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亭课改名校访谈5]跃华课改的“迂回战术”
(2009-08-24 20:44:3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跃华课改的“迂回”战术
聚焦“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德州跃华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兴许是因了毗邻杜郎口的缘故,其是较早受到杜郎口“熏染”,具有鲜明课改特色的地方名校。
走进跃华学校的课堂,恍如走进了杜郎口。而跃华也的确是较早与杜郎口因课“联姻”的学校之一,崔其升校长在考察了跃华的课堂之后由衷评价说:“跃华是青出于蓝的典型”。
与众多以杜郎口为师的学校不同,跃华慧眼识蹊径,反其道而行之,竟然先弃课堂,从“心”的改造入手,再折返回到课堂上,从而独闯了一条颇为“另类”的课改的“迂回战术”。
跃华发现了一个“秘密”
校长司家栋说,“跃华的老师很敬业,敬业是跃华教师的精神传统”。别的民办学校教师流动一般较大,可在跃华,很多教师都是办学初期就留下来的。跃华“留人”,不是单纯靠工资、住房,而是靠“心”。司校长这样解释,一所学校缺什么也不能缺“心”,心一旦缺场,就如同一盘散沙,所谓教育理念、育人目标,也就没有了附着,“你以为把里攥着呢,其实张开手,满把空空如也”。
“教师是跃华的最大财富”,跃华的董事长李忠印这样说。
跃华的教师是这样回报跃华学校的——
在幼教部,一位年轻的女老师陪着一个3岁左右的男孩子,每天拿出30多分钟重复一件事——爬楼梯且不断地和他说话,这是一个存在严重语障的孩子。
在中学部,一位男教师每晚都要把一位男同学带回自己家里住宿,这个孩子原来是个“小迷糊”,因为起不来床老是耽误上课。
同样是在中学部,来自北京的李帅总像匹脱缰的野马,一上课就跑出教室,班主任老师找到他,他竟二话不说朝着老师吐唾沫,可这个朝老师吐唾沫的孩子,竟“痛改前非”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许多家长把孩子送进跃华,冲的就是跃华的老师对孩子好。如今的跃华,几乎已成为一所“国际”学校了,来自邻近河北的有,北京的有、天津的有,甚至就连较为偏远的甘肃、内蒙古,家长们想办法也要把孩子送进跃华。跃华吸引学生就读的,其实就是那颗“心”——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
可教育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育人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毗邻杜郎口的跃华要推进课改,司家栋发现,学校要抓好课堂教学,无论学习借鉴哪种模式或者教学方法,还得“从心出发”。不把学生的“心”点燃起来,什么好的方法都会事倍功半,学生不堪重负,教师苦不堪言。那么跃华的课改该怎样改?无论怎样改才能直抵“内心”。
这个时候,一项关于“心理教育”的课题摆在了全体跃华人的面前。他们把这个课题叫做“给每颗心寻找一把钥匙”。他们的观点是,假如“心”缺乏健康,那就会危及到教育的“灵魂”,学校就会“失魂落魄”,那么即便能培养出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这样的“人才”也有可能是“废品”。搞企业出身的李董事长很欣赏这个观点,他说企业生产不能出废品,学校就得培养既有“良能”,又有良心、良知的“有心的人”。
跃华从此独辟蹊径,开始了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的“另类”课程改革。他们从“甲地”出发能顺利抵达“乙地”吗?
德州跃华学校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普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它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一般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广泛使用的“体验式培训课程”和“教练技术课程”的精髓,研发的一种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
学校姜风平副校长告诉我们,学校一开始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到教学中,后来经过逐渐的摸索和完善,经历了单纯的“学科化”阶段、改进和综合发展阶段、完善和深化阶段之后,才形成了系统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充分活动,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从而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维护和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潜能得到开发的综合体验课程。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实也是致力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人文课程。“活动、体验、内省、生成”是课程的要素。其目的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学生参与富有启发意义和拓展意义的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并内化,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那么,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怎么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呢?“活动、体验、内省、生成”可以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这一过程。
体验性是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取得较大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内在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因此学生活动的充分程度将直接影响其体验是否是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跃华学校设计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且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全身心地充分投入到活动中。比如,穿越“丛林”活动,参加的同学戴上眼罩,在什么也看不到的情况下,需要每个人手拉手,穿过丛林,跨过障碍。看似简单的活动,在活动中却使他们亲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团结就是力量”。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追求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借助活动这一载体来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体验所指向的当然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
内省,是内心对心理体验的自我思考,在经历学生主体内在的心理历程并使学生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后,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性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外在力量内化为学生心理品质的基础。内省是情景陶冶与内心感悟的有机融合,是基于经验与直觉的内在提升。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内省作为心理建构的桥梁,关键在于它能激发心理的内化机制,在内化过程中反思、生成与构建,促成心灵的成长。
生成,就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维护和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潜能,德州跃华学校创设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此。通过活动、体验、内省三阶段之后,也必然需要一个巩固阶段,促进健康心理的生成。在德州跃华学校,每一次体验活动后,老师都要求学生们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下来,这一方面是在督促学生自省,在另一方面,也促进着学生健康心理的生成。参加完穿越“丛林”体验后,跃华学校初中部的曹明晓同学说:“(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抛弃、不放弃;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勇往直前,直到走到成功的彼岸。”
从最初的探索,到经过三年多不懈的努力,德州跃华学校提出的旨在探索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中学生体验式心育课实践探索》课题被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确定为“十一五”科研课题。在三年的研究中,他们还建立了“活动体验—交流分享—拓展提升—实践应用”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高东阳同学说:“体验式心理课后让我的精神生活更充实了,因为它是以游戏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其它的课更轻松,使我们在放松中学到了道理。我很喜欢。”
陈晨同学同样“很喜欢”,他说:“同学们都喜欢上心理课,因为它往往教我们‘迷途知返’,它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发育。”
为了检验课程的效果,学校还专门对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进行了多项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犹如一方灵丹妙药,起到了明显的“医疗”和“保健”效果。
“99%的学生人际关系良好,同学间相互包容、感情融洽、团结互助;99.3%的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主要表现在参与班级活动热情高涨、承担班级任务尽职尽责、课前预习自觉主动、课堂展示积极踊跃、自主发展意识较强、平均成绩提高较快等方面”。司家栋校长说,心理课能解决课堂教学都很难抵达的深处,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可“教”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教师的心理决定着学生的发展,也决定着教师、学校的发展。“心态决定幸福、思路决定出路、改变才能发展、团队等于自我、尊重才能合作、合作才能共赢、真诚赢得信任、信任就是力量、严谨自律是保证、愈挫愈勇才刚强”。于是,他们针对教师,也开设了教师心理健康系列化课程。
“教师课程”的主课程是两套拓展性培训课程,总计20个小时,每一套培训后,间隔2周再进行一次历时4个小时的巩固性培训,再过8周组织一次互动式交流。此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每一位教师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对每位教师心理发展情况进行个体跟踪。在20个小时的封闭式培训中,教师们经历身心体验、交流分享、拓展提升。
老师们正是从这样活灵活现的培训中,感同身受体验和感悟到教学的真谛,并慢慢将这种感悟迁移到了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
司家栋说,培训竟然迅速地让跃华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变,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的讲解为主转变成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由教师提出问题转变成了学生提出问题让大家共同计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单一的“接受式”转变成了“自主、合作、探究”。
司家栋说,真的没想到,我们的心理课程这么有效,学生活跃了,学习高效了,老师轻松了,课改“水到渠成”,如今跃华的“121课堂教学模式”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润泽下,散发着旺盛而蓬勃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