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炳亭
李炳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336
  • 关注人气:30,2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栏]身体的教育

(2010-01-16 15:13:17)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栏文章

 

   几年前采访刘良华先生,访谈的恰是他的“身体教育学”。那时,我还隐隐有些担心,觉得当下的中国,应该远有另一种教育,比身体的教育急迫和重要得多,这刘先生咋弃大抓小,捣鼓起体育教授们那一套呢。

聊下去才略微懂得了一些,原本这刘教授是颇为煞费了些苦心的,身体教育学当然要追求“强身健体”,但绝对又不是想象的那般简单。“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从反对“反身体”的教育入手,呼唤和追寻关于人性的“完人”的教育,这或许才是刘教授的真正用意所在。正如他本人所讲,“身体教育学简单地说就是重视‘音体美’的教育学。不简单地说,身体教育学至少可以分为两个追求:一是使身体趋向强健、强悍甚至野蛮;二是使性格或人格趋向健全、勇猛、锐利、热烈。”他还说,知识教育学的典型疾病是“男子汉消失”,“非典”事件是“精神病”。看来这先生的身体教育学是反对“片段”和“片面”教育的、自成系统的“身心教育学”呀,用今天大家熟稔的话说是属于典型的“素质教育”。

我最早对刘良华先生的钦敬是关于他的教学论研究。在当今的学界,能把教学说清楚的学者当然大有人在,但能像他那样,说得直白和透彻,让人印象深刻,浅入“浅”出的则不太多,这不仅凸显出其扎实的学术功底,悟透了,恐怕还有他的幽默和睿智,读他的书你不必咬牙切齿蹙着眉头,听他的讲座也绝少溜厕所打瞌睡。

刘良华所说的“身体”不是身体,而是“灵与肉”的“身体”。身体教育不是“体育”,而是“神与体”结合的“教育”。这些话似乎很拗口,但仔细琢磨,却蛮有味道。我相信,这种教育主张,是立足当下,具有强烈鲜明的现实意义的。

遗憾的是,我对教育史的研究所知甚少,无法学着很是严谨地查找出从先圣开始,然后一字排开所谓中国的外国的,诸如苏格拉底、巴赫、尼采、卢梭什么的主张。并非因为不懂才以示轻蔑。我是说,解决当下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力行的教育行动研究,恐怕比借考古挖坟掘墓而有聊得多,如果中国今天的教育学通篇写就的都是“子曰”、“杜论”的,那什么时候才可以留下今人的声音?而今人的声音是什么?是控诉和煎熬,是望穿四季,是暗无天日!我们总不能塞上耳朵,侥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吧。袖着手搞教学研究,却又老拿“纯理论”来遮掩良知带给自己的惶恐和尴尬,恐怕也属于“学界”不常见的露着尾巴的拙劣吧。你“解救”学生总得先把笼子打开、枷锁砸掉吧,光“芝麻开门”那样的动动嘴皮子般的“念咒”,牢门就开了、枷锁就断了?那是“鬼通”,不是教育!因而我以为刘良华先生所从事的“身体教育学”的主张和实证研究,是直抵“生命活力”因此才具有“生命力”的研究。任何名之曰“生命”的教育研究,一旦不指向和注重“活力”和“活体”,则和医学院的尸体解剖课有什么区别?解剖马王堆干尸或许存在的是“学术”价值,但教育研究则需要体现出另一种价值,正像从沸腾的油锅里“捞”出不幸跌入的孩子,眼看着就“炸”成一具具的“焦尸”了,“捞”不仅是价值,更是良知。

约翰.洛克时,很感触这样一句话,“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凡是身体精神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教育必须追求和致力于“人世的幸福”,而要达到这样的幸福,除了身心俱健,你说还有什么途径?

“如果你仍然对身体教育学持怀疑的态度,我建议你想象语文与体育的整合效应:美育的优雅加上体育与劳动教育的野蛮,一起构成培育‘快活力’的身体教育学。”这句话是刘良华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