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看教育]教育是“个体”的艺术
(2009-05-12 15:52: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专栏文章 |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只是作为一个“群体”而存在。我们习惯于把一张张脸孔、一个个名字冠之为一个笼统的称谓——学生,却忘记了“学生”这个词汇里,包含了无数个千差万别的“个体”,离开了对这个个体的接受、认知和尊重,什么个性、个人主观意识乃至个人发展都将成为一派谎言。试想一下,失去了学生“个人发展”又岂会有群体发展?个人发展是群体发展的基础,个人发展提升了群体的高度。
我控诉传统课堂的“不仁”,是说传统课堂从来无法真正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于是我们只能作出选择,用“个体”牺牲来力保所谓的“集体利益”了。以牺牲“个人发展”为代价换取的任何利益,在实践中早就证明是残暴的,专制的主要表现就是掠杀“个人”,专制在中国最登峰造极的表现就是“皇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统治者眼里,哪里有“个人”的存在?
传统课堂被指责目中无人,这个“人”应该是指“个人”、“私人权益”——学习的选择权、表达权、成就权,以及不同表达背景下的被尊重权等等。
课堂教学忽视“人”的存在,则不仅是缺乏了对个体对象的针对性研究,也丧失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生命的漠视,所谓有教无类,所谓分层次教学,所谓因材施教,则更多变为一个看似美丽实则滑稽的教育畅想。要真正从“生命”的高度追求教育的伟大理想,那就需要我们义无反顾地践行新课改,把新课改当成教育的“不二法门”度己度人,以此对传统教育完成一次人道的救赎和“超度”。
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浓缩了教育的全部精髓。然而遗憾的是,课堂的最大困惑也恰在如何实现这个理念上。把理念转化为课堂行为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存在着怎样的内在关系?师与生又如何构建适合教与学的民主和谐关系,从而满足教学相长、师生共长?
我无意责备我们忽略了“实践”,“做力行的、个性化的探索”应该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别去指责教育主管部门“不务实”,苛求教育研究部门“不引领”,辱骂教育媒体“不厚道”,只知道一味“造星”。其实,一线教育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由一线教育去解决,离开了实践的探索,任何取来、偷来的经验都有可能“不合身”,这些年我们贪图省事,为了“多快好省”,干了多少削足适履的事?因此,一线教育需要“量体裁衣”,去寻找“个性化”的课改探索。
这样的“个性化”探索,在外人看来常被称之为“义和团起义”,言外之意是说“草莽教育”。在中国,什么事都非要分出个“身份、等级”出来,这不是潜意识的专制在作祟吗?休管这些,新课改本就是一场深入“民间”的教育革命,这场革命的主体是由师生构成的“群众”,离开了他们的支持,纵然再怎样喊破喉咙,也必将无法改变“轮回”,我们真的不希望再看到“第N次”课改这样的结局了。
杜郎口中学的课改其实就是以“个体”经验问世的,然而并没因此而影响它成为中国教育的“课改老师”,因而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教育是“个体的艺术”。尽管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人对杜郎口这类的草莽英雄嗤之以鼻,但更多的教育人却是从中收获了信念,洞见了一个民族教育的希望。更何况,我们何必争什么“正统”短长,课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解放“个体”来获取每一个人的“幸福”,教师的、学生的、一切“人”的!
什么教育都别忘了“人”。
什么“个体”经验,只要具有普适性,那就比较接近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