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亭课改名校访谈8]课改,翔宇的“二次”革命
(2009-09-14 13:08: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翔宇的“理想课堂”
本报记者李炳亭 特约记者李玉佩 洪湖
从“体制改革”中走来的翔宇,把“改”当成创业的精神传统。其实课改始终伴随着翔宇,并推动着翔宇的发展。
卢志文说,翔宇刚刚起步后,即便是在离高考最近的宝应中学,也坚守着几条教育的底线,他们称之为“五个每”:每班有一个图书馆;每晚有一次电视新闻;每周有一个名片剧场;每学期有两至三次名家讲座;每位同学有一份翔宇自己的报纸。而针对于课堂的,则是被他们视为教学秘密的“两项改革”,即以“基础教案”、“基础作业纸”为载体,支撑着自己的教学行走。但就是这样,他们还深感到这仍是在“原地”的“修补”,而不是旧城建造中的“易地新建”,“隔靴搔痒”“聊胜于无”而已。
随着集团规模的高速扩张,尤其是后来“新教育”团队在集团的“落户加盟”,为翔宇“二次革命”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卢志文说,我不否认翔宇是名校,但真正的教育人,眼光应落在成绩之外、落在教育的缺失之中。他开始在“名”之外,从创业的初衷思考翔宇的发展增长倒底有没有极限?而持续发展的空间又在哪里?他说,既然是名校,翔宇就更应该担当更大的责任和贡献,才对得起社会给予翔宇的这一份信任。
当过“名师”,又对教学研究情有独钟的卢志文有个观点,他认为,所有教育的问题都能够从课堂中找到原因,也都必须经由课堂来解决,这个“经由”的过程就是“课改”。课改是“试对”,而不是“试错”。一个学校无论多伟大,如果缺少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仍然只能是行走在教育的边沿上。
为了翔宇的“核心竞争力”,卢志文亲赴杜郎口考察,他说,杜郎口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给我们的启发更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抓结构就是抓根本。把教育的“底线”和“理想”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在课堂中实现,那些来自学校的、学科的、教师的、班级的、同伴的,乃至家庭的“不确定的偶然因素”,就有了“确定的必然的”归属。
“访学”归来之后,从2008年5月,他们发动师生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拉开课桌,撤掉讲台,四面架起了黑板,揪住课堂发力,翔宇开始号令三军,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序幕。他们把第二次创业,叫做走近“理想课堂”,而把和传统课堂的决裂,叫做“归零行动”,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课变”。
宝应高中的常务校长潘文新这样解释“理想课堂”,理想课堂首先是“追求着理想”的课堂,同时更是“呈现着理想”的课堂,但绝不是“已经理想”的理性化课堂。它的前提是高效,高效课堂的“效”,首先是“效果”,其次是“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效果显著的课堂不一定是理想课堂,理想课堂一定是效果显著的课堂;效率很高的课堂也不一定是理想课堂,但,理想课堂一定是效率很高的课堂。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的,才是真正的理想课堂。
理想课堂的五步曲
翔宇的理想课堂,追求“三个效”,即注重课堂的效率、效果和效益。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效”,需要走好“五步”。卢志文这样总结翔宇人的“五步曲”:
首先是“回归”。如同自然环境,理想课堂需要营造和涵养,更需要保护和回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还给师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让课堂还归“本真”,让课堂成为“课堂”。
第二是“甄别”。机械重复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缺少灵气;墨守成规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缺乏思想;人云亦云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缺乏个性;浮光掠影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没有实效。理想课堂是学堂,不是讲堂;是练功房,不是表演场;理想课堂是有导游参与的自助游,目标明确,过程精彩,随时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而不是例行参观,线路预设,程序固定,激情缺失。
第三是“规划”。理想课堂后教师的行为路径:从“执行”走向“领导”,从“领导”走向“开发”。新课堂结构的构建,包括器物层面的变革;流程、方法层面的设定;理念、理论层面的更新。
第四是“考量”。理想课堂关注“四个度”:目标精准度;精力流失度;时间利用度;效用达成度。
考量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建立在自身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应该是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因素的丰富多彩的过程;应该是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过程;应该是把发展放在首位,从而充满着“知识的再创造”,以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不只是以学定教,以学施教,同时以学评教。
