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小说——真作假时假亦真 |
钟雪灵/文
48、树欲静风不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柳如歌以为自己把杨雨轩当成一个普通朋友光明正大地正常交往不会遭来什么非议的。哪想到杨雨轩早已是窗户眼儿吹喇叭——名声在外,区里大凡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许多有关他的风流韵事。他是众多年轻女子心中的偶像,梦中情人,有些人尽管知道他品行不端,仍然想他念他离不开他。他是名副其实的“大众情人”,人们已形成了一种共识:每一个与其来往的年轻女子无不为一个“情”字。
柳如歌当然不会被当成一个“特例”。她对杨雨轩的了解应该说已经不少,但却十分片面——她从杨雨轩口里听到的更多的是他的身世的不幸和命运的多艰,至于他的“荒淫”,柳如歌却只是从杜秋月那了解的,自己在招待所里的所见所闻以及那天夜里的遭遇柳如歌想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就是因为柳如歌的这种“天真”和“宽大”,使她没有下狠心和杨雨轩“绝交”。可在柳如歌心里的这份不再掺杂任何企图的纯洁友谊却因杨雨轩的名声不洁而被着了色。因此,这份友情也就理所当然地给柳如歌的世界里带来了种种负效应。
负效应之一,许多好男孩儿认为柳如歌和杨雨轩在“处对象”,从此对她敬而远之。这使柳如歌在失去了珍贵友谊的同时,也错过了选择最佳伴侣的机会。
负效应之二,许多杨雨轩的异性崇拜者得知他对柳如歌的“情有独钟”后开始因妒生恨,这使柳如歌在刚刚踏上社会后就很遗憾地在一定范围内失去了许多同性的友爱。
负效应之三,给个别不明真相却别有用心的人以错觉:柳如歌是个多情的没有人看顾的“孤女”,她需要男人的陪伴。后来门卫换成了个年轻人就不止一次半夜三更去敲柳如歌的门,柳如歌吓得把一张张桌子顶到门前说:你不要这样,否则明天我告诉你们领导。那年轻的卷毛蒙族青年就说:那你咋允许杨雨轩进你的屋?我知道你俩好,你要不给我开门,每天早上我就不给他开门,把他冻在外面。还说:“我也只是想和你唠会嗑儿,不会做什么的……”一边就用别的钥匙开门,柳如歌就紧紧地用手别着门让他开不动,如此这般折腾到半夜,那鬼迷心窍的“卷毛”才回了自己的值班室。柳如歌就蒙上被子呜呜咽咽地哭起来,任泪水湿透了枕巾……。
从此,她每晚睡觉都把所有能用的东西都顶在门上,并将门用绳绑紧。听到有一点动静,她就张大眼睛不敢再睡……
负效应之四,杨雨轩的追求者往往寻踪而至,搅得柳如歌不得安宁。别的女孩偶尔来趟倒也好应付,只有那个杜秋月隔三差五就跑了来,害得柳如歌啥也做不成,每每要搭了时间陪她漫无目的地闲聊。她还说这和杨雨轩没关系,她只是想受受柳如歌这个“文化人”的熏陶。而敏感的柳如歌却觉出:杜秋月这女孩子人小“鬼大”,她每次来柳如歌这里,看似无心却常常怀有些“小意思”——她要从杨雨轩与柳如歌接触的频率中推测他们的感情发展深度;在这里即使找不到杨雨轩也可以了解一些柳如歌个人世界中鲜为人知的小秘密。因为柳如歌通常和人相处是很坦诚的,心不设防使她谈起话来从不闪烁其辞,这样就可以了解她的长处和短处,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柳如歌洞悉杜秋月的内心世界,明了她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却并不戳穿,她觉得“痴情”总比无爱无恨的“木头”或水性杨花、见异思迁更可取。这种观点,使柳如歌对杜秋月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以至于让杜秋月和杨雨轩有机会在她面前做出那件荒唐至极的事来。
链接
目睹心爱之人的“乱”——纪实文学连载[41] “石破天惊——纪实连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