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朝宏和我“高效课堂”对话(上)
(2008-11-04 13:46:0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采写 |
李炳亭,中国教师报驻山东首席记者,近年来致力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实验,在国内15个省市选择30所代表性学校组建“中国名校共同体”,以“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为理念,会员校之间“以课为媒”,资源共享,意在进行课堂改革,“共同”探索出一条高效课堂之路。
他主张:学校的产品是课堂;必须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能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高效课堂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如何让学生“学进来”的问题
答:高效是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益的“双高效”,高效是相对于传统课堂的“无效”和“低效”而言的。
传统课堂,教师永远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绝对角色,而学生则完全居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一个老师面对60个孩子,有些问题有些学生早就已经会了,但是还要再听老师讲,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听课?而有些学生有疑问,一节课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能解决几个问题?如果同时有五个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分身无术,五个学生不可能都得到解答。这样的课堂效率何其低下!
而且,传统课堂追求课堂纪律,严禁学生随便发言,这样长期的规定让学生不敢发言,学生早习惯于听任教师宰割,上几年学早不会发言了。
传统课堂以教师“讲”为主,要求学生课堂要“静”成为低效的最主要原因,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升学成为唯一目的。针对此,我们提出,高效课堂要以“学”为主,要求学生要“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和全面发展的统一。
什么是高效课堂?我不做概念解释。但我们有具体标准,它首先体现在“三动”上,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形动、心动、神动”;其次它要符合三个标准:即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有事做,让每一个时间段都必须“生成”高效,满足有安全、轻松的学习心理需要;高效课堂还要达到两个要求:满足学生需要,学生才是课堂的唯一主人,满足升学的需要,当然不是迎合应试,而是升学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高效课堂上,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高效课堂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主权和学习的尊严!
怎样实现“学生主体”?让老师住嘴,让学生去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利用”他们,挖掘他们的资源,解放他们,他们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高效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总抓手”解决教育的四大矛盾问题
答:传统课堂的“低效”和无效,正是因为老师讲得太多的结果。我把传统课堂概括为三个字:乱:教师游离学习目标,胡言乱语;紧:紧紧揪住45分钟不放,讲呀讲;囚:上课就是对标准答案!
而高效课堂,针对传统课堂的三个弊端,我们主张首先要,盯:紧紧盯住学习目标不放;观: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结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跟:跟踪达标,要把“目标”落实在反馈上。
高效课堂其实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总抓手”的。
通过开放课堂,实现“放生”,慢慢教会学生会学习。学习能力三方面的素质:第一是会思考;第二是会归纳和提升;第三是会表达学习成果,也就是会说、会写。这种学习的能力需要通过三种学习形式来强化:独学、对学、群学——充分体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和探究。
别小看这个“总抓手”。其实只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去做,经过我三年的实验证明,是可以破解当下教育的四大看似无解的“矛盾问题”的:所谓教书与育人的矛盾、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矛盾、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矛盾、素质教育与升学的矛盾。它们其实就隐藏和集中在课堂上!好比一团乱麻,但找出了“线头”,很容易破解的。
通过这样的“培养”,解决的其实是教师不讲之后学生的“课堂生存能力”,从而达到我们追求的“人人参与、个个精彩”,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目的。这不是空话,是需要找准途径和方法的。