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一中课变的启示(上)
(2008-11-04 23:29: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共同体大家庭 |
课变的启示
――兖州“高效课堂”研讨会总结
兰山教研室高中组
十月金秋,洋溢着金色的希望。为了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改革,加快高效课堂建设,日前,兰山区教研室组织临沂考区内高中学校的部分教学骨干参加了由《中国教师报》、济宁市教育局和兖州市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名校共同体第二次会议”暨“兖州一中高效课堂”研讨会,并领略了兖州一中的课改风采。
研讨会由教育部原基教司司长、国家教育副总督学王文湛,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和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滕纯作专题讲话,《中国教师报》总编刘堂江作高效课堂推介。
作为本次研讨的主体支撑点,兖州一中的“课变”带给与会者强烈的震撼。其“循环大课堂”的“35+10”和“三步六段”式教学设计使人们眼界顿开,不得不为兖州一中的教干教师们的创新精神所折服。
一、
1.
“35+10”就是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展示的内容是上节课10分钟加课下预习的成果,预习的内容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每节课的起点在上一节课的最后10分钟,这与我们传统意义的一堂课“预习+交流”的分配恰好是倒置的。简单的改变却盘活了课上课下的对接,使得兖州的课堂形成了课上-课下-课上的环形结构。
2.
“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即“一课分二段”(35+10),“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
“六段”是指课中六个环节: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注意、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
这样,就构成了“三步六段35+10课堂循环”模式,简称循环大课堂。
3. 循环大课堂的灵魂。
循环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其基本理念是: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具体说是:
—— 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
—— 两个前置:学习的目的前置,学习手段前置。
—— 三个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 四个形态:展示、纠错、点拨、拓展。
4. 循环大课堂的“新”:
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课堂角色、教学资源、呈现方式(教、学、评价的方式)。
实现了四个统一:两种高效学习态的衔接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学校教育与育人功能的统一。
5. 循环大课堂的效能
实现目的:高效益。实现手段:高效率。即实现课上课下的双高效,学生和老师的双效益。
6. 循环大课堂独特的能力解读
课堂上,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即自我学习、敢作敢为、会感知知识、联想拓展、交流合作、善于表达、整理笔记等十大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