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川中学:不能总把自己当“灾民”

(2009-09-04 13:43:07)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闻采写

          本报记者李炳亭

 依然熟悉的绵阳,依然熟悉的那截泥路,转一个弯儿、再过桥洞就是熟悉的北川中学校门,熟悉的老朋友刘亚春正站在校门口等着我,见面依然的亲切。

记者再一次来到“北中”。这是记者本人在震后第四次来“北中”,也是本报一年内第七次对北中进行“教学援建”。

早在去年8月初,当北中在长虹培训中心找到家安顿下来之后,本报总编辑刘堂江即带记者亲往北中,并就北中今后发展所面临的教学困难,代表本报表示将调动本报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对北中予以“无偿援助、全力支持”,从此,本报和北中有了一个美丽的“约定”。

在教师节到来前夕,记者受本报特派,带领兖州一中教师赶赴北中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并对北中目前的情况作了采访。

 

一切还好,可他瘦了

 

在北中校园里,除了少数几个孩子还坐着轮椅,那些在地震中伤残的,基本能换上了假体。与大多数刚开学的学校一样,北川的孩子们也一派忙忙碌碌的,看不出任何的不同。

可刘亚春仿佛换了一个人,与上一次来北中见到的那个他不同。记者面前的他,明显清瘦了很多,头发也白了很多。他依然不住的抽烟、咳嗽,依然有接不完的电话,依然还会在不经意间轻声叹一口气,然后不好意思地冲着记者笑一笑。他的眼睛里依然盛满了各种光,很湿、很也复杂。时间似乎并未淡去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些事,看着他,仍禁不住地会心疼。

他告诉记者说“越来越累”。记者不忍心追问他,但能猜得出来他的累是一种无法推卸掉的压力。只从那件事发生之后,他就立下了誓言,他说,我哪儿也不去,我就在北中待着,我要把北中带出个样子来,要不我愧对“任何人”。从此这个倔强的北川汉子,瘦削的体内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这力量一直支撑着他摇摇晃晃地站立着。

震后这一年,400多天,他就是这样摇摇晃晃撑下来的。

今年高考,北中竟“大灾有大产”,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相比去年,今年的考生432人,比去年少了160人,却多了20人上线,有140多名升入本科。那“少”了的160人,就包括地震中“全军覆没”的高二八班。

         好在新北中眼看着正一天天破芽而出,刘亚春说起新北中就像又换了一个人,他对记者说话的语气明显活泼轻松起来。

据刘亚春介绍,新的北川县城选址在距离绵阳不远的“板凳桥”。从绵阳出发,顺着宽阔的“五车道”行驶,只需要20几分钟就可到达。

新北中早在去年8月份就开始了再建的项目评审,前后历经12次,于今年3月完成,512日破土动工。学校规划由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设计,由北京建筑设计院整合方案,得到各方认可最后确定。当然,这一切均属“义务劳动”。

再建的新校占地225亩,建筑面积7.2万平米。由中国侨联全资2亿元人民币兴建,中铁工程局“零利润”施工,建校所需材料,由各生产厂家按照原材料成本提供。学校建筑过程和工程质量,将由国家审计署全程审计。

“下年91日,新北中就要交付使用了。”刘亚春还说,到时候,总理可能会来的。但愿我没辱没老人家交给我的使命。

 

  北中是什么样的使命

 

仅仅在一年之中,总理就来了北中6次。09124日,他是和北中的师生在一起吃的年夜饭。

总理曾经说过要建一所“新的”、“更好的”北川中学,总理还这样说:“北川中学靠什么保持声誉,真正成为所培养优秀人才的中学?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校长和好的教师,要有优秀的学生;要永远保持和发扬在抗震中凝聚起来的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这样北川中学才会名副其实地屹立在四川,屹立在中国,屹立在世界。”

刘亚春说自己读懂了总理的话,他说,北中总不能老以“灾区”自居。

刘亚春不仅累,有时也很焦躁。他说,刚震那会工作还倒单纯,就是安抚,别乱。然后就是复课,现在的北中,到了需要“提升、跨越”的时候了,不打造学校内涵,北中凭什么“立起来”!

