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亭课改名校访谈25”广州市八十中的“改革文化”
(2010-01-14 14:19: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广州市八十中的“改革文化”
本报记者李炳亭 特约记者洪湖
这是广州市第八十中学党委书记袁成在作课改动员报告时送给教师们的一句很富有哲理的语。
八十中是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候选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也是传统名校。学校地处广州市白云区,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白云区骨干高中。
“当我们发现自己落后了,我们就大胆主动地走出去,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寻找改革的方式、方法。”学校校长袁闽湘告诉记者,围绕高效课堂,近年来,他们主动求变从而打造出富有八十中特色的“改革文化”。
管理:从公示到共识
“入木三分找差距,精益求精谋发展。”在学校召开的高效课堂反馈会上,袁成书记鼓励所有教师,要敢于自我否定,主动向自己的课堂上去“找差”。他说找差就是查病因。查病因就不能“讳疾忌医”。
袁闽湘校长告诉记者,一段时间以来,学校的课改正是通过这样的“找差”,从“根”上转变教师们的课堂观念的。
他们把“问题”罗列出来,让老师们去诊断、反思。
“我们的课堂为什么学生不活跃,没有生机和活力?”“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感觉学生如此吃力?”“我们的课后作业为什么那么多?”“为什么我们的教师学历水平比人家高、教学经验也比人家丰富,比较人家的课堂却有那么大的差距?”
为了提升教师的诊断水平,一个月中学校两次组织教师前往山东杜郎口中学取经。两校课堂一经对照,老师们很快找到了真正的“差”,并且看到了“差”在何处。他们返校后,不经动员,全校全员全面开始推广杜郎口模式。
一段时间之后,学校再次如法炮制,依然是从课堂实践中“揪出”问题,然后把问题罗列公示,供老师们去辨识、争论、验证。他们正是在课改中实施这样的“行动研究”,才尽快促使了八十中的课改,从一开始就行走在了一条快车道上,并且慢慢积累下很多宝贵的财富经验。
记者有幸参加了八十中的一次学案专项会。他们依然是“摆问题”,袁校长先“出题”,他问的是“在学案编制上,我们还存在哪些差距?”老师们七嘴八舌热烈地议论开了,袁书记逐条归纳,这样概括起来就形成了“五条不足”:
一是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是缺乏高效课堂文化构建的引导,没有引导学生形成‘我参与、我自信、我成功’的氛围,三是有时会忽略学习方法的导引,四是注意‘知识问题化’设置,但‘有效问题’不多,其中机械性的问题偏多,探究性的问题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启发思考,促进积极探索,五是问题层次化做得不够好,有层次,但层次欠具体,不利于分层教学的开展。
记者会后采访,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方式的确能让人“心明眼亮”。既解决了现实的困惑,又指明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他们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问题“公示”,从而达成了课改观念的“共识”。在一次课堂即时反馈会上,老师们自发地开始“揭”自己的问题了。一个反馈会不到15分钟,可老师们列出的问题还是让袁校长显得很凝重。他告诉记者,课改的“易错点”恐怕就是这么几项:“教师经常剥夺学生的话语权,代替学生讲,把学生晾在一边;教师有些罗嗦,好象不讲不过瘾一样,常打断学生思维;取代学生质疑,只见教师质疑,没有鼓励学生提问;忽略了即时评价的武器,很多课堂没有当堂小测,很难保证效果的高效;教师的拓展性点拨、启发不够,没有注重学生深挖教材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即兴创作、生成作品的关注缺乏关注……”
让学生动起来得先让教师动起来!学校鼓励教师们“把问题当课题”。《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如何高效地动起来》等一大批“问题课题”纷纷解题、破题。
育人:环境课程激活学习兴趣
广州80中是一所山水映掩的园林式校园。荷塘、月色、曲桥、四季鲜花盛开,美不胜收,置身八十中,美景与朗朗书声相映成趣,校园生活诗意流溢。
近十年来,八十中一直重视“以美的教育育美的人”,他们把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活动课程开设,经10多年的研究与积累,环境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八十中的办学特色之一,环境课程的开始也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的环境课程分为常设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常设课程是“珍惜家乡优美环境,宣传八十爱绿精神”。研究性课程则是学校每学年设立两个环境教育月,分别是6月和10月,课程内容是“校园、家园、河流、地球”。
他们研究性课程的实施是这样的。他们由学校牵头,本着“相信学生、解决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去做,并在做中学、做中思。袁校长说,研究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发挥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这个“三性”,他们多次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等媒体合作,联合当地政府共同举办“保护母亲河,保护我们的家园”系列活动;他们依靠学生,积极组织“世界地球日”绿色环保社区宣传活动,学生们还深入到区域内森林公园开展关于环境数据的访问调研,对学校周边环境及流溪河河水污染情况及附近企业进行环保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同时将调研报告上报环保部门,反映环保情况。
学校环保社团的王易同学告诉记者,环境教育激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袁书记则说,学生们又把这种兴趣实现了向课堂的“迁移”,习惯了在基础知识课程上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探索欲望大大增强了,自主和合作意识也明显增强了。
