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变味的“对话”
(2009-07-15 14:22: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专栏]课堂教学的非此即彼真让人大伤脑筋。你不让满堂灌,那好我就满堂问,满堂问当然好,假如这样的“问”能直击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满堂问有个很时髦的名字,叫“对话式”。
教学是一项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认知的“双边活动”,试想,离开了“对话”,教学则变成了教师“单边”的“独白”,没有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效果则很难保证。因此对话教学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权利,也要尊重学生的精神成长;教学交往还要体现出平等原则,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与文本对话,只有敞开自己,沟通别人,相互理解,才会相互提升,达到心与心交流的目的。
然而,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忘记了如何做到心与心的对话,假如你因此对他们提出“对话”的要求,那课堂教学一般就会被弄成“满堂问”、“满堂答”。随意走进一所学校,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师高声发问“是不是?”,学生一起回答“是”,教师再接着问“确定不确定”,学生肯定地回答“确定”。这样的一问一答,就是“对话”吗?当然是,但却不是我们想要的“对话”。当“对话”本身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能量反应时,纯属为了对话而对话的“对话”,则顿失“血色”变得苍白、乏味,无趣、无聊的对话是低俗的。
对话首先要求教师会设计和选择“话题”,教师课堂发问的启发性在于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的价值或水平在于由启发所带来的思维空间包括其向度、宽度、深度等状态如何,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阔越自由,其思维的成果便会越丰硕,智力的价值便会越可观。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学生会时不时提出一些新颖的看法或者见解,这显然对教师的“驾驭”是一种考验,教师如果不能巧妙处理,则有可能会对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态度等带来消极的影响。当然,对话还要求教师要适度掌握好节奏,避免漫无目的的“放羊式”,一旦游离了教学主题,势必乱哄哄地没有效果。
对话的核心是民主、平等。对话式教学以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为基本前提,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关系中来。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
高效课堂主张的对话式教学,要求要把握好“课前”、“课中”、“课下”三个阶段。
课前对话,教师要做好与文本的对话、与自身经验的对话,确立课程目标、教学策略,明确教学效果;而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做好与教材、导学案的对话,发现学习中的关键问题,并寻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课中对话,主要是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围绕问题,生成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情调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统整”,使问题结构化,形成“问题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打下基础。
课后对话,教师通过与学生课后对话形成反馈,了解学生的课堂感受和认知效果,针对教学信息反馈进行自我对话和教学反思;学生通过与教师对话,诊断修补知识缺陷,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
掌握真正的对话式技巧,课堂教学便如虎添翼,达到相当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