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李炳亭对话课堂(下)

(2008-11-04 13:51:18)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闻采写
和李炳亭对话课堂(下) (2008-11-02 19:13:27)

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

问:那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答: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只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学案的设计制作上。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也是最终要到达的“目的地”。导学案一般经三次生成,第一次教师的课前备课,第二次是课中师生互动,第三次是课后反思。

“共同体”实验之前,我曾经在杜郎口中学做过两次这样的实验:一次是请湖南的艾怀高先生上语文课,艾老师是教高中物理的,我问他会不会上语文课,他笑着说,压根没教过语文,艾老师就用我们的高效课堂模式上了一节语文课,我组织专家当堂达标测试,发现学生都会。另一次我是请济南的赵练老师上外语课,他是教数学的,除了“拜拜”,连一句外语也不会。可他用高效课堂的模式“上课”,学生仍然都会。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我并非要刻意消解教师我是想说明,当学生拥有了极强的学习能力之后,教师的作用是可以“淡化”的。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教师并非是学生学会的“决定作用”。

教师上课也是“上学”,课堂教学教师不是给水,而是帮助学生“寻找水源”。课堂效益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考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功夫,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主要的是转变课堂观念,而非专业知识

 

问:推广高效课堂模式,你认为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答:我们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让教师“放权”不讲,部分老师根本不接受,甚至有些传统课堂培养出来的“名师”成了神经病。

非常遗憾,直到今天,仍还有那么多的人固守着传统的认识,以为“名师才能出高徒”。当所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都不“放手”时,名师自然会高人一筹。但,当名师假如面对一个开放的高效课堂,他再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他还敢保证高人一筹吗?不信,咱就当堂达标测评一下试试?哪位名师能有办法把全班学生都讲会?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就请少讲些,把功夫花在学生的学上。

只要是教师认识一到位,模式的复制就水到渠成。

 

问:课堂开放了,学生的潜力被激发,教师由“主讲人”变为组织者,可能教师受到的挑战是最多的。老师该如何应对这种“转型”?

答:三个字。变:适应新课改要求,接受“以学至上”的课堂观念;学:增长见识;习:行动才是研究。从实践到实践!所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主要的不是“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而是转变课堂观念!

老师可以试着一点点、一条条找出隐藏在传统课堂里的问题。比如,课上走神的时间占一节课的多少?比如,教师所谓的“难点”是不是真正的难点?比如,怎样同时解决10个孩子提出的不同问题?比如,教师布置的作业有多少是有用知识?等等。实事胜于雄辩,我相信通过这种观察和思考,老师们会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我认为老师首先要掌握如何成为合格的“课堂组织者“的一套技术。通过课堂的“校本培训”,在行动中探索高效课堂的“模式”。

问:我们知道,杜郎口中学是初中,以此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模式,是否适应高中和小学?

答:事实证明,是适应的,不过高中有高中的特点,高效课堂模式也有了相应的调整和发展。

    高中学习时间紧张,无法像初中那样设置专门的预习课。没预习就不会有展示,没展示哪会有高效?怎么办。我们的“共同体”成员兖州一中在这方面探索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为了增加预习,他们的课采取“35+10”的模式——35是展示,10是预习——“倒”着上。最后十分钟布置下节课的预习目标,把预习留到课下去做,而第二天一上课就开始35分钟的展示。这样,他们揪住课堂后10分钟的“小尾巴”,把课下时间全部“兜”进来,从而形成了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

这种课堂结构的改变,不但解决了预习时间的问题,而且,学生课下学习也有了目标,用“预习”代替了传统的作业,因为有了学习目标,课下的学习也走向了“高效”,由此,把高效课堂进一步推进到“高效学习”。较之杜郎口,兖州一中又把课改理念向前推进了一步!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必须在一定年龄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如果方法得当,低年级的孩子也一样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虽然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差是一个劣势,但是小孩子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只要是老师引导得当,他们会很快接受这种方法。只不过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更重要。

我了解到一些小学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并且效果不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