“北中要向提升办学的内涵发展。”

什么是办学的内涵?刘亚春说,那就是抓好课堂教学,“教师是北中的希望”,这就是北中的发展寄托。刘亚春说的没错,北川中学的崛起未来靠的只能是抓好课堂教学质量。

真是不谋而合。

720日周济部长到成都,刘亚春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周部长明确要求,灾区学校也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周部长还说,灾区要敢于走在全国教育的前列,当务之急是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成为示范、发挥引领。

826日,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成都接见“20名先进教师”时对刘亚春说,“教学质量是另一种重建”。

可北中自有北中的难处。

去年北中197位教师,55人失去了直系亲属,32人失去了孩子。有些人申请调离这片伤心地,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在地震中英勇献身的李佳萍老师的丈夫刘全,正在办理调动中。

刘亚春为了尽早让老师们走出阴影,圆满完成北中必须完成的重大使命,他对老师们讲:总得忘记过去,该结婚的结婚,该耍女朋友的耍女朋友,该生孩子的生孩子。

他想到了自己该首先“带头”。于是,经人介绍,他有了自己的女朋友。截至目前,北中现有的191名教师中,3人重新组建了家庭,失去孩子的3个家庭,有了自己的新生宝宝。

据刘亚春介绍,现在北中的“老教师们”情绪基本稳定,大多数人经历了这场大难,已“炼”出了人生深刻的感悟,有些人工作量少了还不愿意,如57岁在地震中腿部受伤的张伦富老师,就主动找到刘校长,要求多为学校做点事。

“毕竟都是些经历了大难的人,我不忍心再要求他们什么。”刘亚春说,今年北中招聘了近40名新教师,“或许,他们将要承担未来北中更大的责任吧!”

 

本报将继续助北中

自去年828日,本报围绕针对北中的课堂教学援建计划,组织本报近些年相继推出的全国课改名校杜郎口、兖州一中、昌乐二中、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等,组建成“共同体”,开始了对北中教学的大规模义务援建。

援建计划首先围绕教师培训展开的,计划包括送上门、接进来两种形式。

送上门,是指提供教学服务的学校派人前往北中,上指导课和组织教学培训;接进来是指把北中老师接进自己的学校,提供现场教学指导,并负责安排接进来的食宿服务。截止目前,本报共派出了七批次、几十名教师前往北中。而杜郎口、兖州一中和昌乐二中也分别接待了好几批次北中教师的参观培训。近期,兖州一中还将与北中进行教师的“双向交流”,以期尽快帮助北中新教师走上教学轨道。

唐高平老师说,《中国教师报》对北中的教学援建,让他近距离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而在地震中受伤的初二学生刘建则对记者说,我们也是杜郎口那样的课堂,很新鲜,很有意思,同学们都喜欢。而到过北中参与援建的昌乐二中赵丰平校长则说,帮助北中,不仅仅是《中国教师报》的责任,也应该是全国教育界应尽的责任,《中国教师报》能在北中危难之中站出来,本身不仅体现出一份国家级媒体的良知,也用自己特有的行动,很好诠释了她的办报理念,让人肃然起敬。

其实,不及是本报,很多人都对北中伸出了援手。听说北中缺教师,北京海淀区教委二话不说就派过去了9个学科的9个骨干。绵阳市直属各校也纷纷向北中派人。首都师大音乐学校更是将音乐和舞蹈课开进了北中,北中从此有了“特长班”。而天津体院也如法炮制,帮助北中开设了体育特长班。

北中现有学生3399人,刘亚春向记者介绍,等下年北中“回家”时,预计学生总数将突破4000人。到时候还将招聘几十名新教师。而新教师的培训仍然需要《中国教师报》提供帮助。为了答谢《中国教师报》对北中的无私帮助,他还悄没声地通过邮局订阅了100份《中国教师报》,他说,“我是觉得这份报纸对教师培训有大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