袁校长说,学校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环境课程的开设,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学校成为广州市首批绿色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基地。
生活:把“情感”交给学生
袁成书记告诉记者,八十中的学生自主管理采用的是“条块结合、以条为主”模式,即将管理权分到各个级部、各个学科,而学校决策层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决策、指导、监督、评价上。随着课改的推进,学校又进一步淡化“科层”管理,设立三个职能中心:一个教研中心、一个后勤服务中心和一个行政服务中心。而教研中心又分为三个小研究中心,即导学案研究中心,具体负责教学与科研;班级管理研究中心,负责德育与科研;质量评价研究中心负责评价课堂教学。
学校管理的核心一切围绕着“把学校管理权全面交给学生”,其突出表现在实施“值周班制度”上。
袁书记说,以“自主管理、主动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值周班制度,是学校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工作上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德育形式。这种德育课程是注重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人的个性化合理需求的结合,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规范、具有良好公民道德意识,积极引导个体潜能不断发展的很好尝试。同时班级凝聚力得以增强,学生干部的领导力得以锻炼。
学校的值周班涉及的领域包括学生的一切常规管理。如门口站岗,宿舍,两操,卫生,早读,晚自修,饭堂义工,就餐管理及其他大小型活动等。
值周班管理的形式是:每天课间操向全校师生汇报存在的问题,并发出倡议。每天的课间操后,值周班长向全校师生通报前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表扬校园中的好人好事,批评不良行为,并就值周主题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书。
他们还敢于把学生的“情感”问题也交给学生。记者在采访中正好看到了这样一份倡导有关异性正确交往的倡议书:一、提倡男女集体交往,不提倡男女单独私下交往;二、提倡男女生在校交往,不提倡男女在校外交往,尤其是娱乐场所交往;三、提倡男女生在显示环境交往,在有益活动交往,不提倡男女在网上匿名交往;四、提倡男女生在交往中多谈学习,生活等健康内容,不提倡一味谈吃、谈穿、谈玩等;五、提倡男女生在交往中重精神轻物质,不提倡交往中送礼请吃;六、提倡男女生在交往中举止自尊,言辞得体,不提倡男女生交往中动手动脚,肢体接触;七、提倡男女生在交往中主动听取长辈指导,不提倡背着长辈特别是监护人私交过密。
值周班的学生值周班长、班主任列席每周的行政会,向行政会汇报值周工作,指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随后行政会研究解决方案,并落实到人。
记者看到了高二(10)班在担任值周班时所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建议:学校部分男生在宿舍后门偷买早餐;师生车辆乱放;宿舍供水和水质存在部分问题;饭堂卫生和菜式学生们不满意;建议在课室安装纱窗防蚊虫;建议在高一及高三年级教学楼附近增设厕所。
袁书记说,凡参加值周的同学,都会在值周结束后,写下值周感言。随后,学校会在校园网上公布,并在下周的各班班会上分享,这些感言,于是成为了珍贵的教育素材,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学校将这种形式称之为“感动师生,化育灵魂”。
据袁书记介绍,学校现在已经完全依托学生实现了自主管理,未来自主管理的程度和力度都将进一步加大,而一个全新的、基于学生自主管理的80中也将呈现给大家。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广州市第八十中学也已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即“352”模式。
352的解读:“3”,30%,即12分钟用来对学、群学;“5”,50%,即20分钟用来展示、讲解;“2”,20%,即8分钟用来归纳总结、小测。
他们还对每个环节作了具体要求:“对学、群学”即先在组内,同质对子互学,然后,异质对子帮学;“展示讲解”即教师根据学情调查,分配展示内容;小组分工:爬黑板、讲解、补充、质疑;学生讲解、质疑,教师点拨:“总结、小测、指导预习”即要学生画知识图、树等。
352课堂模式主张三条原则:第一是环节:预习是关键,展示是提升,反馈是保障;第二是要求:独学重于对学,对学重于群学,群学重于教师讲;独立学习能解决的就不讨论,小组讨论能解决的教师就不讲;教师的讲,重在点拨,在全班没有任何学生能讲的情况下具体地讲。第三是处理好小展示与大展示的关系,大展示重于小展示。
352模式的程序要求:1、编制导学案。导学案,重点在知识的归纳、核心知识的训练,分层很重要,中等难度为主。2、发导学案,或练习卷。提前一天,分发导学案。3、早读收导学案,了解学情。通过查看导学案,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知识盲点,及时纠正备课设计存在的问题。预设课堂大展示的内容。
袁校长说,352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着学校发展的问题。课堂上已经基本达到了“上教不教”的境界。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课堂上,教师让位于学生,把对知识的解释权、质疑权、对自我的评价权等还给了学生。因此,学生学得更多,理解得更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强,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习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课堂充满了人文情怀。
由于教师的让位,师生实现了真正的平等、民主与自由,学生的人格也得到了真正的尊重,学生同伴之间的帮助是真诚的,合作学习是高效的,当然,团队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
课堂里再也没有了“差生”,学校也没有了令人头痛的“问题生”。
由于分层的学习目标,分层的教学,分层的评价,所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张扬,每一位学生在课堂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于是,学校曾经面临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