家讨论的结果有:缘起性空、究竟离苦得乐、业果等。实际上,佛法的中心即为业果。缘起性空是一种甚深见,真正能够通达业果的只有佛陀,十地菩萨还不能究竟通达业果。业果是一个法则,如是因感如是果。比如某人上课盖了一块盖腿布这样一件非常细小的事情,我们可以百分之百的确信的是,这是过去世的业因在今生所感得的果。业果相当复杂并贯穿整个学佛的过程。《广论》中有讲“朴穷瓦云:‘我至老时,依附贤愚。’”“贤愚”即是指《贤愚因缘经》。可能会有同学有疑问:佛陀是圆满的,为何还会受金枪马麦之报?如果佛还要受业报,我们何必成佛呢?《佛说兴起行经·佛说食马麦宿缘经第九》《中本起经·佛食马麦品》有讲到这则公案。这正显示如是因感如是果的道理。然而马麦在佛陀口中却是天厨妙供,所以佛还是圆满的,但业相还是有的。另外一点,菩萨有时会示现堕入畜牲道,虽然形体堕落了,但是心没有堕落,是大慈悲心。(《六度集经》第六卷,猕猴王本生,鹿王本生)业果法则跟我们日常生活都有密切关系。不然,课上学了佛法,课下就成了另外一回事,迟早会学不下去的,退出佛法的舞台,回到世间的舞台。
第四个问题是:业果的中心是什么?大家讨论结果有:善因感乐受,恶因感苦受、如是因感如是果、苦乐、善恶苦乐、信等。实际上,业果的中心即是意乐。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意乐不同而会有很不一样的结果。比如,在世间、在寺里同是干活,但是后者是修行,前者却是浪费暇满。世间人干活甚至比我们还精进,但是所求不一样,世间求的是钱等色法及有漏心灵的享受,我们求的是无漏善法。那么“意乐”是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讲,就是心态、动机。比如,表面上请朋友吃饭,但是心里是想请他为我办事,这个动机就是意乐。意乐有清净、有染污,我们时刻都在作意、起心动念。我们怎样起心动念才是最好,佛法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意乐也是贯穿始终,任何时候都要在意乐上下功夫。
第五个问题是:最圆满的意乐是什么?大家讨论结果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成佛等。实际上,最圆满的意乐即为菩提心。菩提心太殊胜了,学佛自始至终就是奔这个目标,是非常快乐的一种状态和心境。“为利众生愿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内涵。单单“成佛”还不够圆满。成佛是主要目的,为利众生是永恒目的。成佛不是为了坐在那里让人拜。成佛之前是度众生,成佛之后还是度众生,永无止境。菩提心的利益:快乐!比如,某同学工作很辛苦,但是如果发起了菩提心,感受是非常快乐的。把为利众生放在前面、把成佛放在后面,是为了说明为利众生才是真正目的。只有成佛才能最究竟的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我一定要成佛。收摄一下:造业最圆满的意乐是菩提心,菩提心的最标准的定义:为利有情愿成佛。
本课程为僧团沙弥的课堂笔记系列,相关链接如下:
090215丙班课堂笔记
090201丙班课堂笔记
090130丙班课堂笔记
090117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090117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090116丙班课堂笔记
090112丙班课堂笔记(下篇)
090112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090103丙班课堂笔记
081228丙班课堂笔记
081227丙班课堂笔记
081220丙班课堂笔记
081219丙班课堂笔记
081129丙班课堂笔记
081128丙班课堂笔记
081127丙班课堂笔记
081122丙班课堂笔记
081121丙班课堂笔记
081114丙班课堂笔记
081108丙班课堂笔记
081107丙班课堂笔记
081011丙班课堂笔记 (下篇)
081006丙班课堂笔记(上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