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每一个孩子都是教育的稀有资源
聚焦芦外的“小组学习模式”
本报记者李炳亭
在今天民办教育江河日下的窘境前,芦外缘何却能异军突起,呈现出极强的竞争力?
“是课改!”
校长文志国斩钉截铁地回答。
早在三年前,芦外就悄然开始向杜郎口“拜师学艺”。
“搞课改真的很难”,忆起当初,文校长心有感触地说。
有人质疑文校长说,学校又不是办不下去,干吗要“瞎折腾”呢?文校长回答:传统课堂才是瞎折腾,苦了老师,害了学生,毁了教育。搞课改就是为了逼近教育本质,我们民办学校折腾不起。
找到了课改的“支点”
先拆讲台。文校长说,拆讲台表明的是芦外誓死与传统课堂决裂的决心。“认准的理就要坚持!”
文校长说:是小组。他还说课改的成败在小组。说穿了课堂教学成绩既取决于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取决于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那么如何利用团队资源,让“合作学习”发生裂变,从而发挥出巨大的效益,是摆在芦外人面前的难题,其实这也一直是所有教育人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传统小组”有名无实,显然不能承载新课改的要求,芦外人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课改,那就从“小组改革”开始,一点一点向着课堂的纵深勘察。
找到“小组”这个“支点”之后的芦外人,开始了自己“撬动地球”的课改。每6个学生围成一个小组,教室的空间被划分成了“井”字状,围绕小组的作用和功能,他们开始在力行中“捻针尖”,一点点地尝试实验,然后对实验进行“反馈”,有了成功的经验立马在全校推广。
奇了,芦外的课堂竟然神奇地发生了变化,他们有了心得,然后再请杜郎口的崔其升校长来诊断,崔校长欣然来了,果然“像杜郎口那样”。“墙壁变黑板,课堂变超市”,从此有声有色的芦外课堂教学改革胆气更壮、信心更足。他们又在此基础上,把小组学习总结为一套高效实用的“学习法”,在全体教师中普及推广。
芦外的“高效学习模式”,不仅是一种“学习法”,更是一种承载了教师教学目的和计划的“教学法”,是一种浓缩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智慧”,同时也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课堂模式”。
芦外的“小组学习模式”,即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甚至小组内部对子之间的合作,在学习中通过互帮互助,互相取长补短,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并注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而带来的幸福感,从而让课堂实现学会、会学、乐学、愿学的目标。
芦外的小组学习模式是芦外创立的一个新型的小组学习概念。
学校郑志宏老师说:“小组模式,实质上就是利用好、中、差三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把各项任务分给各小组,由小组共同完成,并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及好、中、差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最终目的。”
广东某部子弟小学二年级二班的田容荣老师在芦溪外国语学校参观了两天后,兴奋地说:“(这里)孩子们的表现比我们的孩子更活跃、更积极。他们上台表演时一个个争先恐后,一点也不害羞、胆怯,生怕错过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孩子们越学兴趣越高,漫长的四十分钟,孩子们兴奋、快乐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厌烦的情绪,倒是那样的开心自如,每个孩子都在认真、快乐的学习。”
芦外的“小组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小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从组织形式看,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合作小组的组成一般按座位就近组合,组际差异较小。“小组学习模式”则由研究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组际差异较大。
从学习结果看,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大多表现为问题的答案,由作业或考试反映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业水平,通过合作,起到“填平补齐”的作用,各成员取得大体一致的学习结果。“小组学习模式”,其学习结果表现为小组研究成果,且呈现的方式丰富多彩, 如小品、朗诵、课本剧等,个体的学习结果成为小组成果的一部分,个体之间在学习中因任务不同,内容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
从互动方式看,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小组合作表现为在教师统一调控下组内互动,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同学交流和沟通大多眼于认知范围之内。“小组学习模式”,还要与同伴一起同其他人员交往,交流也不限于认知领域,还有情感、态度、技能的沟通。
芦外的小组模式有自己的划分与组合。
每个班级在分组时参照以下几个要素,如新老搭配、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男女比例等分为5或6个小组。每组6人,同质分组,异质结对;选定组长与副组长,由其在组内组阁,分配岗位、明确责任,将各自“责权利”张榜公布,以相互监督;同时组内必须采用“民主制度”进行管理,建立起各自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小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乐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评价是芦外的“武器”。
