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朝宏和我“高效课堂”对话(中)

(2008-11-04 13:49:34)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闻采写
             和李炳亭对话课堂(中) (2008-11-01 20:41:23)

“预习——展示——反馈”的高效课堂模式

 

 问:你认为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答:我们的高效课堂有自己的模式。

    以杜郎口为一般模式,我们的高效课堂分为三个环节:预习+展示+反馈。从时间上划分,即为10+30+5。从师生角色的分工上,教师在课堂上用10分钟的时间分配学习任务,然后放手发动学生“自学、合作和探究”。

预习其实就是“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中预习目标是抓手。把学习目标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

当预习环节结束后,学生必须去“展示”学习成果。展示分为:说、写。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佳方式。“因精彩而展示!”“因展示而学习!”“人人精彩,个个展示!”展示又可以杜绝伪学习的现象。

而反馈,是对展示环节中出现问题的追问、追踪,归纳、拓展、提升。类似当堂达标测评。在高效课堂上,反馈也主张由学生完成,我们的理念是,凡是学生能够做到的,教师就要退居“二线”,做为辅助者。在学习的主权上,要体现出“小皇帝”的尊崇,教师只是“爱卿”,他只应该干好“爱卿”该干好的事。

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在学习效益和学习效益上。如何让学习高效取决于“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也叫“导学案”,导学案当然不同于试题和练习题,它必须突出“导”字,围绕的是一个“学”字,而“案”还必须“上挂下联”,有逻辑性,涵括着知识规律。

 高效课堂的关键:小组学习

问:高效课堂要求“人人精彩,个个展示”五六十人的课堂岂不是很乱,只有30分钟时间怎么可能做到人人展示?

高效课堂要求老师不讲,让学生讲,但是学生也不能乱讲,否则五六十个人组成的课堂就乱套了。所以,首先要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学习组织。根据班额大小,68人一个小组,在一个小组里,一般是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小组内同质的学生又两两结成学习的对子——两人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者,目的是更便于同程度的学生能找出“共同”亟待解决的问题。小组由小组长管理,我们把他叫做“教师的课堂助理”。

小组为课堂学习的基本细胞。在预习阶段,不会的问题“对子”之间相互学习,然后再找出不会的问题再由小组全体同学讨论,这就是高效课堂的三种学习形式:独学、对学和群学。

在展示阶段,各组选取一人为主陈述人,陈述本组的学习成果,这个角色一般由中等学力的学生担当,在陈述过程中,陈述人必须走向前台声音洪亮,他代表的不仅是本组的学习成就,也包括小组荣誉,在高效课堂上,鼓励组与组的对抗。教师对组与组之间的对抗即时生成评价。

另外,高效课堂要求当堂反馈,而达标测评也是通过小组完成。我们共同体探索出来的就是利用小组对子之间进行一对一的测评模式。

通过我们的实践经验,甚至可以这样说,课改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小组。

 

问:俗话说,教无定法,可是你却在推出模式。

答:很多人表示对此不能理解。但是我认为,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很多老师都在说要“批判的学习”,不可否认,高效课堂模式也许还不是那么完美,但是,犹如练字一样,开始的阶段一定要“临帖”,只有有了一定的基础,才有自己发挥的余地。否则,我们都“批判的学”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却殊不知,批来批去,到头来既丢了经验,也迷失了自己。

正是汲取了这样惨痛的教训,我们要求开始阶段必须照搬照抄,说白了叫“复制”,也就是“临帖”。我认为,学习高效课堂模式,临帖的时间不能少于四个月。然后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再进行批判的学,做自己的课改“嫁接”,“生成”不同的特色。打造高效课堂必须经历的步骤:从批判自己→清空→照抄→批判模式→特色。

 评价教师的标准:能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现在一般都非常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在您的高效课堂概念里,几乎没有看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身影?

     答:说来也奇怪,社会上很多行业都存在师生关系,比如体育,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要求孙海平要比刘翔跑得快,只要是他能让刘翔跑得快,他就是一个好教练。但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却走入了歧途:如果要让学生学好,老师要先教好,要先发展教师。一定要让老师比学生会的更多更好,才能算是一个好老师,很多地方不是都流行“师生同考”?

一方面,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通过读书反思总结,然后把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反馈到课堂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我们的学生是不能等的。而且,我认为这种观念没有弄清楚学校教学的本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而不是为了让老师会教,而开放课堂,他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如果不用老师教,学生就能学会,那为什么还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来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呢?

另一方面,可能很多校长都有这样的困惑,有些老师的素质不是很高,当年上学的时候有可能是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当了老师,这种情况在中国还是很普遍的,但是,他们所教的学生里面将来有可能会有潜力能够考入清华北大,按照传统观念,难道非要让老师先达到考入清华北大的水平才能教出清华北大的学生?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开放的课堂强调人人都是学习者,师生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能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学生有了课堂的话语权,学生犹如一个个小宇宙,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释放。我们曾经做过试验,一道数学题,老师提前准备了13种解法,上课让孩子们分组讨论,结果讨论出了20多种有效解法。事实证明,只要把几十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教师只从课堂上就可以学到很多专业知识,而且,面对学生灼灼逼人的架势,没有两下子,老师怎么应付得了这样的课堂?在这种课堂面前,还用我们整天“威逼利诱”老师去参加各种培训?老师肯定会主动的发展自己了,我们把这叫做教师的“课堂生存”。

 高效课堂主张“利用”师生共同资源达到师生相长,当然,专业水平高的老师课堂效益会好,当这样的好是体现在学生的“好”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