第五,是持续不断地去“定义”。理想课堂与人一起不断生长与发展的不断“定义”描述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在翔宇人心中,理想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是“开”与“达”的统一,是“严”与“爱”的统一,是“导”与“牵”的统一。
理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要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新奇。好的课堂就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获得幸福。理想课堂的高效益应该建筑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持上,应该建筑在科学的课堂结构上,应该建筑在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上,而不是仅仅依赖教师的个体主观素质的高低。一定认识到课堂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增进能力,同时也是情感、精神发生、孕育的过程,学习着知识也就是学习着人生,创造着知识也就是创造着自己。
。
理想课堂的模式与评价
翔宇同样注重构建课堂模式,他们认为,课改的支持是理念,支撑是结构。卢志文说,课堂结构会转变学生的态度意愿,并通过学生态度意愿转变而发挥作用。课堂要高效首先就要“结构制胜”,充分利用好“结构”这个基本资源,站在“结构”的肩膀上再攀登。因为自学、合学、群学,预习、展示、反馈等等课堂构架,更便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弥补教师、教学的不足。
潘文新说,构建模式模式或结构的最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有效削弱与限制老师的“权力扩张”,恢复和放大学生的“学习主权”。
翔宇理想课堂的基本模式为“六环节大课堂”,即一是目标解读,引导学生解读目标;二是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组内与组外交流,开展小组内外兼修式学习;三是分组展示(静态展示),引导学生上黑板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四是互动质疑(动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补充、评价等自我完善式学习;五是达标测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总结反馈,达成自我消化式的学习;六是循环预习,分发下一节课导学案,进入循环学习阶段。
目标解读,抓住的是目标精准度;小组讨论、分组展示、互动质疑则大大降低精力流失度;静态展示、动态展示则是考虑到时间的利用程度;达标测评和循环预习则考虑的是效用的达成度。
理想课堂要符合“四个度”,即目标精准度、精力流失度、时间利用度、效用达成度。
“四个度”,潘文新说,就是翔宇课堂的“抓手”。围绕这个抓手,他们把新课改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落地转化成学生的“自学、合学、群学”。
围绕着课堂效率的“四个度”,他们还建立一套与新课堂相适应的“监测”指标,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精力投放度这些标杆,而不是老师自身表演的精彩度。“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翔宇大胆放手,把学习交付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路,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在翔宇的课堂上,学法、内容,甚至以前的教学进度都要让学生自己去“做主”。
翔宇的“五维评价”,是从“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信任、同行佩服、自我认同”五个维度,对教师进行“间接的”、“定性的”、“动态的”、“过程的”、“基于发展的”评价。
“五维评价”由官教兵,到兵教兵、兵练兵;到兵带兵、兵管兵;再到兵促兵、兵强兵;最终走向兵教官,官教官。“五维评价”帮助教师完成了角色转变,他们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做好“第三者”。学生是“第一”,课程是 “第二”,教师是“第三”。因为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参与者,追问者,合作者;教师是介绍学生与书本“恋爱”的人,教师是“红娘”而不是“崔莺莺”,不能“抢镜”、“出位”,或故意“乱点鸳鸯谱”。教师“退隐”“虚化”到“幕后”,教师是导演不是演员,要在幕后策划、指导学生去展示,将学生置于聚光灯下,不是自己霸占讲台说长篇评书。
卢志文还向记者介绍,“五维评价”还让翔宇寻找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模式,即实践——反思模式。开放课堂成为最简捷的方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翔宇在“归零思维”指导下的课改,是一场“启蒙”,是一场“解放”,更是一场“聚集”。它的“推手”是教师,“抓手”是课堂,“助手”是结构,而“舵手”,却是学生。正是循着这样的教育本真,他们才可以以惊人的速度,用100天的时间“跑”完了别人需要3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漫长课改之路,完成了翔宇办学史上的又一场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