对小组的管理,分为三个层次:一方面是教师对组长的管理,另一方面是组长对组员的管理,三是组员对组员的管理。教师要对组长进行上岗培训,诸如如何组织组内展示,如何组织对学、群学,如何组织组内评价,教师对组长的培训,主要侧重于“学习技术”层面。而组长对组员的管理,除了要针对学习技术问题外,还应包括“思想和意志”层面。诸如课堂要积极发言、勇于参与,帮助别人不但不能影响自己的成绩,还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等等。组员对组员的管理,则充分体现出芦外“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教育理念,组员对组员的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团队之间的合作文化,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团队间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他们强化对小组的及时性和即时性评价。与其说是帮助他们及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纠错”,不如说是对他们出现的任何一点可喜进步予以赏识。文校长说,传统课堂哪怕100道题学生做会了99道,只要有1道错了,老师也忙不迭揪住这道错题“穷究不舍”,这是典型的挫折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知识却失去了信心,而芦外就是要“修复”每个学生“伤痕累累”的那颗心。
为了这颗心,他们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在芦外,面对学生的各种评选活动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围绕小组,他们有发言积极分子、助人标兵、最佳对子、优秀个人、进步小组、优秀小组领袖……
一位来学习参观的学生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里开展了高效小组合作学习,孩子的学习有了极大的主动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并且,小组长经常跟我们沟通,我们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更放心了。”
文校长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下有很多学校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出现了教学上的“马太效应”,好的学生愈好,差的学生愈差;愿意展示的展示得愈好,不愿意展示的愈加“羞涩”。
芦外“发明”了一个绝招,用来对付这个难题。
记者在采访时,也曾经问过文校长如何处置这个问题。
文校长告诉记者,芦外在小组创建之初,也的确遭遇过这样的困惑,他们是这样解决的,首先,要接受并尊重好学生发言的权利和愿望,然后利用这类“榜样”的影响,让“先富”带动“后富”,等到同学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后,评价政策上就要有所侧重,把机会更多的留给待转化生。比如,每个同学都可踊跃发言,但只有第一次发言可得分,那么,各组的小组长就会鼓励其他组员发言,并帮助待转化生提高发言的质量,而优生也并不是就此受冷落,而是站在了更高的位置,即时总结点评同学们的发言。这样,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均等的发展机会,且更因势利导,实现了优生吃好,差生吃饱的成效。
这个“发明”其实强调的是“集体竞争”概念,而集体竞争的实施是靠“组内组”,即在传统的分组结对的基础上,又在组内增设了“讨论小组”。
讨论小组按小组内学生学习能力排序,假设一个小组6人,那么1与6,3与4,2与5是帮扶对子,1、2、3就组成了第一讨论小组,而2、4、6就是第二讨论小组,两个小组形成组内竞争伙伴。在平时的学习中,各帮扶对子要相互合作,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并互帮互助,以自己的所学所知来解决对方的疑惑,同时,在学习流程中涉及到的讨论、展示环节,帮扶对子之间又是竞争的关系。这样,以合作为大背景,又将竞争意识渗透其中,使双方相互“攀比”,不甘落后,有效地防止了懈怠心理,你追我赶,快速进步。
小组学习模式需要“土壤”,文校长说,那就是“高效课堂文化”。
为了让模式之花盛开的更加艳丽,芦外在高效课堂文化的培植上费尽了心血。
文化的作用在于“化”。芦外注重教室文化的建设,凡是了解芦外的人,都喜欢这样说:芦外的墙壁没空地。芦外的课堂上随处可见的都是文化,“把孩子浸泡在优质文化里”,芦外的文化,遵循三个条件:开放、阳光、生长。
在芦外的墙壁上最醒目的应该是各种量化表,教数学出身的文校长,喜欢凡事都要用“数据”说话。他的数据囊括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小组课堂发言统计、成员每节课发言统计、课堂发言评价等等。
小组长王偲说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也绝不会一文不名。上天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必定赋予了每个人别具一格的闪光点,组员也如此。尽管他有许多不好的习惯或怪异的性格,但你还是应该多去发现他的优点,进而从他的喜好着手沟通,从他的不足着手帮助。这样,组员与你之间就不会有距离感,反而将你视为好友。面对你对他的评价,好的或不好的,他都会认真听取,并且在不断的改进中成长。在错误出现后,我们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组员的过失,而不应是一味地责怪组员,更不能因为他们的错误或缺陷,就将其打入黑名单,从此不管不问。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