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儿童在对知识的认知上有儿童的规律。
我们不是凡事都讲科学吗?科学告诉我们,与成年的认知不同,儿童在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是无法像成人那样通过调动“既有知识”去“演绎”的。儿童唯有在动手参与中,才能通过“经历”生发出“归纳”。更何况,绕过儿童的经历所直接灌输给儿童的所谓知识,也必须要儿童通过“使用”才有可能生成“能力”,形成“智慧”。这就告诉我们,从“具体”到“抽象”是儿童的认知规律。
请问,即便可以向儿童灌输知识,但谁有能力可以灌输能力和智慧?我们教知识的目的,宗旨是为了让儿童应用,并在应用中去发现新的知识。因而教育者必须去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旨趣、天性和认知规律,寻找到“适合”儿童的方法。
教育当然不是以压抑、管制和约束的方式去调教、干预、统治学生。教育只有“按照儿童的方式”,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动,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尽可能摆脱“成人之见”,他们的天性才会“自然”展现,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散发出活力和效益。
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
传统课堂“讲得精彩是好教师”,而高效课堂呢,主张教师的第一素养是“激励性”,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专业化水平高的未必是好教师。教师的最大价值应该体现在如何激励学生的学。
教师可以不进课堂吗?
新学期开始,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规定:当上课铃打响之后,严禁教师进课堂。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这和“动物可以不圈养吗?”类似。不让教师进课堂,而且还必须保证让学生学会。对了,假如学生不需要教师这根“拐杖”就能抵达学习目标,假如动物具有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离开了人类它们能生活得更好,圈养岂不是迂腐,圈养岂不是以“文明”的方式表达的另一种杀戮吗?
当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之后,根本是不需要教的。我们因而一直在不厌其烦地讲,课堂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在于教会学生学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
学习能力才是素质教育中的那个“素质”。
当学生拥有了这种能力,试想,他未来会找不到工作,乃至于迷失自己吗?我们的教育还会出现知识越多越无用的尴尬吗?那“四个学会”,其实就蕴含在学习能力中,不用特意去教的,一切都水到渠成。
但问题是,不教如何能学会?
这当然需要借助一些“技术”。其实,技术的事最容易解决,最不易解决的是观念。有些人死抱着传统课堂教学得来的那点“经验”不放,认为要让学生学会,就得多讲、多练。没办法,这样的人是从“原始社会”走过来的,信奉“钻木取火”而不认识“火柴”的意义。
我们“共同体”普遍的做法是:导学案是路线图,小组学习定成败,独学、对学、群学是方法,学情调查是基础,达标测评是关键,展示交流是手段。当然,每一步该如何具体操作,实在是本人无法详加阐述的。我愿意和大家多做探讨。三年来,我们一直在全国15个省30家学校做实证,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而且学得更好!要不,新知会拿自己的名校声誉开玩笑?别忘了,他们可是民办学校。
如果你相信这是事实,那我再告诉你,课堂教学最有价值的“资源”,有可能是学生。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更何况50个“不臭”的皮匠?苏格拉底说,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颗小太阳,关键是你得能点燃了,50个小太阳相当于一个核反应堆,威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