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平静的绝望
(2009-07-16 18:23: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专栏】写《瓦尔登湖》的梭罗有句名言: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面对“绝望”尚能保持“平静”?这句话需要满足一个条件方可成立,那就是中国人都习惯说的“心死”。可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东西能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让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尚心甘情愿地领受失败而选择不做挣扎,纵然是挣扎无效。为什么会这样?梭罗自揭谜底说,是因为“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
这真的可怕极了。一个人,假如心死,当然无所谓希望和绝望。可问题是,既然心中有歌,却又要为什么带入坟墓?难道坟墓才是让歌声发芽的肥沃土壤?如果梭罗所指的“大多数” 就是我们,这句话是不是有很“雷”的感觉?我相信大多数的人会很快达成一致,要么急着自我辩解,要么忙着控诉他的“偏激”,甚至会咒骂他简直就是个魔鬼,这其实正中我下怀。如果所有人都平静地接受这个“诅咒”,那我们果真就验证了他所说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让大多数人拥有希望。我相信,这句话涵括了教育终极目标和人文关怀。教育要戒除不让“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就需要让大多数人生活在“不平静的希望中”。可为什么当决定追逐希望时,往往就需要付出“不平静”呢?这不平静所指的是什么样的精神生活状态?意味着是对熟悉生活的挑战和告别吗?需要我们付出多少代价?是颠沛流离、流言蜚语、恶语中伤,还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忍辱负重;是忧心如焚、焦虑惆怅、委屈愤懑,还是望穿秋水、心潮澎湃、期待向往;是委曲求全、得过且过、诅咒抱怨还是凝神静气、躬身力行、舍身取义?
这难道就是鲁迅说的“勇士”,是陶行知说的敢恳未垦之疆域?不去“不平静”里寻找希望,那颗心就只能在坟墓里腐朽为绝望。因此说,希望藏在心底,心有多大梦想就多大。梦想如鲸鱼,而心就是海水。这不平静因而就具有了哲学色彩,对于那些充满了教育理想的人,除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外,你真的得做好一些更为艰巨严峻的不情愿的“预设”,甚至要时刻准备着像布鲁诺那样献出脖颈,乃至于像耶稣那样被人钉在十字架上。
尽管前途艰险,我们仍没有理由放弃对心灵的唤醒,让教育“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否则,就成了罪人。其实罪人也没什么,如果是一个心灵枯竭的人。可假如所有人都“心念如灰”,我们还谈什么教育呢。教育的价值不就体现在如何激励、唤醒、赏识每一颗灵魂上吗,让沉睡的心盛开出鲜艳的花朵,让每一颗头颅都朝向太阳。
教育早就走过了蛮荒时代,哪里还需要“流血要命”?教育的希望就在眼前,曙光乍现,我们只要“改变”一点点,正如杜金山所说的那样“一转身”,就可能迎着走进去。“改变”和“一转身”,如同打开了那个“开关”。走进去你会发现,那里歌声明艳,那里春暖花开,那里不是埋葬梦想的漆黑的坟墓,而是诞生理想的美好的天堂。
教育终究要干什么?教育不是让人成为冷酷残暴的魔鬼,也不是再造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而是有血有肉的生灵,他(她)应该拥有一种基本的状态,叫做——“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