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然而,可喜的是,近年来教育业已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开始幡然从教法的研究,重视转向于对学法的研究。学法研究尚属一个不新的“新领域”,之所以说它不新,是因为教法原本就应该不离学法,更况且,对学法的研究并不限于人类本身,“乌鸦饮水”,相信这个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连乌鸦尚可以研究和实践如何学习的问题,那学法的研究又怎能算作人类的新课题呢;说学法研究是“新领域”,当然是说我们今天的学法研究相比之教法的研究,无论是力度还是“成果”,都显得寒酸和微不足道,尚属于“没长大的孩子”。今天,我们重视学法研究,不仅是为了逼近和揭示教育规律,而是为了每一棵高贵的生命,儿童作为“人”的存在,无论我们曾经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能最终回到教育的本体和正途上来,都是值得的,这代价也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学生是教育的“本体”,它首先告诉我们的是,学生是教学的终端。教育一旦离开了学生,也就“毛将焉附”,它显而易见的是,教育和教学其实就发生在学生身上,这是一个事实,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教学的“起点”在学生,它真实地发生在有学生在场的那一时刻,而所有的发生,要求都必然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很像发生在医院里的那些事件,医生和任何救治行为,都要服务于患者的生命健康,除此而外,没有意义。我当然不是把学生比喻为“患者”,我是说,教育的问题都应该基于“这个意义”,从“这个事件”出发加以确认,离开了这个基础,遑论什么才是教育。
教法的研究一般是基于教师本体的教学研究,服务于教师便于如何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教学的中心“在儿童之外”,而忽视了儿童的生长规律、认知规律、心理规律等,教师只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一味地按照自我设定的教学套路灌输,我们以为这才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负责了,却从不去多思多想,这样带有成年人痕迹的知识,是否含有病菌,它对于儿童未来的成长到底有多大裨益?我们今天逼迫学生吸收的众多知识,又有哪些是为儿童的将来提供了营养的?假如我们只是习惯于以迎合家长的升学考试需求为借口,那教育的独立性和尊严何在,所谓“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不是让所有人都和我们一样饮鸩止渴,教育一旦偏离了本质,整个民族都将为之承担巨大的损失。
学法的研究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既要让学生“学好”、“学会”,学得快乐,而且在开发学生认识能力的同时,开发出学生的表现欲望,以其让每一个学生能够释放出能力、能量,释放出青春的激情和远大的人生抱负,从而不断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挑战中,完成精神的嬗变图腾,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独立而有尊严,慈悲而宽容,理解而感恩,懂得生活、热爱生命。
学法的研究就是尽可能摆脱教师对学生的无限“控制”,摆脱“教案”和“预设”的桎梏,摆脱死板和约束,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空中自由翱翔。
请记住,学习是一个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件,它的主角必须是“学生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