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6、
我百思不得其解,有些人竟然撰文说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先美国。
我们研究教育的人,要么把教育学写得晦涩艰深,要么就是谎话连篇。不学无术的人一般常使用的是“空对空”,喜欢到处讲学,屁股一挨凳子,便口若悬河,一味地描述天堂有多么美好,等你热心沸腾起来的时候他却“夹着钱夹”逃走了,等你慢慢冷静下来,才想起问他:去天堂的梯子在哪里?他却转战到另一个地方忽悠去了,他哪里有时间管你的“鸟事”?我多么希望从事教育教学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一双火眼金睛,须知有些人在鼓噪的是“教育邪教”。
跑题了。一谈起“专家”来我就生气。我喜欢这样说,今天中国的教育专家都应该像袁隆平学学,把自己的科研搬到田间低头去,手把手指导教师。
还是跑题了。我开篇是说,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强迫儿童掌握的,有些是死知识,我当然理解有些人是出于好心,唯恐中国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一味把基础的地界划得越来越大,我们甚至不惜把大学的知识拿到初中去,让幼儿园去承担小学的内容。我要说的是,知识一旦不匹配儿童时,下马拉大车,这样的知识就是没有意义的。
让儿童去学匹配的、适合自己的知识,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再说一句我对基础教育的理解。
我一向认为,基础教育是“为儿童的发展打基础”的教育,简称基础教育。那么,哪些知识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故意伤害和毒害儿童的?教育是去适合儿童还是让儿童去适合教育?我们是当儿童当成工具,还是视他们为一个“人”?
7、
削足适履。我用这个词来概括今天的教育。当鞋子不合脚时,我们不是想着换鞋子,而是一刀刀的“切削”儿童的小脚丫,我们把“血肉模糊”叫做“培养”,更视为教育的“功德”。今天的中国竟然有那么多的教育媒体,发表和供老师们交流的都是如何的“调教有方”,这竟然被很多人奉为“教育艺术”!
教育要求儿童适应,这是“专制”的艺术,而不是育人的“人学”。我们不是总把学校比喻成“花园”吗?试问,有哪座花园,是强行要求“百花仙子”在同一个时辰开放的?中国人喜欢“美化”,因而今天的教育“装饰性”颇为流行。我们为掩盖“保守”,便在校门口挂一块“实验学校”的牌子;明明满教室都是些厌学的孩子,我们却把学校喊成“乐园”;把“专制”解读成“人文”,把“干预”说成“爱”,把教师的“个人作秀”当成“教学艺术”。
我可以准许你不懂教育,但绝对不能容忍把罪过当成功德。
我可以原谅你不课改,但绝对不原谅别有用心地攻击课改。
当教育真正把儿童当“人”的时候,任何人都会为儿童的成长去设计、去改变。有些人口口声声地谈教育之爱,说如何如何全是为了对儿童负责,每逢此时,有一种厌恶会从我心底不自觉的升起,我会立马抢白,请问,你知道你班里每一个学生名字的含义吗?如果一个教师连学生的名字蕴含着家长怎样的寄托都不了解,你还有脸说爱孩子?我的同事李茂说,评价一个教师,有一个最好的标准,那就是他(她)是否能如数家珍说出孩子们的故事。你知道你亲生孩子名字的含义吗?那你有什么理由不知道其他孩子呢?所谓把学生当子女,你看又是一种刻意的掩饰,掩饰什么,掩饰你从来不把孩子当亲生的,你只是为了讨好家长作秀而已,可怜家长们把孩子送过来,就是冲着谎言和虚伪来的吗?有些人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些,才开始发泄不满的,等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了真相,坏了,教育就变成了津贴专家恶意样子,“不争气”!你说今天凡是和教育有关联的,有几个是对教育满意的?家长不满意、政府满意吗?学生部满意,校长呢?教师呢?人人不满意,我们却还在顽固地“维持”!还不试图寻找突围,不是自甘堕落是什么?呜呼,我常常因此而食不甘味,无数次从梦里醒来,我听到很多的孩子在哀求、在呼救!可我无能为力。不,纵然是以卵击石。我的朋友李文君曾感动得我在主持台当场落泪,他说:纵然是撞破南墙,哪怕头破血流,我依然要撞个窟窿!其实,我一直在撞。
比我极端的是一个山西的16岁的中学生,他在教室里杀死了自己的老师,他留下的遗书说:“我愿意以我的死去唤醒教育的明天!”他当然罪不可赦,因为他杀了人,可教育每天都在杀人,你却还在振振有辞、一副劳苦功高,甚或在邀功?我当然不主张杀人,更不会杀人,我是说,哪怕为了我们自己不倒在教室的血泊中,为了我们的“安全”,去尊重儿童吧,尽管“尊重”这个词并不能概括我的教育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