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兖州一中杜金山在省高中会上的发言
(2009-05-11 20:58: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推荐]兖州一中杜金山在省高中会上的发言
放手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需要说明的是,放手不等于撒手,“放手”比“抱着”的专业要求和精力付出要多得多!
今天我的汇报包括三部分:培养自主能力的重要性和差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作为校长我们应该做什么?
重要性和差距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我们要努力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责任意识的学生。既然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现实如何?社会上啃老一族的人数越来越多;家庭中孩子需要承担的唯一责任就是考取一个好分数;学校里,课间活动甚至被取消、体育器材被搬走,原因只是为“安全第一”,某个学校的老师用绳子捆着学生去郊游一时间闹得沸反盈天;再看课堂上,老师们苦口婆心、滔滔不绝,学生们则浑浑噩噩、似懂非懂……
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我们被圈养起来的一代!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度贫乏的一代!身体被极度关怀而人格被漠视甚至可以说是被践踏的一代!我们的孩子不知不觉间蜕变成了被豢养的宠物……换句话说,我们的孩子实践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问题出在哪里?
当然,今天的教育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了,但是,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承担什么?
我们说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这里的教育当然要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可以说这三个部分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各位专家,各位校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们的学校该做些什么呢?我想结合我校的实践谈一下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在学校教育的“辖区”内,最大限度地对学生放手,让学生“脱缰”“出笼”,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收获;二是积极担负起学校对社区、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帮助家庭和社会把教育回归到育人上来!
我先谈一下第一个问题,在学校“辖区”内的做法。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通过“三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把校园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全面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的过程中,在个体的体验和发展中,培养他们自主发展的能力!
先谈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们喊了多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把思维的主动权、把课堂的话语权、把探索和发现的快乐还给学生。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在很多学校,这还仅仅是一种理论、一句口号。我们知道,传统的、封闭的、“一言堂”式的课堂很难承载起这样的重任。在这种课堂上,异化的师道尊严使得我们除了灌输给学生一些苍白的知识外,只能打着关心和爱护的旗帜,扼杀学生的青春和创造力!
不改变传统课堂的结构和形式,学生将永远不可能获取自主发展的机会和能力!
从二零零四年开始,我就带领学校老师们进行摸索、实验,最终创立了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近三年来吸引了全国各地二十多个省市的领导 和老师来参观考察。也许在座的各位专家,从网上也了解到我校的一些情况。《中国教师报》跟踪、研究了我们四年时间,十月十五号,以《课变》为题用了三个版面全面介绍了我校的新课堂。短短几天之间,各大教育网站进行了海量转载,跟帖者数目惊人。十月十七号,来自十三个省市的中学校长、教研室主任等七百余人云集我校,对我校的循环大课堂进行了全面研讨。王文湛、郭永福、刘堂江、滕纯、姚文俊、李茂、李炳亭、崔其升等教育、科研方面的知名专家详细考察后都给予了极高评价,专家组认为,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超越了传统课堂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普适性意义和极大的推广价值。刘堂江同志更是当场欣然应允担任我校的名誉校长和课改指导专家。教师报现已把我校建设成为全国校长、教师培训基地。
我校的课改为什么被称作“课变”?我们的课堂主要在三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课堂元素内涵的扩张,二是课堂元素的重新组合,三是课堂制度的全新建构。教师报这样评价我们:假如杜郎口中学的课改解决的是“课上”效益问题,那么,兖州一中则解决了“课上与课下”两方面的学习效益问题,实现了从“高效课堂”到“高效学习”的飞跃!兖州一中所有的课都分为两段,“35+10”,也就是“展示+预习”。课堂前三十五分钟,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充分展示,而展示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上节课后十分钟里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每节课的后半段的十分钟内,教师要利用导学案,围绕学习目标,带领学生做好“明确目标、指示方法、点破难点”的预习工作。这样揪住每堂课的小尾巴,让它一直延伸到课下、延伸到家庭、一直延伸到第二天课堂上的展示。我们的化学老师形容我们的课堂是:十分钟预热、课下自我加热、三十五分钟展示是熊熊燃烧。如果说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团火,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可以说是把“点火时间”前置了。
我们用展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用团队评价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了展示精彩,为了给团队争光,学生在课下就要想法设法做好充分准备,“独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走向社区,和同学组成学习团队,进行“对学”“群学”。这就好比学骑自行车,一辆车,几个人一起学,会的教给不会的,相互把持、相互切磋。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位,从一个传统的“讲者”变成“教者”“学者”,成为“和学生一起上学”的人。如果说以前的课堂是教师的“单口相声”,那现在变成了“三句半”,三句是学生,等学生卡壳了、短路了、质疑对抗争执不下了,老师再“点”出那关键的“半句”。
我们的这种课堂模式,不仅解放了学生,也培养了学生极强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自觉、自愿地学习,使他们学会感知知识、学会联想拓展、学会交流合作、学会善于表达、学会整理笔记、学会纠错反思、学会敢做敢为和承担责任……
跳出来看我们的课变,我们就是要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突破口和主线,进而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而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下面我再简单介绍一下另外两个还给:把班级还给学生,很多学校已经在做了;把校园还给学生,我们也是在进行初步的摸索。
把班级还给学生
班级就是个小社会,通过“实行民主管理、建设活力团队”这一基本方法和要求,让学生做班级管理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把校园还给学生
从三年前开始,我校的各种大型活动和几十个社团的组建、管理,都逐步交给了学生。从今年开学开始,我们又大规模地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在学生会成立了“校园管理委员会”,并设立相关科室监督、评价科室工作,并协助学校进行校园管理。
以上是我们在学校“辖区”内的做法,下面我简单说一下第二个问题,即学校对社区和社会的引领责任。
光管好“辖区”是不够的,三大教育联合放手,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一所好的学校,除了管好学校内部的事情,还应该成为当地社区的精神家园和当地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引领者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传播者。
说实在的,我们目前家庭教育的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家校不一致,导致教育合力分散,教育效果“打折”现象严重。大家知道,养猪、养鸭都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培养孩子这样重大复杂的工程反而没有专业培训,每个家长完全凭自己的感性认识随心所欲地进行“施工”,这太不可思议了!为此,我们把学校办到了社会、办到了家庭。每年,我都号召我们的老师尽可能走向社区、走向家庭,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让家长明确面对孩子,什么是爱!什么是害!我们在大型广场开展优秀老师面对家长的咨询活动,把现代教育新思想推广到各个学段的家庭里。新生入学,家长入校,同步学习,家庭和课堂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给了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办学,得益于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在全国率先推行的、以省为单位的素质教育规范办学的社会大背景。他们是顶着巨大压力,真正为国家、为民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办教育,功不可没、功德无量!只有当全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时,我们才能真正放手培养出能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社会栋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