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把学生“搞舒服”
(2009-09-12 11:50:15)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把学生“搞舒服”
课堂效益不高、学生不喜欢学习、班风不好、学习负担过重、教师精神疲惫、职业倦怠……
我们都承认教育患病了,但因病忌医要不得,要治病显然需要就医。但医生假如不管患者患了什么病,总是用一个方子,哪怕这个方子是华佗留下来的,我相信它都没办法包治百病,“对症下药”这个理可不是仅指的治病救人,还应该包括教书育人。
遗憾的是,我们尚没认识到“医生”和“教师”的最根本区别,我们总是用一个事先精心设计好的“方子”去教所有人,我们的职业是“教书的”,而从来淡化“教人”。我们忘了这句话了,“教师每天走向教室,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学科,是生命而不是知识。”
我们的课堂出了不少问题,我们忘记了首先应该研究如何做出更好的处理,却总是选择“向上推”,要么埋怨体制,要么埋怨高考制度,或者辱骂学生都是些猪仔,而独忘记了从自身寻找原因。
“病患者”带给我们的启发是,生病就医,总是从自身的“系统”体检入手,寻找原因。同样的道理,课堂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系统”的问题,需要我们迅速给课堂“体检”,要明白课堂效益、效率不高,症结肯定是在“学”上。
揪住问题,然后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好”。解决了学好的问题,就等于瞄准症结解决了“病患者”自身的系统问题,身体自然趋向于康复。
我越来越觉得高效课堂没有什么难。你只要揪住关键,出路就在于:把学生搞舒服。你想想,传统课堂,是不是一直在“与学生作对”,想尽办法让学生“不爽”。
“搞舒服”代表了一切的方法,也代表了高效课堂的理念和思想。
“搞舒服”你得知道他想什么、要什么,他惯常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他习惯于怎样学,他喜欢什么、拒绝什么。你得“从他的角度”,准许他从一直的“被动”中走向“主动”,让他自我选择、自我思想、自我表达,他想说即说、想唱即唱,你得尊重他的眼睛和嘴巴,当他的行为、方式、思考、结论和你冲突时,你应该尊重和接受这种冲突。
搞舒服意味着尽可能不要课堂“纪律”。我们说,纪律应该永远服务于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服务于纪律。我这里说的纪律是传统课堂那样的纪律,那是唯纪律而纪律的。我们要创设一套适合儿童天性的“纪律”,就像他们在游戏中自我制定的“游戏规则”那样。其实,只要儿童在学,纵然是他情不自禁地一下跃到了课桌上,你也尽可能不去打扰他,激情来临时人会手舞足蹈。当然这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但人一旦沉浸于某一件事时,纵然你身处闹市,憾山易,想被打扰很难。
什么叫幸福?说不清。但按照马斯洛理论,人找到自我成就就是幸福。总得准许他们找,才能有自我成就,“找”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参与,一旦参与其中,那份穿心连肺的情感就不知不觉介入进来了,就赋予了学习以意义。有了情感在场,你害怕他没有“高峰体验”吗?有了这样的体验,他会留恋、会着迷,不让他学他会偷学,杨露蝉学太极不是“偷”的结果吗?
大道至简,高效课堂没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